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分析臂丛神经损伤通过核磁共振(MRI)诊断效果。方法对我院2016年上半年的30例臂丛神经损伤病患应用MRI对其实施检查,对检查的结果进行详细的分析。结果①经MRI检查后共发现36个囊肿;②总计检查出36条神经根存在异常,其中4条神经已经疤痕化,有3例病患(3条)存在神经断开,并且发生方向性改变,其余均为神经根存在缺失;③共检出5例存在脊髓移位,其中4例存在脊髓健侧移位,2例存在患侧移位;④共检出7例脊髓存在变形状态;⑤通过MRI共检出4例黑线征;⑥经过手术确诊后显示,通过MRI诊断的准确性高达96.67%(29/30),敏感度为83.33%(25/30),特异度为90%(27/30)。
简介:摘要核磁共振,作为一种成熟的影像学技术,在许多领域都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其中,核磁共振技术在疾病的检测及诊治中发挥着其作用,重要性不言而喻。核磁共振技术的发展与应用成为了大众关注的重点和焦点问题,也是许多医疗工作者及相关学者探究的重要课题,在这样的形势背景下,对核磁共振技术的创新发展以及其在疾病诊治中的应用进行深入的探究具有十分重要的科学意义及社会价值。虽然关于核磁共振的研究持续开展,但是仍有许多问题有待进一步展开分析。因此,本文就核磁共振在肿瘤诊治中的发展,结合笔者对核磁共振的认识及工作经验,对核磁共振在肿瘤诊治中的应用发展展开论述与探究。
简介:摘要目的臂丛神经损伤是一种在临床上常见的病症,近年来随着影像技术的发展,核磁共振神经成像在臂丛神经方运用为临床诊断重要依据。方法回顾性的选取我院自2011年4月至2015年4月间的患者48例,进行分析研究。主要研究在临床上肩关节上举和外展受限以及肘关节屈曲受限;腕关节肌力不同程度减弱等临床表现。结果在我院自2011年4月至2015年4月间收治的48例患者中,进行分析研究。其中肩关节上举和外展受限患者10例,肘关节屈曲受限患者10例,腕关节肌力不同程度减弱患者较多为28例。一般分为上臂丛损伤、下臂丛损伤和全臂丛损伤。目前通用的按臂丛损伤的机制与损伤部位作出以下分类开放性臂丛损伤、闭合性臂丛损伤;锁骨上臂丛损伤、神经节以上臂丛损伤、神经节以下臂丛损伤、锁骨下臂丛损伤;放射性臂丛损伤及产瘫。结论临床的臂丛神经受到损伤时,主要的确诊手段依靠核磁共振影像技术。对于肩关节上举和外展受限以及肘关节屈曲受限;腕关节肌力不同程度减弱等症状性臂丛神经损伤有着非常可靠、安全的效果。
简介:摘要目的对肝硬化结节患者核磁共振成像的临床价值进行分析研究。方法选取于2017年4月至2017年5月期间在我院接受治疗的55例肝硬化结节患者,对患者采用核磁共振成像诊断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55例研究对象均有不同程度的肝硬化伴随不同程度的再生结节,研究人群中经诊断为肝癌为13例,8例结节TIW1及T2W1诊断表现为在结节周围出现假包膜,且成像信号较弱,多期增强扫描诊断结果显示肝硬化伴随肝癌患者呈现病灶区域动脉期轻度至明显强化9例,且门静脉期呈低信号12例,延迟期及肝胆特异期呈低信号13例。结论采取核磁共振进行肝硬化诊断及肝硬化背景内结节性质判定有着较强的效果,准确率高。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探讨核磁共振在椎管肿瘤中的临床价值,进一步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依据。方法收集2010年5月至2016年4月经手术治疗的椎管内肿瘤患者80例为本次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在手术前进行核磁共振检查,并对此次检查结果与手术后随访病理学检查结果进行准确性分析。结果80例患者术前核磁共振检查诊断星型细胞瘤20例、血管母细胞瘤4例、转移瘤15例、神经鞘瘤4例、神经纤维瘤10例、室管膜瘤15例、脊膜瘤7例、脂肪瘤5例,所有患者均进行术后病理学检查,检查结果为星型细胞瘤20例、血管母细胞瘤4例、转移瘤15例、神经鞘瘤4例、神经纤维瘤10例、室管膜瘤15例、脊膜瘤7例、脂肪瘤5例,对比发现两组检查结果肿瘤类型完全一致,核磁共振检出率为100%。结论经分析结果可知,核磁共振检查对于椎管内肿瘤具有较好的诊断结果,且操作简单方便,值得临床进一步推广和使用。
简介:摘要目的利用氢质子磁共振波谱(1HMRS)技术,研究认知障碍的帕金森病(PD)患者脑部代谢变化。进一步探索帕金森痴呆(PDD)患者发生痴呆的病因。方法通过观察59例帕金森病患者豆状核磁共振波谱,分析豆状核N乙酰天冬氨酸/肌酸(NAA/Cr)和胆碱/肌酸(Cho/Cr)比值的变化,并对患者进行中医辨证分型以分析其与1H-MRS的相关性。结果帕金森病患者豆状核NAA/Cr比值显著低于对照组相应区域(P<0.05),而Cho/Cr比值显著高于对照组相应区域(P<0.05);PD中医证型与1H-MRS的NAA/Cr、Cho/Cr值间存在一定相关性。结论HMRS可以检测到PDD患者脑部的代谢改变,有助于PDD的病因诊断及风险预测。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核磁共振用于肝硬化再生结节的诊断价值。方法此次研究的对象是选取2014年1月~2016年3月本院收治的肝硬化再生结节患者46例,将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并探讨本组患者核磁共振检查结果及其确诊率,总结肝硬化再生结节核磁共振的特点及其诊断价值。结果45例通过核磁共振诊断为肝硬化再生结节,诊断率为97.83%。常规扫描脂肪抑制T1WI多表现为稍高或等信号,T2WI大多为低信号,增强扫描门静脉期、延迟期与强化肝实质比较为低信号结节,动脉期未见强化,癌结节T1WI多表现为稍低或等信号,个别可见稍高信号,T2WI多表现为较高信号,增强扫描可见动脉期明显强化,门静脉期和延迟期强化减弱。结论核磁共振用于肝硬化再生结节临床诊断,能够早期鉴别良恶性疾病,同时还能对恶性结节临床疗效进行评价,值得临床参考应用。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利用核磁共振( MRI)检查婴儿脑损伤的病理变化情况,以提供准确的影像数据,为幼儿脑损伤的诊断评估提供最可靠的依据,从而使其得到及时有效的治疗。方法通过对在我院接受治疗的 50例脑损伤婴儿,应用 MRI检查其身体状况,评价患者的病理情况,做出有效的治疗方案。结果通过头部核磁检查能发现 50例婴儿中脑损伤 47例,即有效率为 94%。其中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 23例,早产儿脑白质损伤 14例,颅内出血 3例,胼胝体发育异常 7例,未查出脑损伤患者 3例。结论常规 MRI检查可以明确婴儿脑损伤病灶的部位、范围、性质及与周围结构的关系。 MRI检查无 X线辐射,对正处在高度发育阶段婴儿来说将更具安全性,可在新生儿脑损伤早期诊断中推广。 关键词:婴儿脑损伤;头部核磁共振 婴儿脑损伤是指出生前到 1岁各种原因所致的非进行性脑损伤,包括先天性脑发育不全、脑性瘫痪及婴儿期危重疾病或创伤所留下的中枢神经系统功能障碍。致病原因有出生低体重、宫内窘迫及出生时窒息、婴儿高胆红素血症、颅内出血、低血糖昏迷、新生儿重症感染等。临床表现有行为神经发育异常、中枢性运动障碍、智力低下、癫痫、视听障碍等。婴儿期脑损伤轻者可有效治愈,重者可造成不同程度的后遗症,是造成患儿以后身体和精神异常的主要原因,由于其严重后果,所以影像学检查对婴儿颅内疾病的重要作用显而易见,可使脑损伤患儿早发现,早治疗。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 2014 年 2月—— 2015 年 2月在我院接受治疗的 50例疑诊有婴儿脑损伤的患儿。男婴 28例,女婴 22例,男女比例无明显差别。年龄都在出生后一年内, 50例患儿都有不同程度的脑病。 1.2研究方法 应用核磁共振技术对患儿颅部进行全面扫描,根据扫描结果诊断婴儿病变,从而及时作出有效的治疗的方案。 1.3诊断参数 全部病例均进行常规头部 MRI扫描,扫描参数为: T1WI: SE序列 TR=389ms, TE=15ms,常规进行矢状面和轴面扫描; T2WI:快速 FSE序列, TR=3035ms, TE=100ms,常规进行轴面扫描;视野 17cm×17cm-22cm×22cm,矩阵 182×256,层厚 4mm。 DWI采用回波平面成像( EPI)超高速成像方法,即 EPI-SE法, TR=2144ms, TE=56ms,梯度磁场从 x、 y、 z轴 3个方向上施加, b值均为 700-1000s/mm2。视野 19cm×38cm,矩阵 128×72,层厚 4mm。所得结果由两名放射科医师共同分析给出分析结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