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阐述了发展可再生能源的重要性、原因与动力,介绍和分析了世界各国可再生能源发展的概况,以及我国可再生能源发展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指出我国具备规模化发展可再生能源的条件,并提出了发展规划和几点建议.

  • 标签: 可再生能源 发展原因 发展条件 发展战略 发展目标 建议
  • 简介:风力发电市场日趋成熟风力发电不需要燃料、没有污染、运行成本低已为世人熟知。全世界装机总量6000多万千瓦,其中欧洲占主导地位,占70%左右,近几年增速在30%左右,几个主要国家装机情况见表1。

  • 标签: 可再生能源 风力发电 发电市场 成本低 装机
  • 简介:摘要:本文深入探讨了林业资源保护与可再生能源发展之间紧密的联系。通过对现行保护措施对可再生能源发展的影响进行分析,阐明了两者相互依存的重要性。研究表明,对林业资源的有效保护不仅是维护生态平衡的关键,更为重要的是它为可再生能源的生产提供了持续可靠的原材料。这种相互依存推动了林业资源保护和可再生能源发展的共同进步。本文着重论证了保护森林等林业资源在可再生能源发展中的关键作用。它们不仅为能源的稳定供给提供支持,更是促进生态平衡的必要条件。此外,本文还提出了一系列在可再生能源战略中合理利用和保护林业资源的建议,包括推行可持续林业管理、加强国际合作和设立保护区域等措施。

  • 标签: 林业资源保护 可再生能源 可持续发展 能源供给 环境保护
  • 简介:中国正在走新型工业化道路,要大量节约能源和资源,但又要不失时机地实现工业化。工业化阶段不可逾越,工业化中的重工业化阶段也不可逾越,而能源是发展的硬约束条件。只有可再生能源才是真正“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能源。不论从当前的发展,还是从长远的发展来说,中国都需要及早逐步过渡到可再生能源

  • 标签: 可再生能源 能源时代 迎接可再生
  • 简介:可再生能源包括水能、风能、太阳能、生物质能、地热能和海洋能等,资源潜力大,分布地域广,其开发利用对环境污染很小,是最有利于人与自然协调发展的能源。在世界化石能源资源快速消耗,环境污染日益严重和气候变暖威胁逐渐增大的形势下,可再生能源的开发利用受到全世界的高度重视,很多国家将开发利用可再生能源作为能源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采取法律手段和优惠政策等措施鼓励可再生能源的发展。近年来,风力发电、太阳能发电等可再生能源发展迅速,年增长速度达到25%以上,成为世界能源中增长最快的新领域。

  • 标签: 《可再生能源法》 太阳能发电 解读 开发利用 世界能源 环境污染
  • 简介:我国政府非常重视可再生能源的发展,长期来制定了一系列的政策法规和发展规划,促进了我国可再生能源的迅速发展。例如2005年政府正式颁布“可再生能源法”,随后陆续出台了一系列的配套政策;

  • 标签: 可再生能源法 配套政策 政府
  • 简介:研究“可再生能源”的法律定义是起草我国《可再生能源促进法》的基础。法律定义的不同模式利弊互现,国外可再生能源的法律定义也各具特色。本文在对“可再生能源”法律定义模式的利弊分析和国外立法的实证考察基础上,根据我国特点提出了我国《可再生能源促进法》的法律定义模式,并起草了“可再生能源”法律定义的试拟稿。

  • 标签: 能源法 可再生能源 《可再生能源促进法》 法律定义
  • 简介:背景材料:目前,火电、水电、核电在世界发电业中三足鼎立,其中火电占64%,水电占18.4%,核电占17.2%.地热及其它能源发电只占0.4%。去年以来,世界各地屡屡发生大面积停电等重大电力事故,我国则连续几年发生“电荒”,电力安

  • 标签: 背景材料 电力资源 可再生能源 参考答案 高中 地理
  • 简介:  2006年,对于中国可再生能源产业来讲,是收获的一年.  1月1日,正式实施,该法规定了可再生能源资源勘察、规划、科研、产业发展、投资、价格和税收等各方面内容,明确了政府、企业和用户在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中的责任、权利和义务.更重要的是这部法律特别强调了太阳能资源有效开发利用的意义和对社会经济发展的巨大推动作用.该法的实施,启动了中国可再生能源事业的引擎,使相关产业驶上高速发展的轨道.无论是风能、太阳能还是生物质能,都在原有的基础上向前迈进了一大步.……

  • 标签: 关键词可再生 可再生能源
  • 简介:全国人大常委会2005年2月28日通过了《可再生能源法》,共分为8章33条。《可再生能源法》明确规范了政府和社会在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方面的责任与义务,确立了一系列制度和措施,包括中长期总量目标与发展规划,鼓励可再生能源产业发展和技术开发,支持可再生能源并网,优惠上网电价和全社会分摊费用,设立可再生能源财政专项资金等。在中国能源与环境形势相当严峻的情况下,该法将引导和激励国内外各类经济主体参与开发利用可再生能源,促进可再生能源长期发展,使得可再生能源能源结构中逐步占有重要地位,

  • 标签: 《可再生能源法》 全国人大常委会 能源开发利用 财政专项资金 2005年 发展规划
  • 简介:摘要:随着全球能源危机和环境问题的日益严重,可再生能源的开发与利用已成为全球能源发展的重要趋势。可再生能源并网技术作为实现可再生能源大规模接入电网的关键技术,对于推动能源结构的转型和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围绕可再生能源并网技术展开研究,首先介绍了可再生能源并网技术的概念、特点及其重要性;其次,详细阐述了可再生能源并网技术的关键技术,包括并网控制技术、储能技术、电网调度技术等;再次,分析了可再生能源并网技术面临的挑战和解决方案;最后,对可再生能源并网技术的发展趋势进行了展望。本文旨在为推动可再生能源并网技术的发展和应用提供参考和借鉴。

  • 标签: 可再生能源 并网技术 储能技术 电网调度
  • 简介:摘要:科学技术的发展迅速,我国的新能源行业的发展也有了提高。推动以可再生能源为主体之一的绿色、低碳、清洁的能源体系建设是中国乃至全世界大多数国家的战略选择。可再生能源总量及占比不断提高的同时,受系统调峰能力不足、市场机制不健全等因素影响,我国一直存在比较突出的弃风、弃光问题。电力难以长期有效地储存是制约可再生能源消纳的重要原因。

  • 标签: 新能源 可再生能源政策 规划研究
  • 简介:摘要:随着全球能源危机的加剧和环境问题的日益突出,林业可再生能源的开发利用成为了人们关注的焦点。本文详细阐述了林业可再生能源的种类、开发利用现状以及对环境的影响,并提出了相应的发展策略和环境评价方法,旨在为推动林业可再生能源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参考。

  • 标签: 林业可再生能源 开发利用 环境评价
  • 简介:1我国能源资源及供需状况1.1能源资源的特点和国际比较我国已探明总资源量8230亿tce,探明剩余可采总储量1390亿tce。剩余可采储量的保证程度煤炭80年、石油15年和天然气30年,分别为世界平均水平的1/2、1/3和1/2。我国人均能源资源量低于世界平均水平。水力资源较为丰富,石油、天然气资源缺乏,仍以煤为主要能源

  • 标签: 世界平均水平 能源资源 石油 中国 剩余可采储量 保证程度
  • 简介:据巴西能源部消息,2007年巴西生物能源所占比例已超过水电能源,成为第2大能源。据巴西国家能源平衡年度报告称,2007年巴西可更新能源所占比例为46.4%,而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国家的可再生能源所占比例为5.2%,美国2006年可再生能源所占比例为7%。

  • 标签: 可再生能源 比例 巴西 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 可更新能源 水电能源
  • 简介:反映世界可再生能源投资应用状况的“地球状况报告2006”于8月29日在“21世纪可再生能源政策网(REN21)”上发布。该报告是由德国联邦环境部和联邦经济合作开发部提供资金策划完成的。主要内容如下。

  • 标签: 可再生能源 投资收益 能源政策 合作开发 资金管理
  • 简介:巴西:据巴西能源部消息,2007年巴西生物能源所占比例已超过水电能源,成为第2大能源。据巴西国家能源平衡年度报告称,2007年巴西可更新能源所占比例为46.4%,而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国家的可再生能源所占比例为5.2%,美国2006年可再生能源所占比例为7%。

  • 标签: 可再生能源 巴西 比例 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 可更新能源 水电能源
  • 简介:摘要可再生能源在建筑中的应用不仅仅是设备工程师的职责,建筑师也应当发挥更加积极的作用。因为,建筑师的设计手法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可再生能源的利用条件和利用方式。能源危机的日益加重,使世界人们都加重了对节能技术的应用,近年随着建筑行业的快速发展,在建筑行业上的能源消耗也在日益增加,可再生能源在建筑行业中的应用已经迫在眉睫。下面就可能对建筑外观和内部形式造成影响的风能、太阳能、地热能三种可再生能源进行简要的叙述和分析。

  • 标签: 可再生能源 风能 太阳能 地热能
  • 简介:发展可再生能源是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应对能源危机的必然选择,是保护环境、应对气候变化的根本举措,是推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经济结构调整的重要途径,是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重要环节,是拉动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对“三农”问题的解决具有重要作用.可再生能源产业发展中存在着成本相对较高、市场竞争力较弱,核心技术和关键装备研发能力有待提高,政策体系和管理体系不适应规模化发展的需要等问题.应完善可再生能源补贴和税收金融政策,积极引入民间和国外投资,建立国家可再生能源发展基金,健全人才培养体制和管理服务体系,形成具有核心竞争力的技术创新体系,建设有利于可再生能源发展的政策和市场环境,实施可再生能源电力上网配额和第三方准入制度,培育可再生能源消费市场.

  • 标签: 可再生能源 产业发展 可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