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无偿献血者献血反应与献血者自身情况之间的关系,并探讨相关护理措施。方法从2013年1月至2015年3月在我站进行无偿献血的人员当中选出62例,其均为献血前后发生献血反应的人员,对其自身因素、气温因素对献血反应的影响等进行分析。结果本次研究中,因献血者心理因素导致献血反应的共有41例,占比66.13%;空腹献血者共15例,占比24.19%;因医护人员操作不当导致献血反应的共6例,占比9.68%。根据对气温季节因素的调查,其中夏季发生献血反应率最高,为61.29%(38/62);最低为秋季,为9.68%(6/62)。。结论献血者发生献血反应主要是因为紧张、晕针等心理因素影响,并且气温对这一情况的发生影响也较大,夏季时发生几率最高,需要相关人员着重注意。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无偿献血者献血前淘汰的原因,以便采取针对性措施,降低血液报废率。方法选取2013年6月到2014年6月在献血前筛选环节被淘汰的无偿献血者12137名进行统计分析,对相关指标进行比较分析。结果在无偿献血者献血前淘汰原因中,ALT不合格比例为33.89%,样本颜色异常比例为22.75%,Hb水平偏低比例为14.67%,HBsAg不合格比例为11.10%。其中,ALT不合格所占比例最高,是主要淘汰原因。并且,初次献血者不合格率为73.1%,明显高于再次献血者。结论在加大无偿献血宣传力度的同时,还要加强规范筛查工作,尤其加强对ALT的检测工作,以扩大无偿献血队伍,避免血液资源报废。
简介:目的观察连续多次机采血小板对献血者血常规和血栓弹力图(TEG)的影响,以保证血小板的采集质量和献血者的自身健康。方法分别检测观察组(连续固定采集血小板时间大于1年,每次间隔15~20d)与对照组(首次采集血小板或距上次采集时间超过1年)采血前后的血常规、TEG常规指标(R值、K值、α角、MA值)及纤维蛋白原(FIB)。结果采血前后观察组较对照组MPV、PDW均增大(P〈0.05),而PLT及TEG各参数(R值、K值、α角、MA值)两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观察组采血后较采血前K值、MPV、PDW增大(P〈0.05),α角、MA值、PLT减小(P〈0.05);对照组采血后较采血前K值、MPV增大(P〈0.05),α角、MA值、PLT减小(P〈0.05)。结论频采献血者MPV、PDW均增大,但其血小板的数量及功能仍在正常范围,即频采不会损害献血者的健康及血小板的采集质量,可以保证血小板输注疗效,满足临床用血的需要。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重复献血者发生献血反应的原因,并采取相应的预防措施。方法对本站2012-2013年中发生献血反应的资料进行整理、统计分析。结果献血反应发生率为1.18%(361/30689),初次献血者发生献血反应占总反应人次的比率为79.22%(286/361),重复献血者献血反应占总反应人次比率为20.78%(75/361);重复献血者发生轻度献血反应的比例较高为80%(60/75),中、重度献血反应发生率为20%(15/75)较低,引起重复献血者发生献血反应不同因素之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388.2643,P<0.05)。结论重视重复献血者的宣教工作,加强征询与体检,改善献血环境,强化采血人员的采血技能和服务意识,以减少重复献血者献血反应的发生,保障献血者的安全。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首次机采血小板献血者的护理方法及其护理效果观察。方法选取本血站在2013年1月~2014年6月接收的首次参加机采血小板的献血者191例,启动MCS+血细胞采集仪,选择血小板程序,将供者血小板计数、性别、身高、体重等数据输入机内设定程序进行观察。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献血者初次献血心理与再次献血行为关系。方法选取900名初次献血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电话调查、问卷、当面咨询的方式对受试者的献血心理进行调查,并跟踪调查其是否进行再次献血,分析两者之间可能存在的相关性。结果居于献血心理排名第1位的是持有爱心奉献心理,所占比例为35%,排名第2位的是健康投资心理,所占比例为21.7%,剩下依次为免费体检心理,所占比例为15.6%、防病心理,所占比例为12.2%,尝试心理,所占比例为10.6%以及隐匿心理,所占比例为3.9%。900名受试者中发生再次献血行为者共475名,其中保持健康投资心理者再次献血占据比例为62.3%,居于第1位,防病心理占据比例为57.6%,排名第2,依次为尝试心理41.1%、爱心奉献心理39.5%、免费体检心理30.8%和隐匿心理26.7%;未发生再次献血的具体原因包括工作忙,暂时无暇顾及但以后会继续参与献血者95名(31.7%),已经献过,不想再献者75名(25%),因家人劝阻或顾虑献血对自身不良影响者65名(21.7%),害怕疼痛者40名,其他综合原因或表述不清者25名(8.3%)。结论献血者初次献血心理与再次献血行为之间具有一定的关系,应了解和掌握献血者献血心理,并不断优化血站工作人员的服务质量和宣传力度,鼓励无偿献血行为,提高人群的重复献血率。
简介:摘要目的对我站2011-2013年Rh阴性固定无偿献血者人群的特点进行研究分析,以探索Rh阴性固定无偿献血者的招募与保留措施,进一步加强Rh阴性固定无偿献血者队伍的建设与管理。方法从Rh阴性固定无偿献血者的性别、血型、年龄、献血次数、职业、文化程度、分布区域等角度统计分析我地区固定献血者人群的组成特点。结果2011-2013年间固定无偿献血者人数与采血人数比例有增长趋势,男性固定献血者人数明显高于女性,固定献血者中献血次数以4-9次人群为多,≧10次的较少,18-30岁青年人数有逐年下降趋势,固定献血者中以31-50岁中青年为多,≧55岁固定献血者有增长趋势。我地区固定献血者队伍中以高中生最多,其次为大专生和初中以下学历人员。固定献血者中以工人、农民最多,其次为个体、教师和公务员,公务员固定献血者人数有增长趋势。结论我市固定献血者队伍人群的组成有地区特点,通过对这些人群组成特点的研究,可为更好地、有针对性地制定固定献血者的宣传保留工作打下基础。
简介:摘要目的对1000例献血者献血前健康检查结果给予探讨。方法随机对本站献血屋2014年6月至12月1000例献血者献血前健康检查结果给予分析。结果自愿无偿献血者为850例,家庭互助献血或替代献血者为150例,其中首次献血者250例,再次或多次献血者750例,且首次献血人群的合格率30%(228/760)为明显低于再次献血人群的60%(144/240),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献血前淘汰率为16%(160/1000)。结论在献血前,对所有献血者给予健康检查,可以及时了解献血者的健康状态,发现相关疾病及潜在危险,保障献血者的身体健康,选择健康安全的献血者献血,确保血液质量和受血者的安全,有助于提高血液质量。
简介:摘要目的对500例献血者献血前健康检查结果给予探讨。方法随机对本站献血屋2014年10月至12月500例献血者献血前健康检查结果给予分析。结果自愿无偿献血者为425例,家庭互助献血或替代献血者为75例,其中首次献血者125例,再次或多次献血者375例,且首次献血人群的合格率30%(114/380)为明显低于再次献血人群的60%(72/120),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献血前淘汰率为16%(80/500)。结论在献血前,对所有献血者给予健康检查,可以及时了解献血者的健康状态,发现相关疾病及潜在危险,保障献血者的身体健康,选择健康安全的献血者献血,确保血液质量和受血者的安全,有助于提高血液质量。
简介:摘要目的跟踪调查邯郸地区ALT高值献血者回归献血率及归队合格率及相关影响因素,为壮大固定献血队伍和保护血源提供依据。方法对2009年3月~2010年2月邯郸地区无偿献血ALT>40U/L的献血者进行为期4年的跟踪调查。建立调查表,录入截止到2014年2月献血者回归献血情况的信息和数据,包括献血日期、年龄、性别、职业、献血次数、ALT测定值、归队日期、归队后献血次数、归队后ALT检测结果等,进行统计分析。数据录入采用Epidata3.0软件,统计分析采用SPSS21.0软件。统计方法采用χ2检验。结果共跟踪到ALT>40U/L高值献血者1065人,4年间总的回归献血率占总高值人群的27.98%,回归后献血合格率为82.55%。针对献血者不同职业、性别、年龄、献血频次进行分组比较回归献血率和回归后献血合格率,得出年龄组为18~27岁献血者的归队献血率低于年龄较高年龄组(P<0.05);首次献血者的归队率低于重复献血者(P<0.05)。各组间归队后献血合格率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即不同职业、性别、年龄、献血频次的献血者回归后献血合格率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应重视首次献血ALT高值献血者的献血宣传工作,保护首次献血ALT不合格献血者的积极性,尤其是首次参加献血的年轻人,进行有针对性的献血知识宣传,鼓励并正确其引导继续参加献血,便于培育血源,壮大固定献血者队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