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朝阳遗址是张家口市涿鹿县境内一处战汉至北朝时代城址,城址遗迹现残存东城墙一段,城内遗物以泥质灰陶残片为主。朝阳遗址经考证为《水经注》中记载的雍洛城,“雍洛”之义为漯水之塞。

  • 标签: 朝阳寺遗址 战汉 北朝 漯水 关塞
  • 简介:根据对陶遗址陶铃的器身使用痕迹及出土背景分析,本文认为陶遗址发现的陶铃为悬挂使用的一种实用器,配合铃舌使用,是人类在移动中佩戴的一种响器,并非为乐器。陶铃出土地点同窑址的分布联系紧密,推测与制陶业的从业人群有关,陶铃很可能是陶器生产负责人身份的象征物,是一种不以原料、技术和装饰为依凭的特殊权威物品。

  • 标签: 陶寺遗址 陶铃 制陶业 使用痕迹
  • 简介:为配合南水北调中线供水工程渠线建设,2013年3月至6月,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对东石遗址进行发掘,发现了较为丰富的仰韶时期遗存。这些遗存不仅对研究豫西北地区仰韶时期文化面貌具有重要意义,也为探讨其与周边文化的互动情况提供了重要材料。

  • 标签: 武陟县 东石寺遗址 仰韶时期遗存
  • 简介:是否“尧都”?学术界存在争议,但共识已经形成:历经38年、两大阶段的陶遗址考古发掘成果,已成为佐证“五千年中华文明”的重要依据,是生生不息的中华文明核心的重要源头。

  • 标签: 陶寺遗址 信史 传说 中华文明 考古发掘 学术界
  • 简介:本文根据陶遗址石制品复制实验的结果,结合一个陶晚期灰坑中发现的2万多件变质砂岩石片,对陶遗址晚期的石器生产的产能进行了估算。首先根据复制实验中的变质砂岩石制品的打片和制坯速度,推算出这2万多件石片可能是245件石坯加工过程中的副产品。然后根据陶遗址石器的出土情况,分析了陶时石器的消费需求。最后将推算的石器数量与陶普通居址区2000多平方米的范围内发现的石器数量相比,认为陶晚期变质砂岩石器的生产可能远远高于自身消费的需求,超出自身消费的部分可能输出到周边遗址。或许用来换取陶自身发展需要但供给不足的物资。

  • 标签: 陶寺遗址 石器生产 产能
  • 简介:三台发现唐代观音遗址左启1991年4月12日下千,大朗气清,我随县文物考察组一道,驱车直取三台涪江大桥上游的临江石滩。去那里勘察新近发现的“涪江大佛”。车出城关约5分钟后,我们赶到了“大佛”附近的山崖上,大伙不顾危险,纷纷抄近道顺崖壁羊肠小径鱼贯而...

  • 标签: 观音菩萨 遗址 南北朝 西方极乐世界 艺术风格 三台县
  • 简介:遗址微观聚落形态和宏观聚落形态的考察表明陶社会阶层分化严重,王者的雏形很可能已经出现,礼制初步形成,已进入了属于早期国家形态的邦国阶段。这一时期,文明社会初步形成。

  • 标签: 陶寺遗址 聚落形态 文明起源
  • 简介:本文在对佑顺大雄宝殿详细勘察的基础上,研究和分析了该殿现存残损状况和原因,阐述了保护原则和具体的有针对性的保护措施。

  • 标签: 建筑 现状 原则 保护
  • 简介:蒲江县大梵,位于蒲江县城东13公里处,属于寿安镇金家村,在寿安镇西2公里,地处平原,座落在蒲江县通往寿安、新津、成都的古道旁(图一)。

  • 标签: 遗址发掘简报 蒲江县 新津
  • 简介:<正>1986年8月6日,我们在荥阳县高村砖瓦窑场发现了一处商代遗址,并采集了一些陶片。现将这次调查情况简报于后。一、遗址概况高村商代文化遗址位于荥阳县城北15公里的高村村南约0.5公里,枯河(古旃然河)北岸,峨嵋岭的南侧(图一)。遗址西北约8公里是《荥阳县志大事记》所记载的隞山(今已塌入黄河),东5公里是南城商代遗址。在遗址的东北部有一条被水

  • 标签: 采集 文化遗址 荥阳县 口径 绳纹 大口尊
  • 简介:汝窑御用瓷自1987年在河南省宝丰县清凉窑址发现以来,曾引起国内外陶瓷界的关注.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从1987至1998年,先后在第Ⅰ、Ⅱ、Ⅲ区进行了四次较大规模的发掘,每次都有较大的收获,但始终未能找到天青釉汝瓷烧造区和完整的地层堆积.1999年根据清凉村民提供的线索,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将工作重点由第Ⅰ、Ⅱ、Ⅲ区转入第Ⅳ区,在居民住宅外便道上进行试掘.清理出厚达0.1米的天青釉汝瓷堆积层,收获天青釉汝瓷一千余片,同出的还有不同于汝民窑的匣钵、垫饼、试烧插片(火照)等窑具和大型建筑构件,初步判定这里即是天青釉汝瓷烧造区,并探明烧造区及作坊面积约4800平方米.

  • 标签: 清凉寺 发现 遗址 汝窑
  • 简介:微痕是石器在使用过程中形成的细微使用痕迹,包括线状痕、光泽等,可以说明石器的加工对象和作用方式,为石器功能研究提供较为直观的证据。本文通过对自制石器加工不同对象的模拟实验结果的认识,再对陶遗址石器的微痕进行观察,进而判断石器的功能。

  • 标签: 陶寺遗址 微痕 线状痕 光泽 石器功能
  • 简介:凉州白塔,即东幻化,为凉州四(还包括南金塔、西莲花、北海藏)之一,藏语称作谢尔智贝岱,是四中规模最大的寺院。修建于元代,为萨班在凉州的驻锡讲经处,也是阔端与萨班在凉州举行会商议定西藏归属中原条款和发出(萨加班智达·贡噶坚赞致番人书)的所在。根据塔遗址推测:“这座佛城南北长

  • 标签: 凉州 遗址 中原 白塔 元代 寺院
  • 简介:报恩为太平村内“一里三”之一(另:二为太平、普进)。寺庙选址奇特,后靠一形若睡狮的小山岭,恰似被衔于狮口之中,相传曾有相地师观其地形走势,称之为“中圣地”而传闻久远。

  • 标签: 太平村 报恩 遗址 学校 农民
  • 简介:一、前言武威亥母洞石窟遗址,是我国现存较早的一座藏传佛教遗址,也是我国现存唯一的、最原始的金刚亥母洞遗址遗址自1985年发现以来,陆续清理出土了一大批西夏、元、明、清时期的遗物,数量多达上百件.其中很多文物是国内仅见。经1996年国家文物局专家鉴定组鉴定,共有49件文物被分别定为国家一、二、三级文物。2003年,亥母洞石窟遗址被甘肃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 标签: 遗址调查 石窟遗址 武威 国家文物局 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专家鉴定组
  • 简介:柏威夏遗址为柬埔寨一处重要的世界文化遗产地,其选址建造具有极佳的地势,其建筑充分融合了自然景观与宗教功能,是高棉帝国时期最具代表性的大型石宫建筑物之一,艺术成就堪比吴哥城的诸多名刹殿宇。历经千年,受各种自然环境、人为等因素的影响,古寺的建筑结构发生了严重变形,部分倒塌严重。为对未来开展柏威夏遗址的保护修复工作提供科学依据与技术参考,在对遗址区自然环境地质因素及区内建筑保存现状的调查基础上,对遗址区建筑结构变形的机理进行了分析研究,提出了柏威夏保护维修的原则。研究结果可为柏威夏的后期保护研究及修复工程提供科学依据与技术参考。

  • 标签: 柏威夏寺 结构变形 水害 不均匀沉降 保护维修
  • 简介:1973年10月.常州市发现了武进遗址墩是一个高出地面约20米的椭圆形土墩。在这里发现的4座墓葬中,有3座是良渚文化时期的,其中3号墓最为重要,墓内上百件玉器,铺琮叠璧,绚丽壮观。墓中出土的玉器十分丰富,其中玉琮32件、玉璧24件。武进遗址的发现和考古发掘,成为良渚文化研究中引人注目的重大成果,为考古界研究史前良渚文化玉器提供了有利证据。

  • 标签: 良渚文化 遗址 礼器 神秘 考古发掘 文化研究
  • 简介:仰华是由蒙古王公出资,汉族工匠修建,明朝皇帝赐名,三世达赖喇嘛开光的藏传佛教格鲁派寺院,是蒙藏汉各民族团结、和睦、融合的象征,是各民族智慧的结晶。在对其遗址的确认方面,诸看法有所不同。文章综合运用历史文献、遗址遗物、口碑资料等,通过文献考证、实地考察等多层面的分析和研究,将位于青海省共和县恰卜恰谷地的加拉旧城认定为仰华遗址

  • 标签: 三世达赖喇嘛 俺答汗 仰华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