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本文针对现代通信网络对高效率和多频段接入的需求,提出了一种12频普通多系统接入平台。该平台通过采用先进的仿真技术和严格的工艺控制,实现了低损耗、高隔离度和强大的功率容量。文章探讨了平台的环境适应性,证明了其在多样化通信场景中的实用性和前瞻性。

  • 标签: 多系统接入 端口要求 插损分析 可靠性设计
  • 简介:摘要:肝细胞(HCC)是原发性肝癌中常见的一种病理类型,由于起病隐匿,发现时可能已失去治疗机会,是导致HCC患者生存率差的关键因素。对于HCC筛查通常需要结合血清检测和影像学检查等联合辅助诊断,有助于提高准确率和治疗率。鉴于此,本文主要对HCC早期筛查和诊断的研究进展进行阐述,旨在探索可行性的诊断方案,为改善HCC患者预后提供坚实基础。

  • 标签: 肝细胞癌 早期筛查 诊断 研究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影响单发肝细胞患者肝癌切除术后预后的多个常见临床因素关系。方法:回顾分析2009年12月至2017年12月广州医科大学附属市八医院普通外科收治的单发肝细胞接受肝癌切除术的96例患者的临床资料。男性82例,女性14例,年龄26~73岁,中位年龄48.5岁,采用Kaplan-Meier单因素法、COX多因素回归分析等方法对可能影响预后相关的因素(包括年龄、性别、术前AFP、肝硬化、瘤体最大直径、MVI分级、分化程度、包膜完整性、旁转移、GGT(复发)、复发时间、肝内(含血管)转移、远处转移、生存时间)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Kaplan-Meier单因素分析提示:肿瘤包膜完整、旁转移、肿瘤直径、MVI是影响患者术后总生存期和无瘤生存期的独立危险因素,肝内转移、远处转移顾名思义也是术后总生存期的独立危险因素;术后随访GGT升高是总生存期和无瘤生存期的独立危险因素;多因素Cox分析提示:肿瘤包膜完整、肿瘤直径、MVI是影响SLHCC患者肝切除术后总生存期和无瘤生存期的独立危险因素(均P<0.05)。结论:包膜完整性、肿瘤直径、MVI均是影响患者术后总生存期和无瘤生存期的独立危险因素;而旁肿瘤阳性意义亦不容忽视;术后随访中GGT值也是总生存期和无瘤生存期的独立危险因素,其表达升高起到警示术后复发或转移的可能。

  • 标签: []肝细胞癌 单发肝细胞癌 肝癌切除术 肝癌预后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基于分子靶向药物的肝细胞介入治疗新策略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21年5月至2023年12月收治的168例肝细胞患者的临床资料,对比分析基于分子靶向药物的介入治疗与常规介入治疗的疗效。结果:分子靶向药物联合介入治疗组患者在肿瘤控制率、生存率等方面均优于常规介入治疗组。结论:基于分子靶向药物的肝细胞介入治疗新策略具有良好的临床疗效,值得进一步推广。

  • 标签: 肝细胞癌 分子靶向药物 介入治疗 临床疗效
  • 简介:【摘要】目的 分析CT与MR在肝细胞临床诊断中的应用。方法 选择2022年3月-2024年3月来我院接受检查的82例肝细胞患者纳入研究,按不同诊断方式分组对比,分为CT组与MR组,各41例。CT组采取CT诊断,MR组采取MR诊断。对比两组检查结果。结果 MR组的肝内病灶阳性率、肝外病灶阳性率高于CT组(P<0.05);MR组的病灶直径≤3cm检出率高于CT组(P<0.05)。结论 随着医学技术的不断进步,CT和MR在肝细胞临床诊断中的应用日益广泛和深入。两者各有千秋,但MR影像学诊断肝细胞的检出率要优于CT诊断。

  • 标签: CT诊断 MR诊断 肝细胞癌 临床诊断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 探究肝细胞诊断中CT与MR影像学检查的临床效果。方法 本次研究的样本均由研究者医院提供,共计100例肝脏病变患者,入院就诊时间2022年1月~2023年12月。患者均接受CT、MR影像学检查以及手术病理检查,并以手术病理结果为标准,分析CT、MR影像学的诊断价值。结果 经手术病理检查,纳入患者中确诊肝细胞64例,肝脏良性病变36例。CT诊出肝细胞50例(准确48例),肝脏良性病变50例。MR诊出肝细胞60例(准确59例),肝脏良性病变40例。MR诊断灵敏度、准确度高于CT诊断(P<0.05)。结论 肝细胞诊断中,CT、MR均可取得一定的诊断效果,但MR诊出率、准确性高于CT,建议首选。

  • 标签: 肝细胞癌 CT MRI 诊断价值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应用介入放射治疗原发性肝细胞60例临床护理措施。方法:于2021年3月-2024年3月,收录60例行介入放射治疗的原发性肝细胞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观察组,各30例。对照组常规护理,观察组围术期优质护理。分组探究干预的效果。结果:观察组缓解率80.00%,对照组缓解率53.33%,结果比较P<0.05。观察组QOL-C30中,功能量表、整体健康状况评分更高,症状量表的评分相对较低,结果比较P<0.05。结论:介入放射治疗原发性肝细胞期间,实施围术期优质护理,能有效提高护理效果,改善生活质量。

  • 标签: 介入放射治疗 原发性肝细胞癌 优质护理
  • 简介:摘要:目的 以70例肝细胞患者作为观察对象,比较CT、MR两种影像学技术的诊断价值。方法 选取2023年2月~2024年2月我院收治的70例肝细胞患者纳入本次研究,分别对其进行CT、MR影像学检查,以手术病理学结果作为金标准,比较两种影像学技术的诊断准确率。结果 MR对肝细胞的确诊为达到了100.00%,CT为87.14%,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在肝细胞的临床诊断中,MR的阳性检出率显著高于CT,可为医生鉴别、评估疾病提供科学的参考依据,值得推广。

  • 标签: 肝细胞癌 CT MR 影像学检查 应用效果
  • 简介:【摘 要】目的:对肝细胞患者诊断中MR和CT技术的效果和价值进行分析。方法:选取2021年3月-2022年3月间在我院就诊治疗的80例肝细胞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入院后均依次接受MR与CT影像学检查,对两种检查在患者诊断中的效果差异进行比较。结果:MR在肝细胞患者诊断中的准确率为97.50%,CT在肝细胞患者诊断中的准确率为87.50%,肝细胞诊断中MR技术的诊断准确率要明显高于CT技术,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肝细胞诊断中应用MR影像学技术进行检查的准确率更高,该技术能够清晰且准确的判断受检者是否患有肝细胞,有助于患者的诊断与治疗,值得推广。

  • 标签: 肝细胞癌 MR CT 诊断
  • 简介:摘要:目的:评估安罗替尼联合复方苦参注射液治疗晚期肝细胞(HCC)的疗效和安全性,以期为患者提供新的治疗选择。方法:选取2022年7月-2023年12月我院50例晚期肝细胞患者,等量随机分为2组。对照组接受标准治疗,实验组接受安罗替尼联合复方苦参注射液治疗。比较2组疼痛症状疗效、生活质量以及肝功能改善情况。结果:实验组疼痛缓解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实验组生活质量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实验组肝功能改善情况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安罗替尼联合复方苦参注射液治疗晚期肝细胞疗效显著,且安全性良好。这为晚期肝细胞患者提供了新的治疗选择,值得进一步研究和推广。

  • 标签: 安罗替尼 复方苦参注射液 晚期肝细胞癌 临床研究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肝内肿块的胆管细胞(MICC)影像表现与其鉴别诊断。方法:依照不同检查方式,将其分为MRI、CT、MRI与CT联合三个小组,病例数分别为22例/38例/8例,对3组影像表现与其鉴别诊断最终结果予以观察对比。结果:MRI、CT扫描之下,患者动脉期时候病灶表现主要是环状强化,而门脉期和平衡期有明显强化现象,主要征象为肝包膜明显凹陷、肝内胆管明显扩张,且动脉血管已经穿行病灶部位。选取鉴别诊断临床的金标准为术后病理检查诊断结果,对比MRI/CT/MRI与CT联合之下所获准确比率结果发现,MRI与CT联合显然更高,可达100.00%。结论:MICC影像表现比较有特征性,动态增强临床扫描操作属于鉴别诊断实施要点,MRI与CT联合应用,可促使MICC临床诊断达到更高准确比率。

  • 标签: 胆管细胞癌 肝内肿块型 影像表现 鉴别诊断
  • 简介:【摘要】目的:总结1例肝癌患者在我科住院期间应用卡瑞利珠单抗所致G3级斑丘疹不良反应的护理经验。治疗期间的护理要点包括医患双方、斑丘疹护理、用药护理、健康教育、出院护理和患者的全程管理,经过精心的治疗与护理,患者G3级斑丘疹痊愈,顺利出院,现将护理经验做如下总结。

  • 标签: 卡瑞利珠单抗 斑丘疹 肝癌 护理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KISS-1、KiSS-1R 及 MMP-9与肝细胞侵袭转移的关系。方法:选取我院2022年1-12月48例肝细胞患者,将手术治疗期间切除的肝癌样本进行检验,分别利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改良法构建HCC组织芯片、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等方法进行KISS-1、KiSS-1R 及 MMP-9表达的检验,并将检验结果与样本情况进行观察,分析上述指标的表达与肝细胞侵袭、转移的关系。结果:通过对KISS-1、KiSS-1R 及 MMP-9进行不同类型组织表达情况的观察后发现,所选患者中,组织、静脉栓、旁组织、远组织中,出现KISS-1、KiSS-1R 及 MMP-9不同类型组织表达的情况均有所不同,以组织、旁组织的、远组织表达较多,静脉栓中则相对较少。结论:肝细胞侵袭转移是癌症发展的必然过程,也是引起患者病情加重的主要原因,通过对肝细胞侵袭转移情况与KISS-1、KiSS-1R 及 MMP-9表达观察后发现,肝细胞不同病灶位置的表达存在差异,其中组织、侵袭、转移过程中,均发现KISS-1、KiSS-1R 及 MMP-9表达,值得重视。

  • 标签: 肝细胞癌 侵袭转移 KISS-1 KiSS-1R MMP-9
  • 简介:摘要:目的 分析SDPL1在肝细胞中的表达与临床意义,预测SPDL1基因在肝细胞(hepatocellular carcinoma,HCC)发生和发展中的作用。方法 通过GEPIA2.0、HPA、UALCAN及Kaplan-Meier Plotter数据库分析SPDL1表达对HCC的临床病理特征及预后的影响,利用LinkedOmics、GeneMANIA数据库探讨SPDL1在HCC发生中的可能机制。结果:SDPL1 mRNA在HCC中的表达高于正常肝组织(P<0.05)。P53突变型HCC中SPDL1mRNA表达在较未突变者显著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在不同民族、性别、年龄、BMI、肿瘤分化程度及淋巴结转移等中的表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SPDL1mRNA高表达组HCC患者的总体生存期、无病生存期、肿瘤无复发生存期、疾病特异性生存期均低于低表达组(P<0.05)。PPI分析显示NEK9、KNTC1、ZW10、UBXN1、YLPM1等蛋白与SPDL1具有明显的相互作用,KIF18A、LMNB1、BUB1B、TTK和SGOL2等蛋白在HCC中与SPDL1共表达,这些蛋白能够促进染色体分离、染色体定位、DNA复制、细胞周期、同源染色体重组等,引起肿瘤染色体不稳定性。结论:在HCC中,高表达的SPDL1可能通过引起肿瘤的染色体不稳定,促进HCC的发生及发展,并成为判断HCC患者预后新的生物学指标。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 分析SDPL1在肝细胞中的表达与临床意义,预测SPDL1基因在肝细胞(hepatocellular carcinoma,HCC)发生和发展中的作用。方法 通过GEPIA2.0、HPA、UALCAN及Kaplan-Meier Plotter数据库分析SPDL1表达对HCC的临床病理特征及预后的影响,利用LinkedOmics、GeneMANIA数据库探讨SPDL1在HCC发生中的可能机制。结果:SDPL1 mRNA在HCC中的表达高于正常肝组织(P<0.05)。P53突变型HCC中SPDL1mRNA表达在较未突变者显著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在不同民族、性别、年龄、BMI、肿瘤分化程度及淋巴结转移等中的表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SPDL1mRNA高表达组HCC患者的总体生存期、无病生存期、肿瘤无复发生存期、疾病特异性生存期均低于低表达组(P<0.05)。PPI分析显示NEK9、KNTC1、ZW10、UBXN1、YLPM1等蛋白与SPDL1具有明显的相互作用,KIF18A、LMNB1、BUB1B、TTK和SGOL2等蛋白在HCC中与SPDL1共表达,这些蛋白能够促进染色体分离、染色体定位、DNA复制、细胞周期、同源染色体重组等,引起肿瘤染色体不稳定性。结论:在HCC中,高表达的SPDL1可能通过引起肿瘤的染色体不稳定,促进HCC的发生及发展,并成为判断HCC患者预后新的生物学指标。

  • 标签: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肝细胞(Hepatocellular Carcinoma,HCC)是全球范围内导致癌症相关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其治疗策略的选择至关重要。近年来,研究发现miR-424-5p在多种癌症中起关键作用,而E2F7作为miR-424-5p的靶基因,也与肿瘤发展紧密相关。中西医结合治疗为肝癌提供了新的思路。本文旨在综述肝细胞中miR-424-5p+E2F7轴与中西医结合治疗效果的相关性研究,以期为肝细胞的治疗提供有益参考与借鉴。

  • 标签: 肝细胞癌 中西医结合 治疗效果 相关性研究
  • 简介:摘要:

  • 标签:
  • 简介:

  • 标签:
  • 作者: 蔡华亮
  • 学科:
  • 创建时间:2024-04-19
  • 出处:《健康体检与管理》2024年3期
  • 机构:上海市第七人民医院  上海  200137
  • 简介:【摘要】目的:在混合肝癌与肝内胆管细胞中应用MRI影像组学,探究其鉴别诊断作用。方法:将我院收治的90例原发性肝癌患者纳入研究,术后病理检查显示肝内胆管细胞有65例,混合肝癌有25例,对患者的临床信息、术前MRI影像学资料进行分析。根据2:1的比例将患者分为训练集(n=60)与验证集(n=30),对比两组临床参数并建立临床模型,通过MRI影像提取影像学特征参数并建立影响组学模型,对比不同模式对混合肝癌与肝内胆管细胞的鉴别诊断效果。结果: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性别、肝硬化以及乙型病毒性肝炎是影响混合肝癌与肝内胆管细胞鉴别诊断的相关因素(P<0.05);根据Logistic回归模型建立的临床模型、影响组学模型以及综合模型均具有较高的鉴别诊断效能,其中综合模型的AUC高于其他2个模型(P<0.05);在验证集中,3个模型的AUC比较差异较小(P>0.05)。结论:在混合肝癌与肝内胆管细胞的鉴别诊断中,MRI影像组学可以起到较好的作用,在分析临床影响因素的基础上可以使鉴别诊断的准确性得到进一步的提高。

  • 标签: 混合型肝癌 肝内胆管细胞癌 磁共振成像 影像组学 鉴别诊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