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摘要】目的 探讨布洛芬治疗早产儿动脉导管未闭疗效观察。方法 符合统计学要求,纳入 84例患者,对照组 37例,研究组 47例,均为 2014年 5月 -2019年 9月入院患者,让对照组接受消炎痛,将其作为本次研究中的空白对照,让研究组接受布洛芬治疗,将其作为本次研究的数据样本,安排不同的药物治疗后,对比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 结果 用药前后的尿量对比,治疗前以及治疗后第一天的尿量均无明显差异;在治疗后第二天以及第三天,研究组的尿量较对照组多;研究组与对照组使用不同的药物治疗,研究组的肌酐、尿氮素、Na+、 K+、血小板指标均高于对照组,( P< 0.05),有统计学意义;两组患者血糖水平无差异;对照组不良反应发生率高于研究组,治疗安全性较差,(卡方值 =2.0925, P> 0.05)数据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结论 早产儿动脉导管未闭接受消炎痛以及布洛芬治疗,两种药物治疗效果对比,布洛芬治疗安全性更高,且临床疗效更为显著,值得推广。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应用布洛芬对早产儿的动脉导管未闭(PDA)的临床体会。方法择取2014年2月至2015年1月于本院出生的、患有动脉导管未闭病症的早产儿48例,按照口服的不同药物作如下分组24例早产儿归入布洛芬组,全部口服布洛芬;另外24例早产儿归入吲哚美辛组,全部口服吲哚美辛。对比两组早产儿的最终疗效以及服药后出现的副作用表现。结果相较于吲哚美辛组,布洛芬组疗效相近,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是布洛芬组的副作用发生率要远远低于吲哚美辛组,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针对患有动脉导管未闭的早产儿行以治疗,使用布洛芬与吲哚美辛可以获得相近的疗效,但布洛芬具有较高的安全性,喂养不耐受率低,推广意义显著。
简介:目的探讨低体重早产儿动脉导管未闭(PDA)的早期手术干预方法及疗效。方法2012年1月至2015年12月本院收治33例低体重早产儿PDA,均在NICU协助下进行手术治疗。根据治疗方案分为药物治疗失败后采用Prolene缝线结扎未闭动脉导管组(G1组)和直接采用Prolene缝线结扎未闭动脉导管组(G2组)两组,比较两组病史、临床资料、病死率及主要并发症情况。结果两组病史因素及临床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G2组无一例死亡,G1组病死率为13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628,P<005),G2组并发症的发生率为111%,G1组并发症的发生率为33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192,P<005)。结论早期在NICU与外科协作下选用Prolene缝线结扎未闭动脉导管是PDA安全有效的治疗方式。
简介:摘要目的应用速度向量成像(VVI)技术评价早产儿动脉导管未闭(PDA)对左心房功能的影响。方法分析2017年2月至2019年7月在承德医学院附属医院出生的<37周的符合标准的122例早产儿的临床资料,于出生后3 d及1个月进行超声心动图检查,根据是否存在PDA分为对照组(40例)、PDA闭合组(cPDA组,38例)和PDA开放组(oPDA组,44例)。所有病例进行常规超声心动图检查,并应用VVI技术测量左房存储功能(LASs、LASRs)、左房管道功能(LASe、LASRe)和左房收缩功能(LASa、LASRa)参数。对3组上述各指标进行统计比较分析。结果新生儿出生后3 d,cPDA组和oPDA组LASs(26.0%±2.8%、25.3%±3.5%)、LASa(-17.3%±2.0%、-16.8%±2.6%)和LASRa[(-2.47±0.40)s-1、(-2.41±0.39)s-1]均低于对照组[28.2%±5.1%、-19.4%±3.4%和(-2.73±0.42)s-1](均P<0.05)。1个月后,cPDA组各参数均恢复至正常,与对照组相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但oPDA组LASs、LASRs、LASa和LASRa仍均显著低于对照组(均P<0.05)。结论早产儿PDA时左房收缩及存储功能降低,随着PDA的关闭,左房功能得以改善。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超早产儿有血流动力学意义的动脉导管未闭(hemodynamically significant PDA,hsPDA)的危险因素。方法选择2017年7月至2020年4月南京医科大学附属儿童医院新生儿医疗中心收治的超早产儿(胎龄<28周)进行回顾性分析,按照有无hsPDA分为hsPDA组和无hsPDA组,计算2组患儿生后3 d内的累计液体超负荷水平(fluid overload,FO),采用单因素及多因素分析探讨超早产儿发生hsPDA的危险因素。结果共纳入79例超早产儿,胎龄(27.0±0.9)周,出生体重(987±173)g,无hsPDA组23例,hsPDA组56例。单因素分析显示,血小板减少症(P=0.044)、需要肺表面活性物质(pulmonary surfactant,PS)治疗的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respiratory distress syndrome,RDS)(P=0.006)及高FO水平(P=0.002)与超早产儿hsPDA有关;多因素分析提示需要PS治疗的RDS(OR=5.933,95%CI 1.360~25.883,P=0.018)及高FO水平(OR=1.261,95%CI 1.063~1.496,P=0.008)是超早产儿发生hsPDA的独立危险因素。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分析提示FO区分有无hsPDA的截断值为-0.2%(敏感度、特异度分别为85.7%、56.5%,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下面积=0.712,约登指数=0.422)。结论需要PS治疗的RDS及生后3 d内高FO水平是超早产儿发生hsPDA的独立危险因素。需要PS治疗的RDS患儿在给予PS后应及时监测血流动力学变化。超早产儿早期液体管理中,应严格监测FO水平,个体化输液,避免过高的FO水平。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口服布洛芬、对乙酰氨基酚、吲哚美辛治疗早产儿动脉导管未闭(PDA)的疗效和不良反应。方法75例胎龄30至36周早产儿,经心脏彩超确认为PDA,随机分为A、B、C组,每组25例。A组采用口服布洛芬,首次10mg/(Kg.次),于24h、48h后各给予5mg/(Kg.次)。B组采用口服对乙酰氨基酚,15mg/(Kg.次),孕龄≥32周Q8h,孕龄<32周Q12h,共3天。C组采用口服吲哚美辛,首剂0.2mg/(Kg.次),间隔24h再分别给予0.1mg/(Kg.次)2次。48小时后复查心脏彩超。比较三组患儿PDA关闭率、不良反应有无差异。结果三组患儿疗效比较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三组患儿在NEC、消化道出血等药物副作用方面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但B组高胆红素血症发生率低于A、C组(P<0.05)。A、B组肾功能异常、少尿发生率低于C组(P<0.05)。结论布洛芬、对乙酰氨基酚、吲哚美辛在治疗早产儿PDA方面的疗效接近,布洛芬、对乙酰氨基酚对肾损伤的副作用较吲哚美辛少,对乙酰氨基酚可降低高胆红素血症的发生率。
简介:摘要目的动物实验表明氨基糖苷类药物具有剂量依赖性舒张动脉导管的作用。研究假设氨基糖苷类抗生素治疗可能与需手术关闭早产儿动脉导管未闭(PDA)的比例较高有关。方法分析62个德国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NICU)中收治的早产儿(出生体重<1 000 g或胎龄<29周)。患儿按氨基糖苷类作为一线抗生素使用情况分组。结果NICUs中使用氨基糖苷类药物(n=9 965)和其他抗生素(n=1 948)患儿的基线数据无差异。手术关闭PDA在氨基糖苷类药物治疗的患儿中占5.9%,在庆大霉素、妥布霉素及其他抗生素治疗的患儿中分别占6.2%、5.0%及4.1%(Fisher精确检验,分别为P<0.001,P<0.001,P=0.140)。吲哚美辛和布洛芬治疗在使用氨基糖苷类患儿中比例更高(Fisher精确检验,41% vs 33%,P<0.001)。需手术闭合PDA患儿的庆大霉素浓度高于平均值(Mann-Whitney U检验,中位数2.0 μg/ml,四分位数间距0.8 μg/ml vs 1.2 μg/ml,IQR 0.8~1.7,P<0.001)。结论将氨基糖苷类药物作为一线抗生素治疗的早产儿需手术关闭PDA的比例较高。
简介:【摘要】目的:研讨动脉导管未闭新生儿,行布洛芬混悬液治疗的作用,以及对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Left Ventricular Ejection Fractions)的影响。方法:以前瞻性分析形式,对2019年3月—2020年3月,入住NICU的40例早产儿进行分析,依据超声心动图结果将20例动脉导管未闭患儿纳入A组,将20例非动脉导管未闭患儿纳入B组。其中A组出生后行布洛芬混悬液治疗,每剂间隔1日,连续服用3剂,B组实施常规的系统监测。统计两组心脏血流动力学、合并症发生率。结果:出生1日后,A组心率、脉压、左心输出量大于B组,经检验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严重感染率、NRDS以及BPD发生率高于B组(P0.05。结论:动脉导管未闭新生儿心脏血流动力学指标相对复杂,且合并症发生率相对较高,早期行布洛芬混悬液治疗可调节动力学指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