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摘要】目的:讨论无创吸痰法对支气管肺炎患儿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23年10月至2024年6月间的92例支气管肺炎患儿作为研究对象。分为对照组(传统吸痰法)46例和观察组(无创吸痰法)46例。将两组患儿的吸痰效果(显效、有效、无效、总有效)在护理后进行比较。结果:对照组患者的呼吸道黏膜损伤4例,占8.69%,明显高于观察组,P<0.05,观察组的总满意度95.65%,明显高于对照组的80.43%,P<0.05;观察组患儿心率恢复时间和血氧饱和度恢复时间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对支气管肺炎患儿使用无创吸痰法,能有效提高吸痰效果,帮助患儿恢复身体健康。
简介:摘要目的比较封闭式吸痰与开放式吸痰的临床效果。方法将80例气管切开与气管插管的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40例,治疗组采取封闭式吸痰,对照组采取开放式吸痰,观察患者吸痰前后的心率、呼吸、血氧饱和度、气道出血及肺部感染发生率,均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不同的吸痰刺激时间对气管插管患者的吸痰效果。方法建立三个组别,4s组、6s组和8s组。将观察对象编号,按照计算机产生的随机序列,每天都对患者的组别进行分配。每组患者的每次吸痰刺激时间分别为4s、6s、8s。结果吸痰后三组患者的心率增加值、血压增加值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三组血氧饱和度增加值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三组间的痰鸣音改善、每日吸痰次数以及两次吸痰间隔比较结果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痰鸣音改善4s组与6s组、8s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6s组与8s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每日吸痰量4s组与6s组、8s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6s组与8s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每日吸痰总次数4s组与6s组、8s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6s组每日吸痰总次数与8s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次吸痰间隔4s组与6s组、8s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6s组两次吸痰间隔与8s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吸痰刺激时间持续6s与8s的效果好,在相同效果下,推荐选用刺激时间为6s。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吸痰管前端加热对婴幼儿吸痰的效果影响。方法选取2014年6月-2015年6月我科住院的呼吸道疾病需要吸痰护理的患儿7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35例,对照组35例,观察组患儿采用吸痰管前端加热软化后进行吸痰,对照组直接用未加热的吸痰管吸痰,比较两组患儿吸痰过程中吸痰阻力比较。结果观察组无阻力26例占74.28%,轻度阻力4例,占11.42%,中度阻力4例占11.42%,重度阻力1例占2.85%;对照组无阻力19例,占54.28%,轻度阻力10例,占28.57)%,中度阻力例占8.5%,重度阻力3例占8.5%;两组患儿吸痰后鼻粘膜损伤情况比较,观察组2例占5.71%,对照组6例,占17.64%;结论吸痰管前端加热软化后可增加吸痰成功率,减少患儿粘膜损伤,提高了家长满意度,提高护理临床工作质量。
简介:摘要目的本实验课题主要探讨吸痰管加热处理在小儿吸痰护理中的应用效果。方法本次研究范围限定在我院2016年1月-2017年1月期间收治的100例呼吸系统疾病患儿,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50例,对照组患儿采用常规吸痰管进行吸痰,观察组患儿采用加热处理后的吸痰管,对两组患儿家长满意度、患儿吸痰阻力以及黏膜损伤情况进行分析对比。结果观察组患儿家长满意度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儿吸痰阻力为无阻力的患儿多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中黏膜损伤的患儿少于对照组(P<0.05)。结论在患儿吸痰护理中将吸痰管进行加热处理,能够减少患儿吸痰阻力,减轻患儿黏膜损伤情况,同时提高患儿家长满意度,值得进行推广。
简介:摘要目的针对COPD伴呼吸衰竭患者,研究无创辅助通气联合机械振动排痰治疗的临床效果分析。方法以2018年1月~2019年1月我院收录的总计66例COPD伴呼吸衰竭患者为对象纳入本次研究,用随机分组的方式以每组33例分别作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患者在常规治疗基础上配合无创辅助通气,观察组患者在常规治疗基础上配合无创辅助通气联合机械振动排痰治疗。对比两组患者的血气分析情况。结果治疗后两组的血气分析情况均有改善,且观察组的PaO2、PaCO2、Ph值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无创辅助通气联合机械振动排痰治疗,能改善COPD伴呼吸衰竭患者的血气分析情况,同时提高患者的身体恢复速度,降低并发症的发生,值得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