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摘要:《诗经》,又名《诗三百》大约产生于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即公元前1076年至公元前500。是中国现存最早的诗歌总集,是中国古代人民智慧的结晶。诗经距今约有3000年历史,作为汉语文化的源头,其文学属性在此3000年的传承与创新中不断衍生出各种独特的文学形式,如诗歌、小说、散文、骈文、戏剧等,至今为止,中国具体文学形式不可胜数。本文旨在解释《诗经》作为中华文化源头之影响以及受《诗经》文化影响下的中国文学
简介:摘要:当前,随着科技革命的一次次深化,文艺工作者对中国传统文学作品的研究,改编传承与创新成为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座谈会上对文艺工作者的期许跟要求的重要实践。读者对文学作品体量与质量提出更高的需要,越来越需要服务于文艺事业的工作者在敞开胸襟主动去适应和拥抱技术改革带来的文学产业发展新纪元的同时,更要追求雅俗共赏,不断深化作品的人文意识,时代精神,社会责任感。这样,才能为社会发展,时代进步作出强有力的贡献,真正不辜负时代嘱托,传承中华民族五千年优秀文化,并在此基础上有所创新,赋予作品新的时代内涵。
简介:摘要:戚雨村认为,人们最初用一定的语言符号来称呼客观事物确实带有一定的任意性,但一旦语言符号在该语言集团中通行之后,这种任意性变成了强制性,个人不能任意改变语言符号(词)或事物名称。1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的历史文化背景,这些文化背景知识在语言词汇中的反应具有一定的特指性和个性特征。正是通过模式联想这种人类共通的思维模式操作,使得这些个性特征能够转换为共性特征,而被不同民族所理解。社会政治、经济、文化交流日益频繁地把人们带入信息化社会,同时对语言词汇的丰富和发展也起着推波助澜的作用,词汇语义中的文化背景知识含量也越来越高。2正如恩斯特·卡西尔所言:“名称从来就不单单是一个符号,而是名称的负载者个人性的一部分;这一属性必须小心翼翼地加以保护,它的使用必须排他地审慎地仅只归属于名称负载者本人。有时它不单单只是他的名称,并且还是其它某种东西的言语指称,因此被看作某种物质财产,是有可能被他人获得或攫取的东西。”3物质文化里的称名、器物和饮食都具有这样的特征,对其进行文化语义分析有利于这些富有文化义素的名称译成外语并带给外语读者深层的阅读体验。
简介:摘要:近现代文学中的“抵制日货”叙事是时代的产物,在精神层面与“保国权而‘救亡’”的民族主义思潮同构,带有强烈的民族意识和救亡色彩,其话语密度、情感强度伴随中日冲突的加剧而不断增强,叙事意图也从反对日本帝国主义逐步走向抗争日本军国主义,并最终汇入到抗战文学的大潮中。然而,由于创作者的来源构成较为复杂,很多人在文坛上寂寂无名,且众多文本理念先行,文学浓度有限,使得这类文学现象被长期忽略,至今仍未正式进入国内学者的研究视野。本文即意图钩沉这一独特的文学景观,呈现其话语建构及意义阐释的三种维度,并择其要者进行分析。从中日关系及物质交流的角度探勘史料,发掘此类带有政治属性的文学景观,能够唤起历史中的集体记忆,发现中国近现代文学与日本的独特交叉点、问题点,进而拓展中日比较文学的研究视野。
简介:摘要:教育教学领域和范围,在全面扩大,高职院校各专业的课堂教学,发生根本性的改变,特别是中国古代文学的深度运行,更为整体课堂教学体制的创新和实践,提供便利条件。本文立足高职中国古代文学的教学状况,全面进行课程的探索,有计划性的进行课程的探索,意识到提高其效率的必要性,并全面展现文化的特色,能够渗透现代化的教育教学思想,深度的挖掘优秀的民族文化,并通过有效的方法,进行创造性的改革,以提高学生的文化层次和水平,延伸古代文学。
简介:摘要:新媒体时代的到来和迅速发展引起了一系列有关各类高校课程改革的讨论,其中,针对中国现当代文学的教学改革问题尤为激烈。阅读模式的改变、语言文字的丢失、文学存在形式的颠覆都是目前中国现当代文学急需面对的问题,根据这一发展情况和教学现状,中国现当代文学的教学改革策略可从教学内容、教学形式等方面入手,以此为基点,全面而有效地推进中国现当代文学的教学改革。
简介:摘要:莫言作品《红高粱》在境外被广为传播与接受,研究其境外推广经验对于当前中国文化走出去具有较强的现实意义。研究发现,《红高粱》的经典化在于多种媒介的综合助推、学者与评论家的广泛参与、小说主题契合西方读者的阅读要求。得到的启示有:当前中国文学对外译介尚处于初级阶段、需要从读者角度出发来翻译作品并且需要与国外商业出版机构合作以促进推广效果等。研究成果对于中国文学在境外的传播与接受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