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作者: 佚名
  • 学科: 军事
  • 创建时间:2019-06-02
  • 简介:儒家礼乐文化对诗学的影响必是以礼乐文化为核心的诗学,  《大序》继承并发展了《乐记》中艺术乃情感的表现的思想,礼—乐

  • 标签: 儒家礼乐 文化诗言志 礼乐文化
  • 简介:诗体文学未自觉的两汉之前,诗歌和音乐、舞蹈等文化活动是浑整不分的,总名曰“乐”。“乐”是“乐人”创制演习的“神人以和”的祀神之具。“乐”之“”在于沟通神人,“乐”之“”所言之“”即“乐之”-“神人以和”之。《》、《骚》、《汉乐府》本是“乐”之“”,是用于“神人以和”的祀神“乐”。

  • 标签: 乐诗 祀神乐 "诗言志"
  • 简介:摘要以《尧典》为代表的诗学时代是中国古典诗学史上的“”时代。《舜典》之“”产生于祭祀过程,“”指一种宗教文化情感;春秋时期“道”诸说产生于人与人的社会交际氛围,“”一般指称人的世俗文化理念。“”的指向主要在群体,在他者;但这并不是说“”排斥主体之情,“”中也包含着浓厚的感情色调。

  • 标签: 诗言志 宗教情感 净化 祭祀
  • 简介:”是一个文化命题,在《左传》里与政治外交结缘,成为高层次交际的表意载体,梳理《左传》引的方式及其它,对于“采”、“教”、“诗论”等等方面都能引发有意义的思考。

  • 标签: 左传 诗言志 方式
  • 简介:朱自清是著名的作家、诗人,也是著名的学者。如果说《背影》、《荷塘月色》是他创作的最负盛名的文学作品,那么,与两篇佳作名声相当的他的学术著作自然非《辨》莫属。前者奠定了他在现代文学史上的地位,后者则是中国文学批评史研究最有影响的著作之一。作为学者的朱自清是与《辨》一书紧紧联系在一起的。

  • 标签: 诗言志 朱自清 中国文学批评史 《荷塘月色》 学术著作 现代文学史
  • 简介:翁方纲对《诗经》的理解是围绕着""的命题展开的。一方面,翁氏以"肌理"之"义理"界定了""的内容范畴,在继承以政教为核心内容的儒家""传统的基础上表现出弱化""的政治内涵而偏重人伦之义的倾向,是"理学化"了的儒家之""。另一方面,翁氏补前人论说之不足,将探讨该命题的视角转移,以"肌理"之"文理"诠释了""之存在的艺术形式。他以《》之"赋比兴"为诗歌创作的基本艺术手法,并受汉学征实之风的影响尤为看重"赋"的独特属性与艺术价值。又视"声音律度"为"文理"的表现形式之一,强调"和谐"是对诗歌声律最基本的要求。翁氏将诗歌的艺术表现放到和思想内容同样重要的地位,是其论""不同以往的独特贡献。

  • 标签: 翁方纲 诗言志 《诗经》 肌理
  • 简介:相传孔子删,是从三千多首古诗中选取三百零五首编辑成册,此即汉以来所说之《诗经》。而这三千多首古诗,当是我国最早的“”了。那么弄清这些最早的“”的功能和性质,则《诗经》这部作品也就可以大致定性。关于“”的功能和性质的记载,最早见于《尚书·虞书》舜命夔“典乐教胄子”那段话。据此则知,“”是用于“”的,并要配合音乐来歌唱,讲求声韵和谐美听,“八音克谐,无相夺伦”。歌唱时还要“击石拊石”,打击乐器以协调统一节奏,进行纹身化妆的“百兽舞”表演。总之是、乐、舞三位一体,无疑这即是一种带有浓厚巫文化色彩的原始巫祭仪式,而非简单的音乐或诗歌教学活动。而“”在巫祭中的功用,即是表达祈祷祝愿之类群体欲望,所谓“”者本意在此。因此,《诗经》中应该就是用于巫祭的礼辞,其作者当然是那些主持巫祭仪式的巫师。为了作进一步侧证,文本还引用《大序》关于《风》《雅》区别所说一段十分费解的话详加读识,以供参考。

  • 标签: 《诗经》 “诗言志” 巫祭礼辞
  • 简介:先秦儒学大师荀子在继承孔孟“”诗学观的基础上,对其提出了具体要求,扩大了“”的内涵,使“”的诗学观更加具体、丰富和明确,从而奠定了儒家的文艺哲理本质观。

  • 标签: 荀子 诗言志 文艺本质观
  • 简介:,歌永”,对我国文化、文艺、、歌,有深远影响。王小盾先生以为(凡引王文概用楷体。引文中加重处系洛地标记。下同):在中国文学理论史上,“,歌永”也许是最重要的命题——至少可以说是影响最大的命题。

  • 标签: 诗言志 汉文化 歌唱 汉族 传统 文学理论史
  • 简介:《尚书·尧典》“”,其内容应当与祭祀天地鬼神、祖宗社稷的活动有关,这是“”观念的最早孕育。《左传》“诗以言志”,当指春秋时期所盛行的“赋诗”或“称”,这是“”观念在诗歌接受领域的发展。荀子提出的“是其也”,不仅规范了”的内容,而且确认了是“”的文体,这是“”观念在先秦时期的初步完型。

  • 标签: 诗言志 诗以言志 孕育完型
  • 简介:辨》是朱自清先生的一部文学批评论文集。共收《》、《比兴》、《教》、《正变》四篇论文,研究了“”“比兴”“教”“正变”四条诗论两千多年的发展历程。此书是朱先生学术生涯中影响很大也非常重要的一部著作。吴周文在《朱自清论》一文中评价说:“《辨》是他功力最深的著作,对‘“比兴“教“正变’四方面的诗论,纵向作了精微的考察,理清了它们的来龙去脉和衍变史迹,从而纠正了谬说。”

  • 标签: “诗言志” 朱自清 治学 “诗教” “比兴” 文学批评
  • 简介:和小属于杂体.沈德潜《说晬语》卷下云:"杂体有大、小、两头纤纤、五杂俎、离合姓名、五平、五仄、十二辰、回文等项."

  • 标签: 大言诗 小言诗 杂体 诗风 创作手法 抒情
  • 作者: 佚名
  • 学科: 文学
  • 创建时间:2019-08-10
  • 简介:有人把李善注阮籍《咏怀》语误为颜延之注者。《诗品》称颜延之注阮籍《咏怀》"怯","怯",或指颜延之怕说错及有所穿凿而不言,或指颜延之身处易代之际不敢言不愿。沈约之注则借释典故说出阮之"意"。把阮籍诗作与时事附会起来讲,始作俑者是注《文选》之"五臣"。阮籍当年事以"得意忘象"之玄学思想方法作诗,我们亦当以"得意忘象"之玄学思想方法来解

  • 标签: 阮籍 颜延之 沈约 五臣 玄学
  • 简介:摘要:经典诗词是经过时间的检验、洗礼和浸润的中华文化瑰宝,是有着高尚品格的中国历代文人才子的伟大思想和智慧结晶,更是他们优秀人格魅力的展示。诗词中蕴藏着丰富的德育因子,是青少年德育不可或缺的宝贵资源。本文通过在日常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中,引领学生在小学语文古诗词学习中挖掘写作背景、理解诗词大意、分析人物形象、感悟思想情感的基础上渗透德育的滋养,提升思想道德境界,增强人文素质。

  • 标签: 小学语文  古诗词教学  德育渗透  策略 
  • 简介:<正>仅仅在数十年前,学术界还有人认为,唐朝人是不会记谱的,至于俗字谱(又称“大字谱”,乃工尺谱的前身),则是宋朝人的“特创”。但敦煌莫高窟藏经洞(第17窟),毕竟于1900年农历五月二十五日发现了乐谱资料三件。第一件是伯希和编号3808(背面),曲谱总数为二十五首,依据笔者的考证,曲谱的抄写人是敦煌僧侣梁幸德的三位助手,抄写时间是公元934年闰正月,抄写地点是洛阳——该年,梁幸德奉敦煌归义军节度使

  • 标签: 节度使 曲谱 敦煌莫高窟 白居易 琵琶 工尺谱
  • 简介:本文认为,“”是中国古代第一个诗歌本体论,应当从这一性质来认识其重要意义。文章从乐舞三位一体的综合艺术的成熟、古代政教制度建立、伦理体系的确立三方面来探讨这一诗歌本体论产生的历史条件。论文认为“”作为一种古老的经典理论,为春秋时代的士大夫赋诗行为所继承,并被诸子论诗所引述与发展。在与其他经典并存的体系中,“”成为《》的经典属性。论文还对由“”到《周礼·春官》的六种“乐语”、“六”、《毛诗大序》的“六义”这一对“”方法的展开历史做了探讨,并指出了《乐记》对“”说的发展。

  • 标签: 诗言志 诗歌本体论 先秦诗学 诸子诗学
  • 简介:《文心雕龙.明》篇承接《尚书.尧典》提出:“,歌咏。”但王一川先生认为“”即是西方的“回忆”,笔者从文化背景、语义学和诗歌内容这三个方面进行分析,并提出反对意见,认为中国的“”说不同于西方的“回忆”说,两者是不同的诗学传统,但不同不等于二者不通,两者统一于“文学即人学”这一命题之下,如一条路的两个方向,如一枚硬币的两个面。

  • 标签: 明诗篇 诗言志 诗言回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