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最低工资:你的源头在哪里所谓最低工资,是指劳动者在法定的工作时间内提供了正常劳动的前提下,其所在企业应支付的最低劳动报酬。实行最低工资保障制度是一种国际惯例。这种制度诞生于19世纪末的新西兰。初始旨在通过裁定最低工资的办法来解决劳资纠纷。以后,随着英国、法国、美国、加拿大等国家最低工资保障制度的建立,人们对建立最低工资保障制度的目的、作用有了更全面和深刻的理解:为劳动者提供最基本的生活保障,有助于减少贫困,维护社会公平和社会安定;也有助于国家更好地实现对社会分配和劳资双方事务的干预,控制平均工资发展,进而成为国家对经济实行宏观控制的手段之一。我国历史上对最低工资保障没有单独立法,但党和人民政府
简介:由温饱农业向效益农业转变,是农业发展中的根本性转变,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一个长期的、甚至很艰难的过程,既要有紧迫感,也要遵循试验、示范、推广三步走原则,走循序渐进的路子。一、要突破温饱农业的传统思维定势,树立讲求效益的新的农业发展理念。解决吃饭问题是农业与生俱来的功能,但不可把农业仅视为温饱产业。实现农业发展的根本转变,必须着重强化两种认识:第一,把农业定位在温饱农业、吃饭农业的观念已经走到了尽头。以衡水市为例,全市每年粮食总产30亿公斤左右,农民用于自己消费的只有13亿公斤左右,其余17亿公斤左右的粮食,靠国有粮食部门敞开收购用以储备,农业的生产能力已大大超过了“吃饭农业”的范畴。粮食相对过剩,粮价下跌,农民收入下降,已影响了整个国民经济的协调发展。另外,当前一些地方出现的财政困难、农民负担过重等问题,无不与此有关。实践已充分证明,抱着“温饱农业”的理念不放,带来的只能是经济发展的不顺,社会政治的不稳。第二,农业具有高效益、富民富财政的功能。现代科学技术为效益农业提供了前提条件,人们对农产品需求由温饱向多样化、优质化晋升,成为拉动效益农业发展的巨大...
简介:我国1994年开始实施的“国家八七扶贫攻坚计划”到去年底就结束了,预计去年可以解决800万农村贫困人口的温饱问题,到去年底全国农村未解决温饱的贫困人口还有2600万人,占农村总人口的比例将减少到3%以内。剩下的2600万贫困人口中,一部分是丧失劳动能力的残疾人和社会保障对象;另一部分是缺乏基本生产、生活条件的特困人口,他们的温饱问题不可能在短期内全部解决。 从80年代中期迄今的十多年间,我国通过大规模扶贫工作,解决了2亿多农村人口的温饱问题,农村贫困发生率从30.75%下降到3.7%,国定贫困县农民人均纯收人从1985年的206元提高到1999年的1347元。国务院扶贫开发领导小组办公室主任高鸿宾认为,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基本解决全民的温饱问题,具有划时代的意义。中国的扶贫成就受到海内外的一致肯定,联合国开发计划署驻华代表莱特娜说,这种扶贫制度为发展中国家甚至整个世界提供了一种模式。我国第一次解决了全民温饱
简介:改革开放以来,党的农村政策动员经历了纷繁复杂不断演进的发展历程。从改革初期'包产到户求温饱'到逐步推进'市场引导奔小康',再到世纪之交'城乡统筹促发展',直至新时代'乡村振兴谋幸福',其始终围绕着广大农民的利益问题而展开,清晰地映射了这一历史进程中党的农村政策动员的价值趋向,以及生动展现了其中党与广大农民之间互动调适的关系演化历程。党的农村政策动员只有始终以满足广大农民的根本利益为价值遵循,才能使党和农民发展成为一致集体行动的共同体,也唯有如此,党的农村政策动员的正绩效才能得以更好地释放,新时代中国农业农村现代化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宏伟蓝图也才能加快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