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从我国目前的状况看,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需要消费的拉动作用,因此扩大国内需求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基本方略。2003年我国农村人口为7.68亿,总人口为12.9亿,农村人口占总人口的一半以上。2013年农村人口为6.3亿,总人口为13.6亿,虽然所占比重有所下降,但农村人口仍对社会的各个方面有举足轻重的影响,他们的消费行为能有效地拉动社会需求。而根据微观经济学的理论,在供给充分的情况下,收入是决定消费需求的基本因素,收入影响着农民的生活消费水平,同时也关系着农民消费结构的优化。本文以2003年-2013年的数据为依据,分析了农民收入结构与消费需求的现状,以及农民收入对消费需求的影响,并对如何进一步扩大农民的消费需求提出了建议。
简介:社会和经济发展使我国农民收入来源日趋多样化,农民收入结构也因此发生较大调整。黑龙江省作为全国农业大省,实现农民收入的可持续增长对社会经济和城乡一体化发展意义重大。本文以黑龙江省农民收入结构为主要研究内容,通过不同类型收入的贡献率分析黑龙江省农村居民收入结构变动与农民收入的关系,总结不同类型收入对黑龙江省农民增收的作用。研究结果表明,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黑龙江省农民家庭经营性收入所占比例有所降低,但仍占据主体地位;工资}生收入比例逐渐增加,对农民增收贡献较大;财产性收入逐渐成为农民增收的新途径;转移性收入有所增加,但对农民增收作用不显著。坚持家庭经营性收入主体地位不动摇,拓展工资性收入,稳定财产性收入和转移性收入是促进黑龙江省农民收入持续、稳定增长的有效措施。
简介:文章在分析公共支出结构对城乡收入差距影响机制的基础上,利用中国地方省份1995-2012年面板数据和可靠的计量方法,实证分析地方公共支出结构对城乡收入差距的影响,检验结果显示静态面板数据模型与动态面板数据模型的估计结果基本一致:地方一般公共服务支出、社会保障支出、农林水事务支出和科教文卫支出均是城乡收入差距的主要影响因素,地方一般公共服务支出、社会保障支出和农林水事务支出对城乡收入差距的影响是扩大效应,科教文卫支出则有利于城乡收入差距的缩小。本文研究表明,不同公共支出结构对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影响非常复杂,可通过对一般公共服务支出、社会保障支出、农林水事务支出和科教文卫支出进行深化调整,在政府公共支出资源配置上适当向农村地区倾斜,才能有效调节城乡居民间过大的收入差距。
简介:加强对个人所得税分项收入的分析与研究,是强化个人所得税收入调节功能的重要考量,也是顺利推进个人所得税由分类计征方式向分类与综合相结合的计征方式改革的迫切需要。本文基于2000-2012年我国个人所得税工资性所得税收收入、经营性所得税收收入.财产性所得税收收入的基本数据和增长状况,分别测算、分析了这三大分项收入的占比结构、税收负担等关键维度的基本特征与变化趋势,对其影响因素进行了探讨。以此为基础,本文提出:在下一步我国个人所得税以分类计征方式向分类与综合相结合的计征方式转变的改革框架下,应将工资性所得税收收入与经营性所得税收收入所包含的现有税目纳入综合计税的范畴;对财产性所得税收收入所包含的税目及其他税目应实行分类计税,并改用超额累进税率;同时,个人所得税税款的征收应尽可能地采用代扣代缴方式。
简介:近年来,“中等收入陷阱”成为学术界研究的热点。本文从中等收入陷阱的概念,为什么落入中等收入陷阱、如何跨越中等收入陷阱三个方面对现有文献进行了梳理,发现现有研究在中等收入陷阱的概念上不存在较大的争议,只是根据这些概念,我们难以判断一个经济体是否落人(或曾经落入)了中等收入陷阱。拉美国家落人中等收入陷阱的主要原因在于巨大的收入差距、外需萎缩与内需不足、进口替代工业化战略三个方面。而中国可能因为收入差距过大、人口红利消失、资源和环境约束、国际捧杀与遏制四个方面的原因落人中等收入陷阱。因此,调整收入分配格局、缩小国民收入差距;推动产业结构升级、实现增长方式转型;实施出口导向战略、提升国际竞争能力是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的主要措施。最后,本文从理论上和实证上探讨了中等收入陷阱未来的研究方向。
简介:本文基于多年的幸福指数的调查数据,详细分析了北京市城镇居民幸福指数的演变过程。通过分析发现,近八年来北京市城镇居民的幸福指数并没有随着社会的变迁而发生剧烈的变动。虽然这段时期经济发展速度很快,但幸福指数的变化没有与经济联动。文中指出,无论是从宏观还是微观上看,经济收入的提高对幸福指数只有短期的影响,长期影响不大。作者认同所有靠物质支撑的幸福感,都不能持久,都会随着物质的离去而离去。只有心灵的淡泊宁静,继而产生的身心愉悦,才是幸福的真正源泉。文中建议,现在阶段要提高整个社会的幸福水平,主要应做好人们的心理调适,正确看待得失,才能使人们安居乐业,使全社会的幸福指数达到较高的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