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摘要利用凯里站1961-2017年逐日降水数据,通过距平分析、M-K突变检验、功率谱分析、Morlet小波变换对凯里单站年降水进行周期分析。分析表明凯里单站历年降水有明显强弱振荡信号,年降水变化趋势以1978-1979年为突变点,突变点前表现为逐渐增多,其后急转为减少的趋势,且年降水存在19a的振荡周期。
简介:摘要近年城市轨道交通的快速发展,给大中城市带来巨大交通便利的同时,对轨道交通节能的研究也显得尤为重要。城轨车站的站间距离短,车辆起动,制动频繁,制动产生的电能大,电能回馈至直流接触网,导致网压升高。目前国内外主要采用电阻消耗能量的方式,这样不但造成再生能量的浪费,也会导致隧道内温度过高。同时由于电容储能,飞轮储能,逆变回馈这些技术都还不够成熟,所以通过检测网压信号,有效控制制动时电机电流的大小,使网压维持在限制值以下,同时制动能量被同线路的起动车消耗,就体现出一定的优势。本文首先建立了城轨牵引传动系统和牵引网的模型,通过对非线性模型的线性化,等效模型利用等方法,进行仿真。然后对车辆制动过程中,电机电流随网压的变化而变化进行了分析,使制动时能够最大限度地回馈电能。最后,因为对电机电流的特殊控制会引起的网压振荡,所以建立考虑实际线路的等效模型,并进行仿真,然后加入抑制振荡的环节,使整个系统稳定运行。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高频振荡通气治疗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的效果。方法以30例患儿为研究对象,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15例。对照组采取常频机械通气治疗,观察组实施高频振荡通气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血气分析值、临床疗效和并发症发生率。结果经过治疗后,对照组患者的pH值、血氧分压和血二氧化碳分压均低于观察组患者,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为66.66%(10/15),并发症发生率为33.33%(5/15);观察组的治疗总有效率为93.33%(14/15),并发症发生率为6.67%(1/15),两组之间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实施高频振荡通气对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进行治疗,治疗效果较好且安全性较高,应用价值较大。
简介:摘要:目的:高频振荡通气治疗新生儿呼吸衰竭的具体效果及护理情况。方法:将我院 2018年 1月 -2019年 1月收治的 36例新生儿呼吸衰竭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将其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每组均为 18例患儿。其中观察组采用高频振荡通气治疗方法,对照组采用常规的机械通气治疗方法,对比分析两组患者实际治疗效果、血气情况及不良反应情况的发生几率。结果:治疗后,观察组患儿 FiO2、 PaCO2、 a/APaO2值均优于对照组;观察组患儿治疗有效率为 88.9%,对照组患儿治疗有效率为 72.2%,观察组治疗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观察患儿并发症发生率为 11.1%,对照组患儿并发症发生率为 33.3%,观察组低于对照组。结论:高频通气治疗新生儿呼吸衰竭属于十分有效的通气方式,可以明显缓解患儿症状,治疗效果显著,值得在临床方面得到进一步的推广与使用。
简介:摘要:现阶段,在相应的电力系统中,多采用便携式试验电源,这类电源设备体积和重量都相对较小,采用 SPWM调制技术,通过 MOS管或者 IGBT开关的方式实现交流 220V输出,但是这类电源使用中存在开关噪音,对于振荡波局放试验装置会产生一定的影响,甚至会造成高压开关在闭合的情况下局放有源测量回路的噪声变大,这种噪音一旦高于现场局放信号产生的放电量,相关的试验工作就很难有效开展。对此,研究通过使用有效的无局放功率放大电路设计结构,借助特殊均压均流来促进单体功率管利用率的增长,保证相关装置能够在无局放交流输出中依然有其体积和质量优势,最终实现现场使用中电源的实用性和便携性目标。
简介:摘要目前临床常见的儿科急危重症是新生儿呼吸衰竭,患儿往往表现为呼吸功能严重障碍等临床症状,病情严重者静息时不能保持正常呼吸,早期若不能采取对症的治疗措施,则极易对患儿生命健康造成直接威胁。临床治疗新生儿呼吸衰竭患儿往往以常规机械通气为主,充分利用机械装置辅助新生儿呼吸,便于起到挽救新生儿生命的目的,但该项措施极易造成患儿发生并发症,使得最终的治疗效果欠佳。随着现代医疗事业进步发展,近年来临床对新生儿衰竭患儿采取高频振荡呼吸机治疗的研究显示,高频振荡辅助通气能有效改善新生儿肺部氧合功能,促进呼吸系统功能早期恢复正常,将肺容量设置在恒定范围,避免吸气时肺泡膨胀或过度萎缩,从而显著提高临床疗效,对挽救患儿生命健康具有积极重要的意义。本文分析高频振荡呼吸机在新生儿呼吸衰竭救治的临床应用进展,以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