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背景:临床上在腰椎间盘摘除中将地塞米松明胶海绵复合物放置在神经根和硬脊膜周围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目的:通过动物实验了解地塞米松明胶海绵复合物预防硬脊膜外粘连的效果。方法:将40只新西兰白兔随机均分为4组,均切除L4、L7椎板,造成1.0cm×0.5cm的硬脊膜裸露区后,其中3组分别在硬脊膜与神经根表面覆盖地塞米松明胶海绵、注射地塞米松及覆盖明胶海绵,以不用任何间置物覆盖的为空白组。术后2,4,6,8,12周完整取下整个手术节段椎体及其附件和椎旁肌,大体及组织学观察神经根及硬脊膜粘连程度。结果与结论:术后12周,地塞米松明胶海绵组大体见椎板缺损处有新生骨形成,硬脊膜周围有黄白色膜性组织,可分离,组织学见脂肪细胞结构完整,与硬脊膜之间分界明显,无瘢痕细胞形成,无粘连,软骨细胞及骨小梁增生;地塞米松组、明胶海绵组、空白组大体见硬脊膜外围有大量瘢痕组织,与硬脊膜粘连严重,无法钝性分离,组织学见芽组织胶原化,硬脊膜增厚,粘连严重。表明地塞米松明胶海绵复合物可预防硬脊膜外粘连。
简介:目的:获取山羊硬脊膜形貌及三维微观结构特征,为构建与之空间结构近似的人工硬脊膜提供相关资料。方法山羊硬脊膜取材后,进行标本处理及大体观察,光镜、扫描电镜及透射电镜观察微观结构、组织学成分、内外表面形貌、胶原纤维直径、分布以及分布模型。结果大体观察可见硬脊膜为一乳白色、质韧、弹性半透明膜;光镜下观察硬脊膜的组成主要由“取向性”结构的胶原纤维及少量散在分布的成纤维细胞组成;扫描电镜观察显示,其内外表面如连绵山峰状隆起;透射电镜见胶原纤维有序分布,胶原纤维的平均直径为(627±60)nm,且呈现双峰分布。结论山羊硬脊膜是主要由纳米级的“取向性”胶原纤维及散在分布的成纤维细胞组成的半透明薄膜。
简介:摘要总结1例胸椎硬脊膜动静脉瘘患者的围术期护理,提出早期发现,给予正确有效的护理,术后密切观察病情变化,落实各项护理措施及相关健康教育,能有效控制患者疾病发展,改善患者的自理能力,减少并发症,加速康复进程。
简介:广东省佛山市三水区人民医院(佛山市第六人民医院)麻醉科广东佛山528100摘要目的研究比较开胸术后持续胸段硬膜外阻滞(TEB)与持续胸椎旁阻滞(PVB)镇痛效果的不同.方法50例行开胸肺叶切除的患者随机分为两组胸段硬膜外阻滞(TEB组)和胸椎旁阻滞(PVB组),每组25例.开胸术后分别采用持续胸段硬膜外阻滞镇痛和持续胸椎旁阻滞镇痛,观察术后6h、12h、24h和48h的静止和活动状态下各自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低血压、恶心呕吐、尿潴留等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术后48h静息VAS评分,PVB组的VAS评分小于TEB组,而两组在术后6h~24h的静息VAS评分和6h~48h的活动VAS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在并发症方面,与TEB组相比,PVB组低血压、尿潴留和恶心呕吐、慢性疼痛的发生率更低,而肺部并发症发生率、术后FEV1水平、住院时间等方面,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PVB与TEB的镇痛效果较为相似,PVB的镇痛效果可能略优于TEB,另外,PVB镇痛的相关并发症较少,并且可以减轻患者的慢性疼痛,故PVB在临床上应用更为广泛.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硬脊膜动静脉瘘(spinalduralarterio-venousfistulas,SDAVF)的诊断要点,以减少误诊。方法对我院收治的1例SDAVF并右下肢神经源性皮肤溃疡误诊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本例16岁,因双下肢麻木、乏力1年,加重伴右下肢皮肤溃疡1个月入院,曾在当地医院诊断为脱髓鞘脊髓炎,予相应治疗效果不佳。在我院经脊髓MRI及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检查确诊为SDAVF并右下肢神经源性皮肤溃疡,转上级医院手术治疗,双下肢麻木、乏力症状得到控制。结论SDAVF起病隐匿,青少年少见,发病率低,临床表现无特异性,脊髓MRI检查可提示诊断,脊髓DSA检查为确诊的首选方法。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持续性腹膜透析患者采取延续护理的措施和效果。方法选取2014年2月~2015年2月收治的59例腹膜透析患者进行护理,随机分组,实验组35例患者采取延续护理,对照组24例患者选择常规的护理模式,观察两组患者的护理效果。结果实验组患者的再住院率、腹膜炎以及并发症的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满意度明显较高,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患者在用药知识、操作技术以及饮食食盐控制的评分中都优于对照组,而且恢复劳动能力的患者占比大,有统计意义(P<0.05)。结论持续性腹膜透析患者在延续护理中,可以掌握对疾病的认知,提高治疗依从性,有助于劳动能力的恢复,可使患者的护理满意度得到提高,减少并发症等,可以广泛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