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摘要】在抗战最酷烈的1939年,偏僻的西南小镇江安迎来了现代中国第一所国家主办的高等戏剧学府--国立戏剧学校(该校于1940年6月改名为国立戏剧专科学校,下统称国立剧专),学校原址在南京,抗战爆发后,一度迁至长沙,后迁到重庆北碚,为躲避日寇空袭辗转而至江安,在江安一呆就是六年.六年里,国立剧专不仅为中国现代脱颖而出的戏剧精英们提供了一个继续创作的安静的庇难之地,而且在艰难的岁月里,继续探索戏剧教育之路,为抗战输送了大批戏剧人才,这些人中很大一部分在建国后成为才华出众的优秀艺术家,如:谢晋、刘厚生、张雁、瞿希贤、田广才、石联星、陈怀恺、李累等.江安接纳了剧专,剧专也回报了江安,抗战时期剧专在江安开展了大量演剧活动,以戏剧作为武器,宣传抗日,启迪地方民智,给江安这个闭塞落后的小县城带来了文明的风气.回顾国立剧专在江安的戏剧活动,以下这几个方面是值得关注的。
简介:一、抗战剧到底有多热?上世纪末以来,国内电视荧屏上,抗战剧呈现迅猛发展、遍地开花之势。尤其是近五年来,更是热播不减,层出不穷,令人眼花缭乱,甚至到了泛滥成灾的地步。据不完全统计,自上世纪80年代以来,国产抗战剧至少已经达到了500多部,15000多集。而近五年来,每年国产的抗战剧,都以数十部计。如:2011年播出的抗战剧有41部,如:《水上游击队》35集;《延安颂》40集;《双枪李向阳》26集;《川军团血战到底》33集;《敌后便衣队传奇》28集;《烈火》30集;等;2012年播出的抗战剧有43部,如:《战旗》43集;《平原烽火》40集;《孤军英雄》32集;《我的抗战》37集;《神抢》32集;等。
简介:传统戏剧是华北乡村民众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抗战初期,当八路军剧社将红军初期的艺术作品带到华北前线时,华北民众对这些新的艺术形式一时难以完全接纳。为了动员民众抗战,部队剧社以创作演出反映根据地军民斗争建设实际为主要原则,以在新的作品中汲取乡村社会传统文艺因素为切入点,在吸收新的创作演出人才的基础上创作了一大批深受敌后民众喜爱的戏剧剧目。这些剧目不仅在激发民众的民族意识、动员全民族参加抗战、推动根据地各项建设方面发挥了巨大作用,而且在建设新民主主义文化、推进艺术的大众化和民族化方面也作出了巨大的贡献。八路军剧社通过戏剧形式动员民众的实践经验对于今天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事业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也不乏借鉴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