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摘要】 育龄期女性非常重要、非常特殊的一段时期就是妊娠生育。处于妊娠期的女性往往能够得到家人以及亲友们的关注,因此该时期的女性能够获得足够的幸福感。在完成分娩后,很多产妇由于不能很好的适应角色的变化,加上生理方面的改变,心理上容易出现较大的波动,因此该阶段的女性容易抑郁。在临床上产后抑郁主要表现为抑郁、伤心流泪、容易激动以及容易出现幻觉等异常行为,上述行为在分娩后的六周内表现尤为突出[1]。有很多因素会引起产后抑郁的发生,生理因素和外界因素是目前临床上比较公认的导致产后抑郁的两大因素。生理因素往往归因于内分泌失调,引起产后抑郁的外界因素包括遗传和社会心理因素。产妇体内的激素水平随着产妇分娩发生相应的改变。研究发现,产妇体内的雌孕激素、甲状腺激素水平在分娩后下降显著,尤其发生于分娩后的24小时内[2]。与此同时,产妇体内的神经递质水平也相应的发生改变。目前临床多关注该病引起的生理方面的改变,实际上由于该病的出现,病情的进展与社会、心理因素都有不可分割的联系。由于病因复杂,病程较为漫长,在治疗过程中医务人员极易忽视患者可能出现的心理问题,比如情志低落、焦虑、抑郁,而这些心理问题如不及时解决将对该病的全面治愈带来极大的挑战[3-4]。基于此,本次研究对患有产后抑郁的产妇出现的心理问题进行调查研究并给予合理的心理护理干预,取得较为满意的效果,现详实报道如下: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血液透析患者抑郁的发生率及其相关影响因素,为其心理护理及治疗提供依据。方法采用Zung抑郁量表对79例血液透析患者进行心理状态调查,分别评分并进行比较分析。结果79例血液透析患者中有53例存在着不同程度的抑郁症状,透析年限≤1年的患者抑郁发生率高(P<0.05);存在并发症的患者抑郁发生率高(P<0.05);文化程度低的患者抑郁发生率高(P<0.05);经济条件差的患者抑郁发生率高(P<0.05)。而有无抑郁的患者在性别、年龄方面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经过心理护理后较护理前抑郁状态缓解。结论血液透析患者中存在较高的抑郁发生率,并受多种因素的影响。而给予积极的心理干预及护理,能缓解患者的抑郁状态。
简介:目的:研究冠心病住院患者的抑郁状态,寻找合理心理护理模式,保证患者安全,提高护理质量。方法:选取近期在浙江省绍兴市人民医院进行治疗的冠心病住院患者114例,入院行SDS抑郁量评估,而后根据评估结果随机均分为常规护理对照组和个体化心理护理观察组,两周后再进行SDS评估,对比分析组内和组间情况。结果:所有入选冠心病住院患者中,约70.17%入院时呈现不同程度的抑郁状态,经过有效护理后,各组患者的抑郁状态均得到有效改善,且观察组的改善情况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冠心病住院患者容易发生抑郁,临床应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予以个体化心理护理干预,帮助患者尽早康复,提高整体医疗质量。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初产妇心理状态对产后抑郁情况的影响。方法采用回顾性、总结研究方法,2014年8月—2017年5月,选择在我院进行产前检查和分娩的140位初产妇作为研究对象,调查随访产妇产后抑郁情况、心理状态并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在140例产妇中,产后抑郁15例,发生率为10.7%。产后抑郁产妇的反应强度、情绪本质、趋避性、适应性、活动水平等维度评分与总分显著低于非产后抑郁产妇(P<0.05)。直线相关分析显示产后抑郁情况与产妇心理状态总分成显著负相关性(r=-0.452,P<0.05)。结论初产妇产后抑郁比较常见,心理状态也比较波动,心理状态与产后抑郁有显著相关性,改善产妇产心理状态能减少产后抑郁的发生。
简介:摘要:目的:本研究旨在评估心理护理对产后抑郁产妇心理状态的影响,为临床护理工作提供实证依据,以期提高产妇的心理健康水平,促进母乳喂养和新生儿健康成长。方法:对照组产妇接受常规产后心理护理,包括产后健康指导、哺乳技巧指导等;实验组产妇在常规心理护理的基础上,增加个性化心理护理干预,包括心理疏导、认知行为疗法、家庭支持等。结果:1. 干预前后两组产妇EPDS总分比较:干预前,两组产妇的EPDS总分无统计学差异(P>0.05);干预后1周、1个月时,实验组产妇的EPDS总分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说明个性化心理护理干预能更有效地改善产妇的心理状态。2. 干预前后两组产妇各维度得分比较:干预前,两组产妇在各维度上的得分无统计学差异(P>0.05);干预后1周、1个月时,实验组产妇在各维度上的得分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表明个性化心理护理干预能更全面地改善产妇的心理状态。结论:本研究结果表明,个性化心理护理干预能显著改善产后抑郁产妇的心理状态,降低抑郁程度,提高产妇的心理健康水平。因此,在临床护理工作中,应重视产后抑郁产妇的心理护理,及时实施个性化心理护理干预,以促进产妇的身心健康和母乳喂养的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