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再回首,“二战”是人类永恒的噩梦。尽管二战是以“反法西斯同盟”的胜利而告终,但法西斯的幽灵却一直在地球的上空盘旋着,从德国的新纳粹到日本的军国主义,它不时地向世人亮出狰狞的爪牙。为了警醒世人,在战后很多电影导演都拍摄过“反法西斯”题材的杰作。这些电影将会作为历史刨伤的记忆镜像,永远拷问着人类的灵魂。而纪录片大师伊文思在“二战”全面爆发前夕,冒着生命危险亲赴战场拍摄的纪录片更显弥足珍贵,这就是名垂影史的《西班牙土地》和《四万万人民》。我们从中看到的,是一个电影工作者在面对战争时所能表现出的最高勇气与智慧,感受到的,是来自真实的震撼!年轻时的伊文思以拍探索性纪录片闻名,被人们称为“先锋电影诗人”。大师,除了要有高超的技艺,更要有深厚的人道主义情怀和甘为理想献身的坚定信念。所以,面对法西斯的猖獗气焰,伊文思毅然拿起摄像机,扑向那一片片战火燃烧的土地。
简介:“民间”,在过去的历史叙事中,所处的地位是边缘的。1942年以后,作家“走向民间”成为一种潮流,并在民间完成了中国红色文学的话语转换。但这个“民间”已不具有原初的空间意义,它是被想象并经过“改造”的。90年代以后,这个概念又重新活跃起来,陈思和曾有较系统和完备的阐释;在诗歌论争中,亦有人强调和坚持“民间立场”,但这其间是否有联系或差异,大概也是值得讨论的。王光东考察了一概念在90年代被使用的情况,并厘清了它的不同内涵。“写真实”是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的基本要求之一,也是颇具争议性的一个词语。80年代之前,它几乎是当代文艺学的核心问题,即便是今天.真实性仍在各种批评文章中不时地被提出,可见这个概念的重要。吴义勤系统地梳理了有关讨论的各种看法,以及这个概念提出时所隐含的复杂内容。因为是非争论性的文字,因此他的平和、客观和学理态度,有助于我们对“写真实”的进一步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