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

  • 标签:
  • 简介:

  • 标签:
  • 简介:目的:观察重组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rhG-CSF)、重组人血小板生成素(rhTPO)与重组人白介素2(rhIL-2)联合应用对重度骨髓型急性放射(ARS)恒河猴的治疗作用。方法:给予17只恒河猴7.0Gy60Coγ射线全身照射,以建立重度骨髓型ARS模型,并将其随机分为对症治疗、rhG-CSF+rhTPO和rhG-CSF+rhTPO+rhIL-2治疗3组。之后观察各组动物存活时间、出血、感染等一般体征及外周血象变化,骨髓集落形成能力和照射后45d骨髓的病理组织学变化。结果:7.0Gy60Coγ射线照射后,对症治疗组动物出现柏油便和呕吐症状,该组5只动物于照射后12-18d死亡,整体存活率为16.7%;细胞因子组胃肠道反应不明显,动物100%存活。照射后各组动物外周血各类细胞数急剧下降,两种细胞因子联合治疗方案均可明显提高各系血细胞最低值,并缩短低值持续时间,恢复时间提前;与rhG-CSF+rhTPO治疗相比,rhG-CSF+rhTPO+rhIL-2治疗可明显提高单核细胞和淋巴细胞数。照射后2d骨髓中造血干/祖细胞集落形成率明显下降,照射后29d细胞因子治疗能明显促进集落形成能力;对症治疗组动物骨髓造血细胞大部分消失,细胞因子治疗能明显促进骨髓造血功能恢复。结论:rhG-CSF+rhTPO与rhG-CSF+rhTPO+rhIL-2两种细胞因子组合均可显著促进7.0Gy60Coγ射线照射的恒河猴造血功能恢复,提高重度骨髓型ARS猴的存活率;rhIL-2可以明显加快外周血中白细胞特别是淋巴细胞和单核细胞的恢复。在积极对症治疗的基础上采用rhG-CSF、rhTPO与rhIL-2的联合序贯治疗是治疗重度骨髓型ARS的有效方法。

  • 标签: 急性放射病 细胞因子 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 血小板生成素 白介素-2
  • 简介:摘要:职业性放射患者由于长期接触放射性物质,可能会出现一系列远期健康效应,包括癌症、心血管疾病、皮肤病变等。延续护理作为一种跨越患者从医院到社区的全面护理模式,对于跟踪和管理这些患者的远期健康状况至关重要。本研究通过回顾延续护理在职业性放射患者远期效应随访应用,旨在评估其对患者健康管理和生活质量改善的作用。因此,本研究强调了建立健全职业性放射患者延续护理体系的重要性,并为该领域的政策制定提供了科学依据。

  • 标签: 延续护理 职业性放射病 远期效应
  • 简介:放射性脑(radiationencephalopathy,REP)是脑肿瘤或鼻咽癌放射治疗后引起的一种少见但严重的并发症,临床及影像学诊断比较困难,常误诊为肿瘤复发或转移。我院收治1例鼻咽癌患者,接受放射治疗后3年,发现右颞叶占位,影像诊断不明确,手术后病理证实为放射性脑。本文就此病例的诊断及治疗过程进行讨论。

  • 标签: 放射性脑病 诊断 治疗
  • 简介:摘要鼻咽癌(NPC)是我国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在头颈部恶性肿瘤中居于首位。多发于我国南方地区,由于解剖结构复杂,放射治疗是目前临床治疗NPC的主要方式。但放射治疗易对周围脑组织造成损伤,导致放射性脑(radiationencephalopathyREP)的发生,严重威胁患者的身心健康和生活质量。本文就当前NPC放射治疗后REP的临床表现、诊断方法、发生机制及影响因素、治疗进行总结,旨在为NPC放射治疗后放射性脑的预防和早期确诊及治疗提供参考。

  • 标签: 鼻咽癌 放射治疗 放射性脑病 诊疗进展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3例骨髓型急性放射(ARS)患者造血系统的远后效应,探究急性外照射后造血系统的远后变化规律及其影响因素。方法对1999年河南"4.26"60Co辐射事故中2例中度骨髓型ARS患者("天"和"旺",均为男性,年龄分别为37岁和8岁)和1例重度骨髓型ARS患者("梅",女性,38岁)进行临床随访,随访时间截至2019年,共随访11次。依据《外照射急性放射的远期效应医学随访规范》,于患者受照后半年开始定期采集3例患者的外周血和骨髓进行外周血象、骨髓穿刺涂片、骨髓祖细胞培养及造血刺激因子等检查。(1)外周血象检查:使用全自动血细胞分析仪分析外周血白细胞、血小板(PLT)、红细胞计数和血红蛋白(Hb)水平,以及中性粒细胞(NEUT)百分比和淋巴细胞(LYM)百分比。(2)骨髓穿刺检查:行骨髓穿刺涂片及造血祖细胞培养,检测红细胞集落生成单位(CFU-E)、爆式红细胞集落生成单位(BFU-E)、粒细胞-单核细胞集落生成单位(CFU-GM)。(3)造血刺激因子检查:检测促红细胞生成素(EPO)和粒细胞-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M-CSF)。结果20年随访期间,3例患者的白细胞计数基本在正常范围内。受到照射后半年,LYM百分比均偏低,NEUT百分比均偏高。"梅"在随访期间多次出现NEUT百分比升高,"旺"多次出现LYM百分比和NEUT百分比异常。"梅"在受到照射后半年及第1年的随访中PLT计数轻度下降,分别为80×109个/L和91×109个/L;"旺"受到照射后半年,PLT计数轻度下降,为91×109个/L;"天"的PLT计数正常。"梅"的Hb水平多次轻度降低,受到照射后第5年中度下降,为85 g/L;"天"受到照射后第9年Hb水平异常升高;随访期间"天"和"旺"的Hb水平数次轻度升高或降低。3例患者随访期间的6次骨髓穿刺涂片检查的结果均为骨髓增生活跃或增生明显活跃。3例患者受到照射后半年的CFU-E、BFU-E和CFU-GM均异常升高;第2年,上述3项指标均降为0;其后缓慢回升,至第7年,CFU-E均高于正常值,CFU-GM基本恢复,BFU-E仍显著减低。在前3年的随访中,"天"的半年和1年EPO轻度异常,"梅"和"旺"EPO均在正常范围。受到照射后半年,3例患者的GM-CSF均<1.00 pg/mL ;"梅"第1年的GM-CSF异常升高,为14.3 pg/mL,第2年恢复正常;"天"和"旺"第1~2年的GM-CSF均正常。结论急性照射对造血系统的损伤具有剂量依赖性和长期性;造血刺激因子对骨髓造血功能的恢复具有长期影响;反映骨髓造血功能恢复情况的各指标间可缺乏一致性改变,随访中需要综合评估。

  • 标签: 辐射事故 60Co 造血系统 骨髓型急性放射病 随访研究
  • 简介:放射性脑是头颈部肿瘤放射治疗后的一种严重并发症.随着头颈部肿瘤诊疗技术的提高,患者的寿命逐渐延长,生存质量日益受到重视;同时由于MRI及CT的广泛应用,放射性脑的早期诊断亦有明显提高,为放射性脑的治疗提供了可靠依据和随访条件.我院从1978年至1999年12月共收治经临床和影像学检查及手术证实为放射性脑病患者60例.现报告分析如下:

  • 标签: 放疗 放射性脑病 并发症 影像学表现 治疗
  • 简介:目的探讨慢性胸部放射性溃疡缺损的修复方法。方法自2010年4月至2013年6月,对10例胸部慢性溃疡患者实行分期治疗。Ⅰ期清创,大网膜填塞;Ⅱ期行皮瓣转移修复创面,包括背阔肌带蒂移植及胸大肌肌皮瓣转移。术后观察手术疗效及并发症情况。结果术后随访26-37个月,平均随访25个月。所有患者无手术死亡,转移皮瓣无一例发生坏死。1例患者术后出现皮下积液,经抽液后加压包扎痊愈。其余患者无术后感染情况发生。患者术后呼吸功能良好,无反常呼吸运动。结论对于慢性溃疡的修复,分期治疗可取得较好的临床治疗效果。大网膜瓣适用于软组织缺损的充填,尤其是感染性软组织缺损。

  • 标签: 胸壁缺损 慢性放射性溃疡 分期治疗 胸壁重建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分析放射性甲状腺癌合并慢性放射性甲状腺炎的病理特点、诊断及两者的相关性。方法此次研究的对象是选择我院2011年6月~2013年7月收治的3例放射性甲状腺癌合并慢性放射性甲状腺炎患者。将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对照国家制定的放射性甲状腺癌与慢性放射性甲状腺炎的诊断标准,进行分析探讨。结果3例患者术后病理类型为甲状腺乳头状癌合并慢性淋巴细胞性甲状腺炎;根据最新诊断标准,2例诊断为放射性甲状腺癌合并慢性放射性甲状腺炎,1例仅诊断为甲状腺乳头状癌合并慢性放射性甲状腺炎,不能诊断为放射性甲状腺癌。结论放射性甲状腺癌的绝大多数病理类型为甲状腺乳头状癌;慢性淋巴细胞性甲状腺炎是慢性放射性甲状腺炎是一种病理类型;从事放射介入工作时间3年8个月,甚至更短时间,就能发生放射性甲状腺癌;慢性放射性甲状腺炎可以转变为放射性甲状腺癌。

  • 标签: 放射性甲状腺癌 慢性放射性甲状腺炎 甲状腺乳头状癌 慢性淋巴细胞性甲状腺炎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应用分期修复策略修复骶尾部慢性放射性溃疡的临床效果。方法采用回顾性队列研究方法。2010年1月—2020年 6月,北京积水潭医院收治骶尾部慢性放射性溃疡患者12例,其中男7例、女5例,年龄38~74岁。Ⅰ期手术彻底清创,清创后创面面积为8 cm×6 cm~22 cm×14 cm,术后行持续负压封闭引流(VSD)治疗。Ⅱ期根据患者的年龄、全身状况、血管情况以及创面部位、大小、深度制订个性化修复方案,采用臀上/下动脉穿支皮瓣修复6例,臀大肌肌皮瓣修复4例,背阔肌肌皮瓣带蒂转移修复1例,背阔肌肌皮瓣游离移植修复1例。皮瓣或肌皮瓣面积为10 cm×8 cm~25 cm×18 cm。9例患者供瓣区直接缝合,3例患者供瓣区则采用背部中厚皮覆盖。观察术后皮瓣或肌皮瓣成活情况、肿瘤复发情况以及随访时皮瓣或肌皮瓣外观、质地和创面愈合情况。结果术后11例患者皮瓣或肌皮瓣成活;1例患者臀上动脉穿支皮瓣远端部分坏死,予以清创切除后,将皮瓣向远端推进。8例患者创面直接愈合;1例臀上动脉穿支皮瓣修复患者出现皮瓣下感染,1例臀上动脉穿支皮瓣修复患者皮瓣远端静脉充血,1例臀大肌肌皮瓣修复患者出现肌皮瓣下血肿,1例逆行背阔肌肌皮瓣修复患者出现切口渗液、裂开,经换药等处理后愈合。术后均未见肿瘤复发。出院后随访2~52个月,创面愈合良好,无感染复发;皮瓣或肌皮瓣质地柔软,外观良好;供瓣区愈合良好。结论在Ⅰ期彻底清创、VSD治疗的基础上,Ⅱ期采用血运丰富的臀上/下动脉穿支皮瓣、臀大肌肌皮瓣或者游离/带蒂背阔肌肌皮瓣修复骶尾部慢性放射性溃疡创面,方法可靠,供区损伤小,治疗效果较佳。

  • 标签: 伤口愈合 骶尾部 放射性溃疡 臀部穿支皮瓣 臀大肌肌皮瓣 背阔肌肌皮瓣
  • 简介:摘要慢性放射性肠损伤是指盆腔恶性肿瘤患者,接受放射治疗3个月后出现的迁延反复的肠道损伤。慢性放射性肠损伤出现肠道大出血、梗阻、穿孔、肠瘘等晚期并发症后,均需手术治疗。目前国内外尚没有标准的慢性放射性肠损伤手术方式。本文将从慢性放射性肠损伤的病理机制和损伤范围角度,阐述慢性放射性肠损伤的手术难点,并结合文献资料及本中心诊治经验,探讨相应手术对策。慢性放射性肠损伤的病理机制主要为进行性闭塞性动脉内膜炎和间质纤维化;损伤范围包括小肠、末端回肠、乙状结肠及直肠。慢性放射性损伤患者组织愈合能力差、盆腔纤维化和多器官受累以及机体条件差,并发症发生率及病死率较高。确定性的病变肠管切除是常规的手术方式,扩大切除放射性损伤肠管,以保证吻合口一端没有放射性损伤,是减少吻合口并发症的关键。

  • 标签: 放射性肠损伤,慢性 并发症,晚期 手术治疗
  • 作者: 李鸿飞 钟秋子 张闻多
  • 学科: 医药卫生 >
  • 创建时间:2022-12-13
  • 出处:《中华放射肿瘤学杂志》 2022年第08期
  • 机构:北京医院心血管内科/国家老年医学中心,北京 100730 北京协和医学院研究生院,北京 100005,北京医院放疗科/国家老年医学中心/中国医学科学院老年医学研究院,北京 100730,北京医院心血管内科/国家老年医学中心/中国医学科学院老年医学研究院,北京 100730
  • 简介:摘要放疗已经在肿瘤患者中得到广泛应用,其对心血管系统短期及长期的影响越来越受到放疗和心血管医生的重视。随着放射剂量的增加和随访时间的延长,冠状动脉疾病发病率有显著增加的趋势,尤其是在常见的乳腺癌和肺癌患者中。随着放疗技术的日益更新,不同肿瘤、放射剂量、放射模式对冠状动脉的影响不尽相同。针对放疗后发生冠状动脉疾病高危人群如何预防、诊断评估及治疗仍存在一定争议。如何优化放疗前后治疗策略以减少肿瘤患者近期及远期冠状动脉疾病发生尚需进一步的临床研究证实。

  • 标签: 放射性心脏损伤 放射疗法 冠状动脉疾病 研究进展
  • 简介:

  •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