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急性静脉形成患者并发下肢静脉形成后综合征(PTS)的危险因素及预测模型。方法回顾性研究。纳入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九人民医院血管外科2017年1月—2018年6月233例急性静脉形成患者临床资料。其中,男135例、女98例,年龄17~85(58.69±15.73)岁,行腔内治疗200例,行保守治疗33例。采用简单化随机分组,按7∶3比例分为建模组163例和验证组70例。观察指标:(1)随访患者PTS的发生情况;(2)影响PTS发生的危险因素分析;(3)建立PTS风险预测模型。结果(1)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12~18个月。233例患者中发生PTS 81例(34.80%),其中接受腔内血栓清除术治疗的200名患者中发生PTS 61例(30.50%),保守治疗患者发生PTS 20例(60.60%),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χ2=11.32,P=0.010)。建模组与验证组患者的年龄、性别、体质量指数(BMI)、静脉形成(DVT)危险因素、症状与体征的个数、合并疾病、DVT病程史、腔内血栓清除术治疗、PTS等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2)单因素、多因素分析显示,男性(X1)、BMI(X2)、亚急性及慢性DVT史(X3)、静脉曲张史(X4)、症状与体征个数(X5)、腔内血栓清除术治疗(X6)是急性静脉DVT患者PTS的危险因素(比值比=2.46、1.14、3.44、4.33、1.28、0.24,95%可信区间为1.06~5.67、1.04~1.25、1.38~8.59、1.71~10.97、1.01~1.62、0.08~0.69,P值均<0.05)。(2)根据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建立PTS预测模型:logit(P)=-5.075+0.899X1+0.134X2+1.235X3+1.465X4+0.248X5-1.443X6,受试者操作特征曲线下面积为0.81,灵敏度为90%,特异度为65%。结论男性、BMI、亚急性及慢性DVT史、静脉曲张史、症状与体征个数,以及腔内血栓清除术治疗是急性静脉形成患者PTS的危险因素。针对急性静脉形成患者PTS风险建立的预测模型,为DVT患者提供个性化的PTS风险评估,以期更好地指导临床治疗。

  • 标签: 静脉血栓形成 髂股静脉 深静脉血栓形成后综合征 危险因素 风险预测模型
  • 简介:摘要急性静脉(IFDVT)的治疗曾以单纯抗凝为主,但有30%~50%的患者会发展为血栓后综合征,造成沉重的医疗负担。导管接触性溶栓、经皮机械血栓清除等血栓清除技术可有效清除血栓,弥补了单纯抗凝的不足,有望降低PTS的发生率,但目前相关证据仍不足。其他方法如滤器植入和压力治疗的效果亦存在一定争议。本文总结了急性IFDVT的治疗策略和最新研究进展,希望对临床治疗有所帮助。

  • 标签: 静脉血栓形成 临床方案 髂股静脉血栓 抗凝 血栓清除
  • 简介:目的探讨机械性血栓清除装置AngioJet治疗急性静脉形成的早期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3月至2016年1月期间我科收治的42例急性(病程≤14天)静脉形成患者AngioJet吸栓治疗的临床资料。通过静脉造影计算血栓清除率来评价即时疗效,通过1、6个月随访多普勒超声检查静脉通畅率来评价早期疗效。结果患者平均血栓清除率为(86.4±29.7)%,成功溶解(血栓清除率≥50%)37例(88.1%)。1、6个月静脉通畅率分别为97.6%及80.6%。无手术相关严重并发症发生。结论急性静脉形成使用AngioJet机械性血栓抽吸即时及早期疗效显著而且安全。

  • 标签: 深静脉血栓形成 下肢 机械性血栓清除 治疗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索包括抗凝、下腔静脉滤器植入、机械性血栓清除、静脉球囊成形支架植入、置管溶栓(catheter-directed thrombolysis,CDT)在内的综合治疗方案在治疗左静脉压迫并发急性静脉形成中的意义。方法回顾性收集、分析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潞河医院2013年3月至2019年3月期间收治的61例左静脉压迫并发急性静脉形成患者的临床资料及随访数据。患者依据治疗方案分为传统治疗方案组(抗凝或抗凝联合CDT组)、综合治疗方案组。比较不同治疗方案组患者的短期静脉通畅率评分、远期左静脉近端瓣膜功能之间的差异,采用生存分析比较不同治疗方案组患者远期下肢静脉后综合征发生率的差异。结果综合治疗方案组患者短期静脉通畅率评分高于传统治疗方案组(t=9.872,P<0.001)。综合治疗方案组PTS发生率低于传统治疗方案组(χ2=7.146, P=0.008)。综合治疗方案组左静脉瓣膜功能优于传统治疗组(χ2=23.834,P<0.001)。结论抗凝基础上的包括下腔静脉滤器植入、机械性血栓清除、静脉球囊成形支架植入、CDT在内的综合治疗方案可有效减少左静脉压迫并发急性静脉形成患者远期下肢静脉后综合征发生,改善生活质量。

  • 标签: 静脉血栓形成 血管成形术 机械溶栓
  • 简介:【 摘要 】 目的: 研究两种方法治疗急性静脉 的临床效果 。 方法: 以 2017.06~2019.12 为研究区间,以此区间本科室接诊的患 急性静脉病症患者实施研究,统计 76 例 。分为常规组 ( n=38 )和观察组 ( n=38 ),常规组以全身静脉溶栓展开治疗,观察组以逆行置溶栓管实施治疗, 观察两组患者 诊治效果、穿刺耗时及静脉畅通度。 结果: 观察组总有效率相比于常规组具明显提升优势,比较成立,于统计学有意义 P < 0.05 , 研究表明,与常规组比较,观察组穿刺耗时显著缩短 P < 0.05 ,两组于静脉畅通度指标上无较大差异 P > 0.05 。 结论: 急性静脉采取逆行导管溶栓诊治效果理想,可缩短穿刺耗时,减少并发症风险,可操作性强,值得临床推广。

  • 标签: 急性髂股静脉血栓 两种方法 治疗 对照研究
  • 简介:摘要急性静脉是指静脉血栓形成,使得患者患肢出现明显的肿痛及粗肿情况,并伴有下肢浅静脉怒张及曲张,患者窝鼠蹊部及三角区可见明显的压痛现象,屈足背时大腿后侧出现明显的牵引疼痛情况,疾病发作期,患者炎症情况严重,下肢急剧肿胀,炎症情况严重的患者,可出现皮肤苍白、皮下静脉呈网状分布、动脉痉挛,给患者带来痛苦和打击1。因次,提高对疾病的认识,早诊断,早治疗,能降低肺栓塞情况的发生,提高患者远期生活质量。导管溶栓是临床常用的一种介入治疗方式,具有去除血栓的效果,是临床治疗急性静脉的重要治疗措施5。下面对导管溶栓治疗急性静脉的现状及进展进行系统的阐述,望为临床治疗该类疾病贡献自己的绵薄之力。

  • 标签: 急性髂股静脉血栓 导管溶栓 治疗进展
  • 简介:摘要目的评估手术取栓加药物溶栓与单纯药物溶栓治疗急性型下肢静脉形成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150例型下肢静脉栓形成患者的临床资料,依据治疗方式的不同分为取栓组与溶栓组;手术取栓组50例,其中合并静脉狭窄或闭塞的50例,选择手术或介入治疗,术后给予尿激酶、低分子肝素治疗。采取药物溶栓抗凝治疗50例,仪给予尿激酶、低分子肝素治疗。结果治疗后1个月,手术取栓组治愈率65.4%(31/50,双下肢周径差手术组由(4.6±1.6)cm下降为(0.6±0.3)cm;溶栓组治愈率56%(28/50);双下肢周径差由(4.0±1.9)em下降为(1.8±1.3)em。平均随访(27±12)个月,随访率65.5%,治疗后12个月,双下肢周径差手术组下降为(O.4±0.3)cm,溶栓组下降为(0.9±0.7)cm,手术组治愈率66%(33/50),溶栓组治愈率56%(28/50);手术组的下肢静脉形成后遗症发生率低于溶栓组(P<0.05),手术组的静脉瓣功能异常的发牛率低于溶栓组(P<0.05)。结论急性型下肢静脉形成手术取栓加溶栓疗效优于单纯药物溶栓。

  • 标签: 静脉血栓形成 血栓溶解疗法 血栓切除术
  • 简介:目的:探讨静脉形成的解剖因素及Fogarty导管取栓术并发症的防治。方法:对20例严重下肢静脉形成的病人,Fogarty取栓导管分别取出血管的血栓时,用肝素盐水冲洗或注入尿激酶24ku冲洗溶解残留血栓碎屑。结果:均自浅、静脉取栓成功。随访0.5~3年17例肢体完全或基本恢复正常,有效率85%。结论:静脉形成与静脉行程长、易受压等解剖特点有关。Fogarty导管取出严重型静脉是一种有效安全的方法;应用肝素冲洗或注入尿激酶可有效的清除残余血栓碎屑;松解受压血管可减少术后并发症。

  • 标签: 严重髂股静脉血栓 解剖因素 治疗 并发症 临床资料
  • 简介:【摘要】 目的 探讨静脉患者溶栓导管置入的方法并观察疗效。方法 对42例静脉患者,根据具体情况分为两组,1组为研究组,21例,先行静脉轨道建立,然后将溶栓导管顺轨道置入,持续接触性抗凝溶栓治疗;2组为对照组,21例,未置入溶栓导管,经外周静脉应用抗凝药物。结果 所有患者下肢肿胀均有减轻,置入溶栓导管患者治疗效果更佳,恢复更快。结论 对于静脉患者,进入溶栓导管困难者,可通过静脉轨道法协助解决。

  • 标签: 溶栓导管 接触性溶栓术 静脉轨道 腔内治疗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基于肺动脉联合下腔静脉CT血管成像技术,评估静脉压迫综合征(IVCS)并急性静脉患者的肺栓塞风险及其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7月至2020年6月在济宁医学院附属医院确诊的166例急性静脉患者的资料。所有患者均接受“一站式”肺动脉联合下腔静脉CT血管成像。按有无IVCS分为IVCS组(101例)和无IVCS组(65)例,比较2组患者一般资料,左静脉狭窄率,下腔静脉漂浮血栓、盆腔粗大侧支静脉、肺栓塞发生情况,肺动脉栓塞指数,并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及多元线性回归分析IVCS组肺栓塞发生率及其严重程度的影响因素。结果IVCS组与无IVCS组左静脉狭窄率[分别为(68±8)%、(25±14)%,t=-25.300,P<0.001]、下腔静脉漂浮血栓的发生情况[分别为25/101、31/65,χ²=9.310,P=0.002]、下腔静脉漂浮血栓长度[分别为17.2(10.9,27.8)mm,27.4(20.1,55.9)mm,Z=-2.316,P=0.021]、肺栓塞发生情况(分别为43/101、41/65,χ²=6.651,P=0.010)、肺动脉栓塞指数[分别为10.0%(5.0%,17.5%)、22.5%(10.0%,30.0%),Z=-3.490,P<0.001]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IVCS组中,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左静脉狭窄率[β=-1.964,OR(95%CI)0.140(0.031~0.638),P=0.011]、下腔静脉漂浮血栓[β=1.212,OR(95%CI)3.360(1.566~7.209),P=0.002]是肺栓塞发生的独立影响因素;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显示下腔静脉漂浮血栓对肺动脉栓塞指数的影响具有统计学意义(b=0.352,t=2.410,P=0.021)。结论IVCS并急性左侧静脉患者肺栓塞的发生率和严重程度均低于无IVCS患者,有无下腔静脉漂浮血栓是影响肺栓塞严重程度的重要因素。

  • 标签: 肺栓塞 髂静脉压迫综合征 体层摄影术,X线计算机
  • 简介:1病例报告患者男,74岁。左下肢无诱因出现深部静脉形成2个月,在某医院先后用尿激酶、低分子右旋糖酐、维脑路通、阿斯匹林治疗无效,左下肢肿胀进行性加重,于1998—07—22转入我院。体检:体温36.4C.脉搏70/min.血压24/12kPa(180/90mmHg).神清.呼吸平稳.表浅淋巴结未触及。心律齐,各瓣膜听诊区无杂音,

  • 标签: 形成溶栓 治愈例 溶栓治愈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静脉置管溶栓在治疗急性下肢静脉形成(DVT)的具体疗效。方法近年来本院收治了数十例急性DVT患者,回顾性分析其临床资料,除少部分采用药物治疗外,其他人员均采用溶栓治疗。观察分析溶栓治疗的临床效果。结果本组57例患者中,痊愈有23人,显效有14人,有效有11人,无效有9人。治疗总有效率为84.21%,住院时间为7-11d。随访半年后,无1例出现严重并发症,仅9例血栓复发。结论静脉置管溶栓疗法安全、可靠,是治疗急性DVT的最佳选择。

  • 标签: DVT 胫后静脉 腔静脉滤器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急性静脉合并Cockett综合征术后支架闭塞的高危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1月至2016年12月在本院诊治的178例Cockett综合征合并急性下肢静脉形成患者的临床资料。患者均行下肢静脉导管溶栓或者机械吸栓联合支架置入术。术后随访3年以上,使用彩超随访支架通畅率。根据支架通畅情况将患者分为试验组(支架闭塞)及对照组(支架通畅),记录患者基本信息、现病史、既往史、血栓等信息,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术后短期及中期支架闭塞的高危因素。结果随访6个月支架通畅率为83.7%,体质量指数(OR=1.245,95% CI: 1.097~1.413)、病程>2周(OR=3.899,95% CI: 1.147~13.257)、血栓清除率低(OR=0.238,95% CI: 0.117~0.486)是术后短期支架闭塞的高危因素。3年支架通畅率为75.3%,体质量指数(OR=1.225, 95% CI: 1.076~1.394)、病程>2周(OR=11.777, 95% CI: 2.576~53.832)、肿瘤(OR=4.444,95% CI: 1.153~17.127)、弹力袜治疗(OR=0.332,95% CI: 0.113~0.977)、血栓清除率低(OR=0.184,95% CI: 0.089~0.381)、长段支架(OR=8.427,95% CI: 2.329~30.488)是术后中期支架闭塞的高危因素。结论肥胖、血栓病程>2周、血栓清除率低是支架早期闭塞的高危因素,而肿瘤、未正规压力治疗以及静脉长段支架可能导致支架的中远期通畅率降低。

  • 标签: 静脉血栓形成 支架 闭塞 高危因素
  • 简介:【摘要】随着人们生活方式的改变,下肢静脉的发病率呈上升趋势,其中形成下肢静脉的解剖因素也越来越得到人们的重视。静脉受压综合征(IVCS,也称为May-Thurner综合征或Cockett综合征)是一种解剖变异,导致左静脉被右动脉压迫形成的综合症。它的发生率大约在25%左右,同时该疾病也被认为会导致慢性静脉疾病(CVD)。慢性静脉功能不全的症状会显著降低患者的生活质量。文章将从临床表现及治疗方式等方面对该疾病的进行分析。

  • 标签: 髂静脉受压综合症 下肢深静脉血栓
  • 简介:  随着创伤的增多及日趋复杂性,术后长期制动增加了下肢静脉形成的机率,发病率有上升趋势,并且缺乏一种有效的手术方法.为此我院自1996年始,通过对静脉的解剖学观察,设计了健侧大隐静脉静脉吻合术治疗下肢静脉的形.……

  • 标签: 下肢深静脉 侧隐 健侧
  • 简介:摘要目的比较导管接触性溶栓(CDT)与AngioJet经皮机械血栓切除术(PMT)治疗急性下肢静脉形成(DVT)合并静脉压迫综合征(IVCS)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6月至2019年3月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血管外科收治的134例急性DVT合并IVCS患者的临床资料,分为CDT联合静脉腔内成形术组(CDT组,68例)和PMT(AngioJet)联合静脉腔内成形术组(PMT组,66例)。观察两组围术期并发症的发生率,术后静脉和支架血流通畅情况,Villalta评分以及CIVIQ-2评分。结果CDT组和PMT组技术成功率均为100%,两组患者均在溶栓前置入下腔静脉滤器。CDT组Ⅲ级血栓清除率为76.5%(52/68),Ⅱ级血栓清除率为23.5%(16/68),支架植入41例(45枚),滤器回收率为88.2%(60/68)。PMT组Ⅲ级血栓清除率为75.8%(50/66),Ⅱ级血栓清除率为24.2%(16/66),支架植入42例(56枚),滤器回收率为86.4%(57/66)。CDT组住院时间[(10.09±3.27)d]较PMT组[(7.94±3.08)d]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U=1 306, P<0.001);两组术后3 d患肢小腿周径与术前比较的周径差分别为(1.51±1.21)cm和(2.48±1.83)c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U=1 502,P=0.001)。CDT组出血并发症发生率为17.6%(12/68),PMT组3%(2/6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7.648,P=0.006),两组均未发生严重肾功能障碍、致死性肺栓塞、严重颅脑出血。随访时间为(10.57±7.44)个月(范围:1~33个月),CDT组和PMT组术后12个月的静脉通畅率分别为88.9%(16/18)和95.2%(40/42),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576);两组Villalta评分和CIVIQ-2评分差异仅在术后1个月有统计学意义(P=0.011,P<0.001)。结论急性下肢DVT合并IVCS行AngioJet经皮机械血栓切除术联合同期静脉腔内治疗,较CDT联合静脉腔内治疗,患肢肿胀消退、疼痛减轻更快,围术期出血并发症发生率更低,住院时间更短。

  • 标签: 深静脉血栓形成 髂静脉压迫综合征 机械血栓切除术 导管接触溶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