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讨论缺氧缺血脑病的护理。方法配合治疗进行护理。结论根据患儿情况给予合理喂养,宜少量多次逐渐增加奶量,吞咽功能障碍的可给鼻饲喂养或胃肠外营养保证热能供给。用药后注意观察其疗效及副作用。根据病情选择面罩或头罩吸氧。

  • 标签: 缺氧缺血性脑病 护理
  • 简介:摘要有效地治疗宫内窘迫和抢救新生儿窒息,减少胎婴儿的缺氧,是预防该症发生最有效的方法。一旦发现胎儿宫内窘迫,立即给产妇供氧,并准备新生儿的复苏和供氧,出生后让患儿平卧,头稍抬高,少扰动

  • 标签: 新生儿 缺氧缺血性脑病
  • 简介:脑缺血发生后,出现了缺血区域内白细胞浸润,组织水肿为标志的急性炎症反应。研究表明,粘附分子中P-选择素(P-Selectin)的表达和上调是炎症反应中白细胞(早期主要是中性粒细胞)粘附并穿越血管屏障的起始因素。P-选择素在脑缺血损伤病理过程中的作用越来越引起人们的重视。

  • 标签: P-选择素 脑缺血性损伤 配体 作用机制 血小板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基于高压氧的缺氧缺血脑损伤的综合治疗方法与效果。方法缺氧缺血脑损伤新生儿80例在病情稳定后根据治疗方法不同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各40例,两组首先采用常规基础综合治疗方法,在此基础上治疗组给予高压氧治疗。结果两组治疗前NBNA评分对比无明显差异,治疗后两组评分对比差异明显(P<0.05)。小儿随访6个月,经过观察,治疗组随访3月与随访6月时的CDCC平分都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基于高压氧的缺氧缺血脑损伤的综合治疗可以明显神经行为发育,同时提高预后智力情况,值得推广应用。

  • 标签: 缺氧缺血性脑损伤 新生儿 高压氧
  • 简介:摘要新生儿缺氧缺血脑病(hypoxie-ischemicencephalopathyHIE)是指在围产期窒息而导致脑的缺氧缺血损害。临床出现一系列脑病表现。本症不仅严重威胁着新生儿的生命,并且是新生儿期后病残儿中最常见的病因之一。

  • 标签: 新生儿 缺氧缺血性脑病 治疗
  • 简介:目的:探讨脑电图对儿童缺氧缺血脑病的诊疗价值。方法:对46例患儿治疗前后做脑电图检查。结果:脑电图均有不同程度的异常,异常率为100%,其中轻度异常6例(13.4%),中度异常3l例(67.39%),重度异常9例(19.59%)。结论:脑电图对儿童缺氧缺血脑病的诊疗有一定的帮助。

  • 标签: 缺氧缺血性脑病 脑电图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尿微量白蛋白与急性脑缺血脑卒中病程进展、预后转归之间的关系。方法选取2015年4月至2016年6月于我院神经内科住院,确诊为急性缺血脑卒中的患者150人,将其分为尿微量白蛋白(MAU)阳性组(80人,30mg/L<MAU<300mg/L)和对照组(70人,MAU<30mg/L),对比两组患者的年龄、性别、吸烟史等一般资料,完善尿微量白蛋白检查及不同时期患者的神经功能评分(NIHSS评分量表),进行为期6个月的随访,进而评估患者预后转归。结果入院时MAU阳性组与对照组的NIHSS评分差异明显,经过住院治疗后,两组患者的NIHSS评分均有所改善,但对照组评分明显高于同期MAU阳性组患者评分,且后期随访发现,MAU阳性组患者的NIHSS评分略低于同期对照组患者,且数据对比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6个月各个时段MAU阳性组患者的死亡率均高于对照组(P<0.05),6个月时MAU阳性组患者的复发率明显高于对照组。结论急性缺血脑卒中MAU阳性患者NIHSS评分恢复缓慢,复发风险较高,故临床上通过控制MAU提高患者的NIHSS评分,降低复发率和死亡率。

  • 标签: 尿微量白蛋白 急性缺血性脑卒中 临床研究 预后转归
  • 简介:[摘要 ]:目的 探究尿微量白蛋白与急性脑缺血脑卒中病程进展、预后转归之间的关系。方法 选取 2015年 4月至 2016年 6月于我院神经内科住院,确诊为急性缺血脑卒中的患者 150人,将其分为尿微量白蛋白( MAU)阳性组( 80人, 30mg/L急性缺血脑卒中 MAU阳性患者 NIHSS评分恢复缓慢,复发风险较高,故临床上通过控制 MAU提高患者的 NIHSS评分,降低复发率和死亡率。

    【关键词】 尿微量白蛋白 急性缺血脑卒中 临床研究 预后转归 尿微量白蛋白 (MAU)是指常规尿蛋白检查阴性,但用放射免疫或酶免疫等敏感方法才能检测到尿微量蛋白或检出尿白蛋白排泄量增加,具体定义为尿白蛋白排泄率 (urine albumin excretion rate, UAER)达到 20~200μg/min或 30~300mg/d。现已认为, MAU是高血压肾病、糖尿病肾病早期肾脏受损的表现之一,也是整个血管系统改变的早期征象,是动脉病变的“窗口”,其作为一种血管损伤标志已得到共识 [1]。近年来临床研究发现, MAU普遍存在于急性脑卒中患者中,其发生机制可能有别于高血压病、糖尿病、高脂血症等代谢性疾病相关的微量蛋白尿 [2]。国内李慧明等纳入 67例首发急性缺血脑卒中患者研究表明,在调整急性缺血脑卒中基本危险因素后, MAU是急性缺血脑卒中的危险因素,而且不同神经功能缺损程度患者的 MAU阳性率有明显差异 [3]。本研究通过检测患者体内的尿微量白蛋白水平,探究尿微量白蛋白与急性脑缺血脑卒中病程进展、预后转归之间的关系。 1资料与方法 1.1研究对象 选取 2015年 4月至 2016年 6月于我院神经内科住院,确诊为急性缺血脑卒中的患者 150人,将其分为尿微量白蛋白( MAU)阳性组( 80人, 30mg/L 1.2方法 急性脑缺血脑卒中患者入院后需在 1周内采用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 NIHSS)对患者的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进行评估,并在同日检测尿微量白蛋白。 NIHSS评分评分越低表明患者神经功能损伤越重,反之则表明神经功能受损程度较轻。本研究对 150名患者进行为期 6个月的调查随访,定期记录患者的生命体征,分别统计两组患者的复发率和死亡率。 1.2.3统计学方法 本研究的所有数据均需经 SPSS22.0统计学软件统计和分析,其中可计量资料采用 x±s表示,不可计量资料采用百分比表示,并进行卡方检验, P<0.05提示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4神经功能缺损程度 两组患者在入院时,住院 1个月内、出院后均进行了 NIHSS评分,结果发现入院时 MAU阳性组与对照组的 NIHSS评分差异明显,经过住院治疗后,两组患者的 NIHSS评分均有所改善,但对照组评分明显高于同期 MAU阳性组患者评分,且后期随访发现, MAU阳性组患者的 NIHSS评分略低于同期对照组患者,且数据对比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见表 4。 表 4MAU阳性组与对照组治疗前后的 NIHSS评分比较 分组 NIHSS评分 NIHSS评分 INHSS评分 NIHSS评分 (治疗前) ( 1月后) ( 3月后 ) (6月后) MAU 32.16±2.16 35.45±1.45 36.21±3.25 39.31±3.46 阳性组 对照组 35.58±1.73 37.36±2.15 39.62±3.12 41.46±2.13 统计值 5.327 4.326 2.731 2.185 P值 0.018 0.036 0.216 0.262 2.5随访情况 150名患者均进行了为期 6个月的跟踪随访,其中 MAU阳性组失访人数为 10人,对照组失访人数为 5人。 1个月时死亡患者共 12人,死亡率为 8%,其中 MAU阳性组死亡 9人,对照组患者死亡 3人, 1个月时复发患者 0人; 6个月时死亡患者共 23人,死亡率为 15.3%,其中 MAU阳性组患者死亡 16人,对照组患者死亡 7人, 6个月时复发患者 15人,其中 MAU阳性组患者复发 12人,对照组患者复发 3人,由此可见各个时段 MAU阳性组患者的死亡率均高于对照组( 1个月时, Χ 2 =5.73, P=0.001; 6个月时, Χ 2 =4.89, P=0.047), 6个月时 MAU阳性组患者的复发率明显高于对照组。 3讨论 近些年来急性缺血脑卒中患者的临床发病率越来越高,且患者预后较差,致残率和致死率相对较高,故积极控制其相关危险因素对于降低发病率,提高诊疗效果,改善患者预后意义重大。正常肾小球基底膜具有 3~4 nm的微孔,并带有一层负电荷 (具有孔径屏障和电荷屏障 ),使血管中带负电荷的中等分子及大分子蛋白质不易通过。临床上各种原因导致的肾小球基底膜滤过孔径增大以及肾小管重吸收能力下降均会导致尿液中白蛋白排出量增多,出现微量或临床白蛋白尿 [4]。本研究结果显示入院时 MAU阳性组与对照组的 NIHSS评分差异明显,经过住院治疗后,两组患者的 NIHSS评分均有所改善,但对照组评分明显高于同期 MAU阳性组患者评分,且后期随访发现, MAU阳性组患者的 NIHSS评分略低于同期对照组患者,且数据对比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随访 6个月各个时段 MAU阳性组患者的死亡率均高于对照组( 1个月时, Χ 2 =5.73, P=0.001; 6个月时, Χ 2 =4.89, P=0.047), 6个月时 MAU阳性组患者的复发率明显高于对照组。目前有关急性缺血卒中患者 MAU的产生机制尚不明了,既往认为急性缺血脑卒中患者呈现尿微量蛋白的高发率机制可能是:糖尿病和高血压病患者发生脑卒中时己经发展到动脉病变期和内脏病变期,在高血压病和糖尿病的长期影响下,肾血管床和脑血管床均发生了形态和功能的改变,发生了内皮细胞功能紊乱导致尿微量蛋白的高发率 [5],有研究指出通过纠正调节神经体液异常,抑制机体氧化应激反应,改善内皮细胞功能,延缓动脉粥样硬化可以有效降低 MAU的发病率,降低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病率。 综上所述,临床上可通过检测急性缺血脑卒中患者 MAU水平判断病情进展和患者预后,且这种检测手段方便易行,可在基层医院开展,对急性缺血脑卒中 MAU阳性患者及时干预可有效改善预后、降低复发率和死亡率。 参考文献 郑天衡 ,高建 ,朱鑫璞 ,等 .急性脑梗死患者微量白蛋白尿与卒中相关危险因素关系探讨 [J].中国卒中杂志 ,2014,9(5):399-403. [2] 金雅丽 ,张倩 ,郭艺芳 . 微量白蛋白尿 [J].中华高血压杂志 ,2009,17(3):283-285. [3] 杨静 ,李会强 .健健康体检检测微量白蛋白尿临床意义 [J].临床荟萃 ,2012,27(3):241-242. [4] Lee M, Saver JL, Chang KH, et al. Impact of microalbuminuria on incident stroke: a meta-analysis[J]. Stroke, 2010, 41(11):2625~2631. [5] Mondol G, Rahman KM, Uddin MJ, et al. Protein uria is an independent risk factor for ischemic stroke among diabetic patients. Mymensingh Med J. 2012, 21(3):439~444.

  • 标签:
  • 简介:摘要高血压是脑血管病独立的危险因素。缺血脑卒中患者血压的管理直接影响患者的预后,本文主要介绍缺血脑卒中中血压的调控,并重点探讨缺血卒中急性期的降压管理。

  • 标签: 缺血性脑卒中 急性期 血压调控
  • 简介:摘要急性缺血脑卒中的分型有助于确定治疗原则。静脉溶栓治疗及血管取栓治疗是最有效的恢复脑再灌注的特异治疗方法。抗栓治疗、改善循环、降纤、扩容、神经保护、传统医药及对并发症的管理对预后有重要影响。康复治疗是促进卒中患者功能恢复、减少并发症、提高生活质量的重要措施。卒中后应尽早开始二级预防。

  • 标签: 卒中 脑缺血 再灌注 二级预防 康复
  • 简介:随着我国国民经济、交通、建筑等的快速发展,创伤性颅脑损伤(traumaticbraininjury,TBI)的发病率也逐年上升,已成为威胁人们健康的主要原因之一。创伤性颅脑损伤发病率高、致残率高、死亡率高,长期受到世界各国科研工作者的重视。以往的研究重点多在出血性脑损伤、脑水肿的机制和防治等方面。Tawil等报道颅脑外伤患者中8%存在明确的外伤后脑梗死,其死亡率高达45%,合并影像学上脑血管钝性伤的占11.7%。近年来创伤后脑缺血损伤的研究成为神经外科新的热点,研究主要集中于几个方面:脑血管的直接损伤、脑血管痉挛、脑血管血栓形成及损伤血管修复。

  • 标签: 创伤性颅脑损伤 脑血管
  • 简介:对45例新生儿缺氧缺血脑病(HIE)患儿进行综合治疗的同时,采用吸氧、保暖、控制惊厥、合理喂养等精心护理,结果治愈22例,好转11例,放弃治疗8例,死亡4例,取得了良好效果。

  • 标签: 新生儿 缺氧缺血性脑病 护理
  • 简介:目的对经典Vannucci法进行改进,建立一种简便、稳定的新生小鼠缺血缺氧脑损伤模型。方法将新生11d的KM小鼠分为正常对照组(N组,n=20)和缺血缺氧组(HIBD组,n=160),对HIBD组行左侧颈总动脉结扎,分别按照C1-C8条件缺氧建模。建模后通过比较各条件下小鼠死亡率、建模成功率和TTC染色脑梗死体积,选取最稳定的建模条件。建模后利用体重生长曲线分析小鼠生长发育情况;Longa、Griptest、悬吊试验评估小鼠神经运动功能;HE染色观察脑组织病理改变。结果新生小鼠行左侧颈总动脉结扎,8%O_2、35℃条件下缺氧45min,死亡率低(8.3%)且成模率高(47.92%);HIBD组较N组小鼠体重增长缓慢并出现严重的神经运动功能障碍;结扎侧出现脑梗死区,约占全脑体积(17.76±0.70)%;结扎侧大脑皮层及海马区神经元出现变性坏死。结论本实验采用新生小鼠行左侧颈总动脉结扎,在8%O2、35℃条件下缺氧45min复制HIBD动物模型,简便且稳定性好,是用于新生儿缺血缺氧性脑损伤研究较为理想的动物模型。

  • 标签: 缺氧缺血 脑损伤 动物模型 新生小鼠
  • 简介:摘要目的对缺血缺氧性脑病的新生儿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总结疾病特点,以提高临床该种疾病的认识。方法选取我院在近期收治的77例发生缺血缺氧性脑病的新生儿,分析其临床资料,以总结新生儿缺血缺氧性脑病的临床表现及发病因素。结果发生缺血缺氧性脑病的新生儿,其临床主要表现为兴奋、昏迷、抽搐等症状;导致新生儿发生缺血缺氧性脑病的主要因素包括窒息、宫内窘迫、妊高症、羊水粪染等。结论导致新生儿发生缺血缺氧性脑病的因素众多,加强围产期保健、及时处理产前与产时的孕妇合并症,对于降低新生儿缺血缺氧性脑病的发生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 标签: 新生儿缺血缺氧性脑病 临床表现 发病因素
  • 简介:总结了50例新生儿缺血缺氧脑病患儿的护理,配合好医生维持患儿血氧分压稳定、确保有效血液循环和维持血糖稳定,降颅内压,减少惊厥的发生是疾病治疗的关键,及时给氧、保暖、合理喂养、做好基础护理、预防合并症的发生、做好生命体征的监护等护理是确保治疗成功,减轻脑损伤的重要措施。

  • 标签: 新生儿 脑缺氧 脑损伤 护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