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摘要2020年2月24日,Christopher等人在《心血管磁共振杂志》(Journal of Cardiovascular Magnetic Resonance)在线发表了2020年标准化心血管磁共振成像方案。该方案是对2013年心血管磁共振学会(Society for Cardiovascular Magnetic Resonance,SCMR)出版的标准化方案的更新,补充了更多技术规范。特别明确了临床实践中植入物患者心脏磁共振(cardiac magnetic resonance,CMR)成像要求。笔者以此方案为基础,结合中国国情对CMR成像内容及技术规范进行全面解读,以飨读者。
简介:摘要笔者前期就心血管磁共振学会(Society for Cardiovascular Magnetic Resonance,SCMR)2020年版心血管磁共振标准化成像方案进行了解读,本期将对2020年心血管磁共振标准化图像判读与后处理作进一步解读。诚然,心血管磁共振(cardiovascular magnetic resonance,CMR)临床应用越来越广泛,但是鉴于CMR检查技术和定量参数的多样性,如何保证CMR报告的规范化、全面性和准确性,对CMR的应用与推广的重要性不言而喻。笔者主要针对CMR图像判读和后处理的相关要求和标准进行解读,并适当地讨论了图像分析的缺陷,以期为国内同行提供相关参考和依据。
简介:摘要心血管磁共振(cardiovascular magnetic resonance,CMR)多种成像技术可以观察心脏结构功能、心肌组织特征乃至能量代谢。包括弥散加权成像(diffusion weighted imaging,DWI)、弥散张量成像(diffusion tensor imaging,DTI)及弥散频谱成像(diffusion spectrum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DSI)在内的弥散成像技术一直是CMR最具挑战性及目前尚未常规成熟开展的检查技术,尤以DTI及DSI为甚。本综述将重点阐述DTI及DSI的基本技术及近年来在心血管领域的应用进展。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磁共振成像检查在心血管疾病诊断中的临床作用。方法选取2014年8月-2016年1月我院收治的85例心血管疾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不同的疾病种类将其分为A组(n=43,大血管病变组)和B组(n=42,心脏病变组),采用彩色多普勒超声和磁共振为两组患者进行检查,对检查结果进行评比。结果B组磁共振与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符合率分别为90.5%、82.9%,差异不明显(P>0.05);A组磁共振与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符合率分别为97.7%、48.8%,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磁共振成像检查在心血管疾病尤其是大血管疾病中具有非常重要的诊断价值,值得临床选择和积极推广。
简介:摘要近十年来,心血管磁共振(cardiovascular magnetic resonance, CMR)成像技术作为一种无创性评估心脏结构与功能的“金标准”,已在国内心血管疾病临床诊疗领域发挥了重要作用。伴随着组织学特征成像、特征追踪技术、扩散加权成像、影像组学和人工智能等新技术的出现,CMR为心血管系统疾病精准诊疗提供了新的机遇。国内许多医院已经采用CMR对缺血性心脏病、非缺血性心脏病、大血管疾病等进行精准评估,取得了系列研究成果。相信未来CMR将在组织学特征成像、影像组学和人工智能、分子成像以及疾病的早期诊断、危险分层、预后评估等方面取得更大的研究成果。本文对十年来国内CMR领域临床和科研进展进行总结,并展望未来发展方向,以期为CMR技术研究与临床研究提供相关参考。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增强心血管磁共振成像对缺血性心肌病的诊断价值。方法:从2020年6月至2021年8月在我院诊治的缺血性心肌病患者中随机选取50例进行本次研究,所有患者均经心脏血管造影诊断被确诊,血管造影诊断结果为金标准,对其均行增强心血管磁共振成像诊断,将检查结果与确诊结果进行比较,分析增强心血管磁共振成像诊断的应用价值。结果:增强心血管磁共振成像诊断结果与心脏血管造影诊断结果比较接近,结果相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增强心血管磁共振成像诊断发现患者的平均射血分数、每搏输出量以及心输出量分别为(55.28±12.86)%、(56.53±4.38)mL和(3.72±1.28)L/min。结论:对缺血性心肌病患者应用增强心血管磁共振成像诊断,能够对患者的心脏情况进行全面的检查,为临床治疗提供了可靠的指导依据,有推广价值。
简介:摘要:目的:对加强心血管健康管理减少心血管疾病(CVD)负担中的方式进行探讨。方法:根据随机抽样的形式对某市收取的CVD预防措施处理的心血管疾病病人共500例展开调查研究,并将其划分为两组,一组为普通组,采用常规的护理方式,共计280例,另一组为对比组,加强优质护理方式,共计220例。对人员进行随访1年以上,并对比两组病人随访1年时所引发的心肌梗死与脑卒中等疾病率与死亡率以及年人均支出费用,并分析不同性别之间疾病负担的差异。结果:普通组随访1年时从性别上比较,男性与女性患心血管疾病后形成的负担存在差异(P<0.05),而护理方式不同产生的费用具有一定的差异(P<0.05)。结论:预防性护理方式应用在心血管疾病中,对于降低心肌梗死与脑卒中及死亡发挥着一定的作用,但预防性措施越多所需的医疗费用就越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