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影响微创颅内血肿抽吸术再出血诸多原因,探讨手术适应证,手术时机及预防再出血。方法归纳269例幕上脑出血行微创血肿抽吸术患者的临床资料,对多个危险因素进行单因素χ2检验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单因素分析显示,凝血功能、出血病因、出血部位、血肿形状、脑中线移位、破人脑室、穿刺定位、首次抽吸量、手术时机共几个危险因素与再出血有显著相关性(P<0.05~0.01)。诸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凝血功能、血肿形状、手术时机与再出血关系最为密切。结论凝血功能异常、血肿形状不规则、超早期手术及穿刺定位是微创颅内血肿抽吸术再出血的重要危险因素。
简介:摘要目的了解高血压脑出血使用微创血肿穿刺抽吸术的治疗方法,探讨使用微创血肿穿刺抽吸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的临床疗效,总结临床使用微创血肿穿刺抽吸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的临床经验。方法将66例高血压脑出血患者随机分为两组,观察组33例,使用微创血肿穿刺抽吸术进行治疗,对照组33例,使用锥颅穿刺引流液化术进行治疗,然后比较两组患者的血肿残留量,再次出血率,中线移位及死亡率。结果观察组患者在血肿残留量,再次出血率,中线移位及死亡率上明显优于对照组,两组相比存在显著统计差异,P<0.05。结论使用微创血肿穿刺抽吸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能有效的降低患者的颅内压,有效清除血肿,提高了患者的生存率,值得临床予以推广。
简介:目的:分析微创颅内血肿抽吸引流术治疗脑出血的临床效果。方法:抽取2013年5月~2014年5月在我院行微创颅内血肿抽吸引流术的脑出血患者31例为研究组,选取同期行保守治疗的脑出血患者31例为对照组,分析两组临床效果。结果:治疗后,研究组临床总有效率与对照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微创颅内血肿抽吸引流术治疗脑出血的临床效果较好,值得推广应用。
简介:目的:评价微创血肿抽吸引流术在脑出血合并肾功能不全患者中的治疗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00年1月至2009年3月间我院收治的15例脑出血合并肾功能不全进行微创抽吸引流术患者的临床资料,并与同期22例保守治疗的患者进行比较。结果:微创手术组显效率为66.67%,总有效率为86.67%,明显高于保守治疗组的22.73%和40.91%(P〈0.01);治疗后微创组血肌酐值为107.65±22.06μmol/L,显著低于保守组139.45±22.8μmol/L,P〈0.001。结论:早期应用微创血肿穿刺抽吸术能迅速有效地解除脑室内高压,阻断恶性循坏而使病情得到缓解,同时也能明显改善肾功能。
简介:摘要目的对微创颅骨钻孔血肿抽吸引流术在高血压脑出血治疗中的应用效果进行探究。方法对我院收治的62例高血压脑出血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并根据手术治疗方式的不同,以每组31例的人数分为观察组(以微创颅骨钻孔血肿抽吸引流术)与对照组(以传统开颅手术治疗),并对两组患者经治疗后的总有效率进行比较。结果经比较,观察组患者经治疗后取得的总有效率(80.65%)明显较优,与对照组患者(54.84%)存在明显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高血压脑出血的患者以微创颅骨钻孔血肿抽吸引流术进行治疗可取得较为良好的治疗效果,值得推广。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微创颅内血肿抽吸术对高血压脑出血患者神经功能的影响观察。方法将2016年10月-2017年10月在我院神经外科治疗的90例高血压脑出血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采用常规开颅骨窗血肿清除术,观察组采用微创颅内血肿抽吸术,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神经功能及日常生活能力变化、再出血率及血脑屏障指数。结论观察组治疗良好率为62.22%,明显高于对照组的44.44%(P<0.05);观察组治疗后NIHSS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而ADL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治疗后血脑屏障指数明显高于对照组,而再出血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微创颅内血肿抽吸术对高血压脑出血患者有良好疗效,能有效增强血脑屏障功能,改善脑血流灌注,促进神经功能的修复,提升生活质量,具有积极的临床意义。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微创颅内血肿抽吸术对高血压脑出血患者神经功能的影响观察。方法:将 2016年 10月 -2017年 10月在我院神经外科治疗的 90例高血压脑出血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采用常规开颅骨窗血肿清除术,观察组采用微创颅内血肿抽吸术,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神经功能及日常生活能力变化、再出血率及血脑屏障指数。结论:观察组治疗良好率为 62.22%,明显高于对照组的 44.44%( P< 0.05);观察组治疗后 NIHSS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而 ADL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 P< 0.05);观察组治疗后血脑屏障指数明显高于对照组,而再出血率明显低于对照组( P< 0.05)。结论:微创颅内血肿抽吸术对高血压脑出血患者有良好疗效,能有效增强血脑屏障功能,改善脑血流灌注,促进神经功能的修复,提升生活质量,具有积极的临床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