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国家主题"主要涉及文学主题、题材、意象等多方面内容,并可以动态的方式展现文学与时代、社会之间的互动关系。历史地看,当代新诗的国家主题由于社会、政治、文化而具有自身的独特性。在充分联系时代语境的前提下,从主题的变迁与年代史的视野、国家想象与理想追求、"意象丛"的生成以及心态的呼应与精神史四个主要方面研讨"国家主题"在当代新诗中的表现及内涵,可以为当代新诗研究提供新的研究角度,丰富其阐释空间。

  • 标签: 国家主题 当代新诗
  • 简介:回首百年新诗,在客观上必须要承认其整体水平“不佳”的事实,因此,我们只选择与这次论争有关的两个主要方面进行阐述。

  • 标签: 新诗传统 辨识 当代
  • 简介:一、高准致古远清远清兄:《台湾当代新诗史》(台北,文津出版社,2008年)已遵嘱购读。大著洋洋数十万言,内容丰富,关涉之事极多。现初步阅读后,提供拙见数点:一、关于我及《诗潮》的部分:1、有几处叙述有误:①撰专文指控《诗潮》第一集的是彭品光,不是彭歌。彭品光是国民党另一党报《中华日报》主笔,常用名彭湃。大著第48页称为彭歌,并在附注中以彭歌加括号(彭品光),

  • 标签: 新诗史 台湾地区 通信 《中华日报》 初步阅读 古远清
  • 简介:  摘要:本文深入探讨了当代新诗在语言创新方面的特点及其审美价值。文章首先概述了当代新诗的发展背景,强调了语言创新在新诗发展中的重要性。随后,文章详细分析了新诗在词汇选用、句式结构以及意象和象征运用方面的创新手法。通过这些语言创新,新诗不仅丰富了其表达方式,还增强了诗歌的情感力量和文化深度。此外,文章还从审美角度出发,探讨了这些语言上的创新如何影响读者的审美体验,以及它们如何反映当代社会的文化特征和时代精神。通过对具体诗作的案例分析,本文揭示了当代新诗的语言创新对于提升诗歌艺术价值和审美效果的重要作用,突出了它在当代文学中的独特地位。

  • 标签:   当代新诗 语言创新 审美鉴赏 文化深度 情感表达
  • 简介:<正>从上个世纪80年代后期引发的重写文学史的热潮开始,当代文学史,尤其是当代新诗史在讲述机制和方式上的变化可以说是空前的。这不仅与当时的时代背景和整体学术氛围相关,而且与“当代”的特殊性密不可分。这种“当代”的特殊性既与不断变化、生

  • 标签: 新诗史 当代中国文学 洪子诚 诗歌史 诗歌流派 诗歌现象
  • 简介:回顾新时期中国新诗的发展轨迹,有人一言以蔽之:“从意义的诗到意象的诗到生命的诗”,这话简明概括了头十年里诗歌探索经历的三个阶段:从“归来的诗”到“新诗潮”到“新生代”。第一阶段,从1976年“十月的颂歌”到1979年“归来的歌”的出现,诗歌创作主潮表现为传统现实主义诗歌的恢复和发展,而后两个阶段,是1976年至1995年中国新时期诗坛20年历程中令人注目的两个重要阶段。笔者试图通过对这两个阶段的回顾与思考,作出粗浅的分析。一

  • 标签: 新时期 新生代诗 新诗潮 朦胧诗 新诗发展 回顾与思考
  • 简介:继不久前在台北出版《台湾当代新诗史》后,古远清最近叉由香港人民出版社出版了《香港当代新诗史》。该书描述了1950年代至2007年香港新诗所走过的复杂而曲折的道路,对从舒巷城到林幸谦近50位诗人作品一一加以评述。这当中既有按十年为一期的新诗发展描述,也包括诗歌思潮史、诗论史、论争史、诗刊出版史等。该书的着力点不仅在于总结香港新诗发展的经验与教训,而且还力图融合“本土”与“南来”,在史的基础上确立一套建构香港新诗史的话语。著者将香港当代新诗分成三大板块:“本土”、“南来”、“外来”。在作者看来,这三大诗群各有其独特贡献,但又存在着自己的盲点。

  • 标签: 人民出版社 新诗史 古远清 香港 50年代 林幸谦
  • 简介:客:为什么总看不到港人写的《香港文学史》?主:据香港文学研究专家黄维梁透露:香港艺术发展局曾悬赏三百万元请港人编写香港文学史,然而重赏之下没有勇夫,至今连写史的一点踪影都没有:“十年、二十年已过去了,香港人编写的香港文学史,我们仍然痴痴地等……”之所以等不到,不妨回顾2002年香港艺术发展局文学艺术组组织本地学者编撰香港文学史时,

  • 标签: 《香港文学史》 新诗史 写作 香港文学研究 艺术发展 香港人
  • 简介:从'五四'到今天,新诗的发展已有近百年的历史,在这百年的新诗历程中演绎了多少令人激动的风潮.新诗从当初的文化精英到今天的平民百姓,从社会的传声筒、时代的鼓手到个人的声音和私人的独白,新诗的艺术追求发生了重大的改变,新诗的社会身份也发生了重大的转换,新诗在大众心目中的神圣地位也不再拥有.有人说,这是诗的常态,是诗回到了其本来的位置,是正常的社会文化选择.可当我们仔细翻捡新诗特别是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的新诗,我们不得不对新的道路产生某种程度的怀疑:新时期以来,新诗经历了由'英雄主义'的表现.到'个人主义'的抒情.再到'私人化写作'.再到'肉身化写作'.新诗是否在将自己一步步地推向艺术的边缘和大众的边沿?

  • 标签: 分析序 序新诗 感性相融
  • 简介:一里尔克进入汉语世界,是在新诗发轫约十年后。这一时机意味着,新诗作为一种新的汉语文学形式自“出生”后不久就开始受到里尔克的影响。在不断被翻译和阅读中,在诗人们的模仿、借鉴和移用中,里尔克的作品对中国新诗产生了持续效应。时至今日,这一效应仍在发酵之中。

  • 标签: 中国新诗 《杜伊诺哀歌》 里尔克 中国当代 文学形式 汉语
  • 简介:将《新诗大千》与《人间词话》进行对比,以此为铺垫,评析《新诗大千》一书在理论上的系统性、开拓性、创造性,及其对文艺思维学、文艺符号学、文艺信息学等文艺新学科理论研究的启迪与重要贡献

  • 标签: 新诗大千 人间词话 文艺新学科 贡献
  • 简介:当代性在两个维度上展开,一个是时间线索,另一个是空间范畴,新诗也只有在这个时空体中才呈现出它的当代性面目。在时间体系中,新诗有近百年的写作史,在断裂与危机中不断创生与前行。或许正是因为有了危机意识,新诗才有了今天的成就。新诗早期写作者对新诗前途的担忧,在今天看来虽然已经不能成为主要话题,但我们有理由向这种忧患意识致敬。

  • 标签: 主要话题 时间线索 时空体 空间范畴 全球化理论 内在驱动力
  • 简介:萤火虫给黑暗开出了罚单我仅凭罚出来的这点光线行走在一条山路上趁着光清理着故乡硬塞给我的在土窑烧制出的乡愁

  • 标签: 新诗 麦城 萤火虫 故乡 乡愁
  • 简介:1.隐喻、象征、通感这些都是修辞手法,说白了,只是语言的几根拐杖。如果一个有能力的人无需借助这些东西,可以走得更好、更稳、更轻松,不要这几根东西有什么不好呢?如果回到语言是思维方式和生活方式,诗歌是对情感真相的揭露这个问题上来,我认为诗歌语言的直接性就显得更加重要。一些修辞手法的运用可能会增加一些语言美感,但它同时会妨碍情感的直接性,在我看来,情感的优美大于字面的优美。

  • 标签: 诗歌语言 杂谈 新诗 修辞手法 生活方式 思维方式
  • 简介:在百余年中国新诗现代化的进程中,浙江新诗人的“引领性”与“群体性”特征为世人瞩目。而这种“群体性”与“引领性”态势,先声夺人的气势和敏于世变的气质,源于一种深刻的传统根源,是浙江文化传统影响下的一种“内源性自觉”。南宋以降,中国的文化中心迁到了江南,一时间,浙江成为“财赋地”、“人文薮”。

  • 标签: “浙江潮” 新诗现代化 中国新诗 诗人 文化传统 文化中心
  • 简介:喜树再次经过栖息于山坡下的庭园发现它已被冠名喜树挂上了小木牌像是革命时期的犯人就要送去枪决

  • 标签: 新诗 于坚 革命时期
  • 简介:新诗是相对于古诗(泛指古代诗歌,包括古体诗和近体诗)而言的“五四”以来的新体诗歌。它不受固定格律的束缚,用形式自由的白话写作,易学易懂,更有利于作者驰骋想象,抒发感情,更便于读者理解、接受。但不知从何时起,人们开始鄙视、嫌厌新诗了。报刊上,新诗只是为活跃版面而充当补白和点缀的角色;书店里,新诗集少得可怜,羞涩地躲在一隅,问津者寥寥;“新诗朗诵”作为文艺形式,似乎已不再登大雅之堂了;中学生爱诗的倒也有一批,但几乎都是青睐古诗;新诗,他们可能不屑一顾,没有兴趣。这是可怕的偏见,必须摒弃!毋庸讳言,古诗资格实在老,古体诗从发端于西周的“诗三百”算起,已有3000年的历史,近体诗即格律诗从其成熟的唐代算起也有1000多年的高龄了。相比之下,新诗还太年轻,仅几十年的“春秋”。但唯其年轻,才最少包

  • 标签: 鉴赏 近体诗 古诗 古体诗 中学生 古代诗歌
  • 简介:时运交移,质文代变,中国古典诗歌自四言而五言而七言,以至词、令、曲,像一条衍生不息的长河,一直都处在不断发展的进程中.但是,到了明、清之际,它却逐渐进入回光返照的境地,甚至于走向末路,不但内容上陈陈相袭,而且在形式上也基本处于停滞状态.艺术方面的新的突破,实际上已经成为一种不可企望的幻影.

  • 标签: 新诗 格律 中学 语文 音乐美
  • 简介:朱自清先生是新诗早期的重要诗人和杰出的理论家,对新诗艺术上的发展与进步作出过重要贡献.本文从朱先生的创作实践、寻求新诗的艺术之路、力促新诗的现代化、多元的审美认同等几个方面对朱先生的理论和实践进行了比较深入的探讨,认为朱先生的杰出诗作和杰出的新诗理论,将永远在新诗坛烨烨生辉.

  • 标签: 朱自清 新诗 现代化 审美认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