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敦煌遗书有一些关于"史姓"的记载,笔者通过对这些文献的考察,总结出在敦煌生活的史姓的一些特点:他们中有少数是从中原来的汉人,也可能有突厥人,大多则是从中亚史国来的粟特人;相对于敦煌粟特人的安、康、石等粟特姓氏来说,史姓的人数较少,势力较小;经过吐蕃时期的重要发展,到了义军时期史姓终于发展成为一个略具规模的大族;义军以后宋代粟特人已完全融入汉族社会,敦煌史姓族属也不再成为一个问题.

  • 标签: 敦煌 史姓
  • 简介:在敦煌文献中记载有敦煌寺院的常住什物和常住斛斗二类财产,含有佛教经律中所称的佛物、法物和僧物.义军时期敦煌寺院在依佛教经律的规定对其财产进行管理的同时,还设置一系列的管理机构、配置相应的管理人员、采取具体的管理方式对寺院财产进行着较为严密有效的管理.

  • 标签: 敦煌 归义军时期 寺产管理 研究
  • 简介:唐昭宗景福二年(893),张承奉取代索勋,成为义军之首脑。张承奉掌权之初,以长史和司马身份执掌义军政权者当为张承奉和李弘愿。虽然李氏兄弟在义军中曾占据要津,但张承奉却以长史身份领节度留后,而号称司马的李弘愿在名义上处于辅佐地位。所以,此时应是张、李二家共管义军,而并非李氏兄弟借长史和司马之名独揽大权。

  • 标签: 晚唐 归义军 李氏家族 长史 司马
  • 简介:张淮鼎为义军第三任节度使,虽其掌权时间甚短,但却为唐末义军政治动乱之肇端。本文主要利用敦煌文献,对张淮鼎的生平事迹进行了较为全面的探讨,勾勒出了其大致的人生轨迹,或有助于对晚唐义军相关政治史事的理解。

  • 标签: 晚唐 归义军 张淮鼎
  • 简介:文章首先在王卡关于敦煌义军时期道教文献之辨析和判定的基础上,对这一时期的敦煌道经写卷和其他道教文献进行了进一步的考察并作时代辨析,同时补充了几件为王卡未收录的道教文献。然后在此基础上,对义军时期的斋醮法事活动进行了考察,以便对义军时期的道教状况有更深入的了解。

  • 标签: 敦煌 归义军时期 道教 道教文献
  • 简介:本文以唐末五代为历史背景,将义军文学与同时期中原等地文学进行比较,指出:义军文学集中反映了当时重大的政治、军事斗争.歌颂了为维护国家和平统一、保证人民安居乐业做出重大贡献的英雄人物.具有珍贵的文学和史料价值。义军文学平实、通俗、朴素、自然,同时不乏大胆夸张的浪漫想象.体制上散韵结合,唱白夹用.大量运用民间口语、俗语和谚语.为广大群众所喜闻乐见。义军文学的深远影响不仅体现文学体裁方面.随着社会经济发展和城市文化繁荣,更体现在平民阶层的思想感情、价值观念、审美情趣和思维方式上。

  • 标签: 归义军文学 中原 艳情 现实主义 通俗平实
  • 简介:曹氏义军时期,敦煌开窟之风依然盛行。其间曹氏家族及其族属在莫高窟开凿了诸多大型佛窟,所不同的是,部分新建洞窟窟顶四角出现四天王图像,其样式独特,在之前敦煌石窟未见类似案例。四角天王图像的产生,一方面是受西域于阗佛教思想影响的结果;另一方面与当时曹氏内忧外患的政治格局密切相关。其特殊形制既表达了一定的宗教思想,也隐合了某种社会世俗意义。

  • 标签: 曹氏归义军 四角天王 于阗天王 图像渊源 佛教仪轨
  • 简介:敦煌文献P.5015可与P.3715、P.2729拼接缀合,拼合后的文书内容更加完整。文书所提及的唐政府所给与义军的各种赏赐,当是为了赏其收复凉州之功,义军收复凉州并非一蹴而就,而是一个渐进的过程。义军收复凉州后,唐政府曾以派遣防秋兵马为名,遣郓州兵驻守凉州,敦煌文献中保存了不少与郓州兵有关的记载。

  • 标签: 《归义军僧官书仪》拼接缀合凉州 收复进程郓州兵
  • 简介:随着唐大中五年义军的设置,沙州成为河西的政治中心。由于受到凉州吐蕃的隔阻,义军与唐朝的联系一度只能通过绕道天德军来完成。而在咸通四年之后,河西出现了义军与凉州节度两个藩镇并存的局面。在设置之初,凉州节度对义军采取了敌视态度。从乾符年间开始,双方的关系得以改善。直至五代时期,凉州仍希望从义军获取军事及物资援助。由于归义军已不具备控制凉州的能力,所以,五代时期凉州对于归义军的意义更多的只是停留在保障道路交通层面。

  • 标签: 晚唐五代史 归义军 凉州节度
  • 简介:敦煌文书显示,吐蕃义军时期敦煌教团都司对教团经济进行严格的管理。都司发布了防止教团财产外流的宣言,不定期对教团的全部资产进行总体清点与核算;都司僧官亲自收取佃户缴纳的地租,参加寺院及教团其它机构财物的算会和点检,审核交割点检历状和算会牒;寺院等机构的僧官和僧职人员的任职和辞职都必须经过都司的同意。都僧统还亲自过问普通僧职人员和依附阶层的经济利益。敦煌都司的经济管理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当时全国其它地区教团的经济管理状况。

  • 标签: 吐蕃归义军时期 敦煌都司 经济管理
  • 简介:在人类文化史上,文学秀显可谓有过之而无不及,文学潜却为世人所淡忘。倡导文学,是文学人的另一种活法,是文学理论的别开生面。文学潜,意味着文学以其潜实现人文藏(zang)的根本理念。文学藏思想写到了人文最深处。归根归隐藏,行难而可行。苟欲,斯至也。

  • 标签: 文学理论 文学归潜 体现归藏 返璞归真
  • 简介:<正>《药师经变》是莫高窟吐蕃、义军张氏时期洞窟壁画中出现最频繁的题材。这一时期的《药师经变》不仅数量多,场面宏大,而且,几乎每幅都有乐舞的内容。因而,对这一经变中乐舞的研究成为敦煌舞乐形象研究的必不可少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集中了莫高窟吐蕃、义军张氏时期的《药师经变》共32幅,试图通过对它们的分析和研究,了解乐舞场而在《药师经变》中的布局演变规律以及乐舞自身布局的基本特点,并对某些相关的问题进行一定程度的探讨。

  • 标签: 吐蕃 中国化 壁画 归义军 佛国净土 佛教
  • 简介:学界迄今无专文对敦煌高僧吴洪辩的生平事迹进行探讨.本文充分运用敦煌文献、石窟资料以及传世文献对吴洪辩的家世渊源及其主要活动进行了全面而系统的考察,认为他是晚唐时期河西地区一位政客化的佛教领袖,为河西佛教尤其为义军政权的建立与发展作出了杰出的贡献.本文对吴洪辩生平事迹的述评,弥补了历代僧传对洪辩事迹缺载之不足.

  • 标签: 吴洪辩 敦煌 归义军 河西都僧统
  • 简介:本文主要以敦煌写本类书为中心,对义军政权道德秩序的重建进行初步的个案考察.通过研究表明,由于归义军政权在重建过程中以"三教并兴"为基础,以"忠孝节义"为号召,重建儒家传统的道德伦理秩序,这为的保存和广泛流传提供了空间.反过来,这类道德伦理教育读本在敦煌地区道俗和释众间广为传布,成功实现了以"忠节"思想为主导的道德伦理教育,从而使敦煌宗教界与世俗政权紧密结合起来,为建立完美的儒家传统社会的道德秩序而共同努力.

  • 标签: 归义军 道德秩序 忠节
  • 简介:通常我们所说的农民起义,其实是一个具有广泛应用的术语,意味着农村或农业人口的暴动,反抗既成的秩序或建制。亦即由农民阶层发动的武装反对统治阶级的运动。无论古今中外,历史上大多数的农民起义,都是发生在统治阶层对农民阶层的横征暴敛时期,由于农民阶层得不到最底的生存保证,迫不得已而自发发动的武装起义运动。

  • 标签: 农民阶层 农民起义 统治阶级 武装起义 农业人口 运动
  • 简介:<正>青海各家土司在明代二百六七十年中,各领所部耕牧,管束土民,效忠朝廷,“有捍卫之劳,无悖逆之事”,封建秩序井然。但在明朝末年却受到了农民起义军的有力冲击。崇祯八年(1635)李自成起义军于“荥阳大会”后,分兵作战,拨一支部队在陕甘转战数千里,使明军疲于奔命。崇祯九年,惠登相、九条龙等在兰州、河州一带活动,其前锋迫近西宁卫地区。当年七月,碾伯人黄澄、镇海堡人马安邦,聚众反明,响应农民起义军因准备不是,旋即失败。崇祯十年,李自成部转战陕西,其西翼军迫近临洮一带活动。次年“自临洮轶出番地”。

  • 标签: 农民起义军 崇祯 李天俞 土司 临洮 西宁卫
  • 作者: 佚名
  • 学科: 文学
  • 创建时间:2019-03-19
  • 简介:<正>世界经济的迅猛发展,信息时代大众传媒的作用,互联网络的快速扩张,极大地加快了文化全球化的进程或趋势.在全球化的文化发展状态下,包括华人文学在内的华人文化的宏观的地位和命运再度为我们所关注.我们不能仅仅满足于对于所谓“多元共生”的、“互融互补”的世界文化新格局、新秩序的呼唤.文化价值理论的探讨,需要进一步地、自觉地深入展开.尤其是就根本性的华人文化的外部关系和内部关系问题的讨论.

  • 标签: 华人文学 华人文化 意识形态 政治无意识 文化全球化 文化价值理论
  • 简介:唐五代义军政权对外关系中的使头一职郑炳林,冯培红使头是唐五代义军政权对外关系中出现的一个有特定含义的官职,其地位相当于使团首领,负责管理使团内部事物和处理对外关系。义军建节沙州,遥隔中原,加上唐后期的衰弱不振和五代中原的动荡争战,中央朝廷不能给...

  • 标签: 归义军政权 甘州回鹘 敦煌文书 节度使 对外关系 唐五代
  • 简介:敦煌文献P.4064《将军论》残卷是敦煌文书中保存的数种兵书之一,通过对其进行考释,可以为我们了解古代军事提供新的材料。

  • 标签: P.4064 《将军论》 兵书 敦煌 军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