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目的通过内镜治疗消化道广基息肉。方法内镜下找到息肉后,将肾上腺素液用注射针沿息肉基底边缘注入黏膜下,使局部黏膜发白、肿胀隆起后,采用圈套器套住息肉,用高频电、电凝、电切法摘除息肉,对于个别>2cm广基息肉分两次圈套切除息肉。电凝、电切指数均为2.5,息肉摘除后如发现有渗血或涌血和有穿孔危险时,采用金属钛夹钳夹止血。结果58颗息肉经以上方法摘除后,均无出血穿孔及其它并发症。58颗息肉经病理检查,炎性患肉28颗,腺瘤性忠肉19瘕,增生性忠肉11颗,其中10颗合并轻、中度不典型增生。结论消化道广基息肉采用内镜下高频电摘除,配合黏膜下注射1:10000肾上腺素盐水和止血夹钳夹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黏膜下黏膜切除术(EMR)对消化道广基息肉样病变的治疗价值。方法采用胃镜、结肠镜下黏膜切除术治疗40例共47个胃、大肠广基息肉。病灶黏膜下注射肾上腺素生理盐水后,一次圈套整块切除或分次圈套切除病变,回收标本送病理检查,术后胃镜、结肠镜随访。结果全部息肉EMR一次切除,最大的2*3cm,无手术并发症。术后病理增生性息肉20例,腺瘤样息肉13例,腺瘤癌变位于黏膜内1例,边缘及基底均无浸润。幼年性息肉1例,炎性息肉1例。随访中,1例腺瘤样息肉癌变,基底部及切缘无肿瘤组织残留,未行进一步手术治疗,术后1月、3月及24个月复查未见复发。结论EMR是治疗消化道广基息肉及黏膜内癌安全、有效的方法。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内镜黏膜下剥离术治疗广基结直肠息肉的临床效果。方法研究时间2014年11月—2015年12月,研究对象64例本院收治的广基结直肠息肉瘤体直径大于2cm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实验组(n=32)、对照组(n=32),给予实验组患者内镜黏膜下剥离术治疗,给予对照组患者腹腔镜治疗,观察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手术时间、肛门直肠恢复时间、胃肠功能恢复时间、排便时间、并发症发生情况、复发率。结果临床治疗效果对比显示实验组高于对照组,P<0.05。手术时间对比显示实验组低于对照组,P<0.05。肛门直肠恢复时间对比显示实验组低于对照组,P<0.05。胃肠功能恢复时间对比显示实验组低于对照组,P<0.05。排便时间对比显示实验组低于对照组,P<0.05。并发症发生情况对比显示实验组低于对照组,P<0.05。复发率对比显示实验组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内镜黏膜下剥离术治疗广基结直肠息肉的临床效果显著,复发率较低,值得临床推广和应用。
简介:广武山位于荥阳市最北部,横亘东西,西起泪水镇口子村的汜河汇入黄河处,东至京广线上的黄河铁桥,绵延32公里,海拔150~250米。古代称其为三皇山、三室山或敖■山,西汉称为广武山或荣阳山,近代人们讹称其为邙山或北邙。广武山连接摩旗顶、下诏峪、秦王寨、牛口峪、飞龙顶、敖仓和虎牢关等史迹和古战场,有汉霸二王城、桃花峪、黄河游览区等风景区。广武山自古就以“万年横天险”著称。旧志中说“天下之要塞在中州,中州之要塞在广武”,说明了其位置的险要。古代这里扼中原通向关中盆地之要塞,形势险要,森林茂密,可设兵埋伏,是兵家必争之地。近代看来,广武山为黄河南面的天然屏障,东为万里平原,无险可守,西连群山,加上山体
简介:摘要目的本文对内镜下粘膜切除术(EMR)治疗大肠广基息肉的临床应用乾宅地分析,综合评价其治疗效果。对我院73例收治患者做为分析的主体,通过对患者的81个位点的结直肠广基息肉临床资料,使用内镜下粘膜切除术治疗,在切除后对所有的标本进行病理学的检查,患者在术后的1、3、6、12个月,并进行长期的结肠镜随访复查。结果参与研究的所有73例患者,其在手术后一年进行回访发现,没有残留息肉组织,其中一例患者为息肉切除时已经癌变,术后三年随访发现,无变异与复发的反应,并且没有转移,其中二例患者在术后,其疤痕脱落出血,但是通过内镜止血后,其出血停止,没有发现患者出现穿孔现象,无病发症产生。结论使用内镜下粘膜切除术(EMR)进行大肠广基息肉的治疗是安全与有效的方式。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结直肠癌广基锯齿状腺瘤/息肉(SSA/P)的内径表现及病理学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6月至2021年6月检出的63例SSA/P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内镜检查,分析组织病理学特征。结果:SSA/P患者多位于近端结肠,浅表型的占比较高,病灶直径多>5mm;63例SSA/P患者无异型增生32例(50.79%);低级别上皮内瘤变24例(38.10%);高级别上皮内瘤变7例(11.11%),远端结肠、隆起型、病灶>5mm、JNET分型高的SSA/P患者高级别上皮内瘤变的占比高。结论:SSA/P的患者结直肠癌恶变潜能高,根据内镜检查及病理学特征对病变诊断,需要根据便便典型特征分析,辅助病变的早期检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