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摘要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PHN)是带状疱疹皮损愈合后遗留的顽固性神经病理性疼痛,老年人和免疫功能低下者多发,长期持续的剧烈疼痛给患者身心带来巨大的痛苦。PHN诊断需要结合病史、体格检查和危险因素综合考虑。PHN的一线治疗包括三环类抗抑郁药,加巴喷丁和普瑞巴林抗癫痫药,以及5%利多卡因贴剂。二线治疗包括阿片类药物和局部辣椒素乳膏或贴剂。由于PHN的疼痛机制十分复杂,单一药物无法阻断所有疼痛通路,可能需要联合不同作用机制的多种药物以达到疼痛缓解的目的,为此治疗神经性疼痛的指导方针主张使用联合用药,特别是局部用5%利多卡因贴剂和口服药。疼痛微创介入治疗新技术近些年发展迅速,越来越多地应用于慢性疼痛的治疗,但在PHN的应用尚缺少大规模的临床研究评价,有待进一步的研究。本文就其治疗现状进行综述,为临床提供参考。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患者应用针灸治疗方案的效果。方法2016年9月—2018年5月本院接诊的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病患58例,采用奇偶数字分组法进行分组研究组(n=29)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之上应用针灸治疗方案,对照组(n=29)仅行常规治疗。分析两组疼痛程度的缓解情况,比较临床疗效。结果研究组治疗后的VAS评分为(2.34±0.59)分,比对照组的(5.16±0.92)分低,组间差异显著(P<0.05)。研究组的临床总有效率为96.55%,比对照组的75.86%高,组间差异显著(P<0.05)。结论选择针治疗方案,并将之积极用于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中,有助于减轻患者的疼痛感,促进病情恢复,提高疗效,建议推广和使用。
简介:摘要目的对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采用臭氧治疗的临床疗效情况进行评价和研究。方法随机抽选在2016年04月~2018年04月间在我院皮肤科治疗的82例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患者。根据数字表法将进行组别平分(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各41例。分别实施常规治疗(对照组)和臭氧治疗(观察组),并就两者的临床治疗结果进行比较、分析和统计。结果经过临床比较统计显示,观察组患者治疗后的VAS疼痛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患者,其临床治疗总有效率(97.56%)显著优于对照组患者(70.73%),组间比较均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治疗期间均未见不良反应。结论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患者接受臭氧治疗的疗效显著,临床疼痛感明显降低,有助于治疗效果的提高。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针灸治疗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的价值。方法选取2017年1月~2018年5月在本院接受治疗的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患者84例,依据不同治的治疗方法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有42例患者。对照组采用常规治疗方法(镇痛镇静、营养神经),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采用针灸进行治疗,在治疗后,对比观察组和对照组的治疗效果、并发症发生率的变化。结果观察组患者的治疗有效率为97.6%,对照组为80.9%,观察组的治疗有效率和对照组比起来,结果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为0.0%,对照组为14.2%,观察组明显低于对照组患者(P<0.05)。结论针灸治疗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的价值显著,可以有效的调理患者体内经络的运行状态,稳定患者的病情,有效的提升治疗效果,减少该病症并发症的发生率,建议临床上进一步推广、研究。
简介:摘要 目的:对在医治带状疱症后遗神经痛中采取火针配合针刺进行医治的方法的效果进行探讨分析,为临床中医治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提供相关治疗经验。方法:对 2016.03-2017.03前来我院 门诊 进行诊治60名相关疾病患者为分析样本,按接诊先后顺序将 60名人员分为两组,即研究 1组和研究 2组,每组人数均等。研究 1组人员行常规方案进行医治,研究 2组人员采取火针配合针刺方案进行医治,对两组人员的医治有效率对比分析。 结果:采用不同方案对两组人员进行医治后发现,研究 1组人员的医治有效率为 70%,研究 2组人员的医治有效率为 93.33%。研究 2组人员医治有效率明显高于研究 1组,存在明显差异性( P< 0.05)。 结论:火针配合普通针刺医治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具有显著的医治效果,在医疗过程中可进行普及与应用。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分析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给予综合护理的临床观察。方法选取2016年12月到2017年12月接受治疗的60例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患者作为本次研究的观察目标,按住院登记的顺序将前30例患者分为对照组,将后30例患者分为观察组,对照组(实施传统的护理服务,n=30)与观察组(实施综合护理,n=30),比较两组患者疼痛程度,以及护理满意度的情况。结果观察组患者的疼痛程度明显低于对照组;观察组总满意度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患者中采用综合护理其效果非常显著,不仅可以缓解疼痛感,还可以提高患者的护理满意度。
简介: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在皮肤科是常见的病症,临床表现集中在神经性疼痛,也是造成神经性疼痛最常见的原因。深究其发病机制可能和周围相关的神经出现一系列病理性改变有直接的关系,如常见的周围神经炎症、神经传导异常病症或是其他电生理改变病症,也可能与中枢神经机制、神经社会等各类因素有关系。就此笔者重点对发病机制展开详细的分析。关键词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发病机制;研究进展带状疱疹是感染了水痘-带状疱疹病毒后,体内的病毒因二次复苏和复制,使得感觉神经节、神经或的其支配的皮肤出现病症。水痘-带状疱疹病毒作为一种专一性的人类噬神经病毒,病毒会留在整个神经轴突的颅神经节、自主神经节等部位。一旦病毒二次大量复制,年龄在逐渐增大的同时,带状疱疹后遗神经会很容易致使神经元疼痛。机体年龄的增加,免疫功能会因新陈代谢而下降,带状疱疹的发病概率也增加,在中国进入人口老龄化阶段时研究这类病症是非常有意义的。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是带状疱疹皮损完全治愈后,机体仍旧伴有剧烈、持续的疼痛,这类疼痛表现出非常强的顽固、难治。这种疼痛会表现为深部疼痛、针刺疼痛或是电击疼痛,少部分患者还可能伴有异常性、感觉异常或是感觉迟钝等疼痛。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详细的发病机制在临床尚未完全被了解,大多数学者在研究时认为可能是病毒性急性感染,致使神经组织内炎症、水肿、出血或是遗留的瘢痕造成这类疾病。国外也有专家认为可能患病后患者的神经系统因为水痘-带状疱疹的病毒有关系进而被严重损伤,致使神经元细胞的数量有非常明显的减少,脊鞘中粗神经纤维轴突出现显著胶原化,慢性炎症细胞因此被浸润,致使中枢敏感化。笔者重点为周围神经发病机制、中枢神经发病机制以及神经社会因素的发病机制展开分析。一、周围神经发病机制周围神经发病机制可分为周围神经炎症、周围神经传导异常、电生理改变三种。(1)周围神经炎症。病毒复苏后在体内大量复制,知识外周神经纤维坏死,支配皮肤表现出疱疹,炎症反应出现。感觉神经节出现炎症、出血性坏死、神经元坏死或的缺失,治疗后患者可能表现为痊愈,但部分患者会因此累及外周神经节、后根,一旦表现出病理改变机体的外周神经结构和功能会出现“非正常愈合”,致使疼痛遗留1。(2)周围神经传到异常。疼痛和费疼痛在传入神经纤维后,能够参与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的病理过程,致使发生疼痛。其中Aβ纤维作为非疼痛传入纤维,功能表现异常后,疼痛直接作用在机体上,邻近的C纤维被改变。但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患者可能存在严重的失神经支配,轴突因出现退行性变化,外周神经轴突、中枢神经残留的神经细胞知识疼痛发生。选择辣椒素对机体进行研究,辣椒素受体主要表达部位是初级传入神经。辣椒素受体在体内的异常热刺激有明显反应,激活后,初级疼痛传入神经元的过度兴奋,并出现异常敏华,故而造成慢性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2。(3)电生理改变。神经损伤致使初级传入神经元中少部分钠通道的复制RNA表达增强。钠通道聚集了部分异位冲动,点位阈值下降后,致使初级传入神经被损伤。外周神经炎症会因此持续,致使脱髓鞘甚至硬化。神经轴突膜因异常聚集致使动作点位逐渐传递,小刺激便可造成大面积动作点位,痛觉异常出现。二、中枢神经发病机制新生成的疱疹病毒在体内随着感觉神经元轴突的转运,进入外周远端轴突,外周感觉神经和皮肤表现出验证和病变,中枢投射纤维也因此出现病变,中枢神经系统受到影响,表现出中枢敏化。选择动物模型试验分析时,中枢C纤维末端在释放神经肽等物质,作用在N-甲基-D-天门冬氨酸盐的受体上,中枢因此表现出敏化,同时Aβ-机械感受器也会作用使得中枢疼痛信号神经元功能表现,最终出现疼痛3。但实际上,N-甲基-D-天门冬氨酸盐中的受体拮抗剂氯胺酮对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有明显的缓解疼痛的作用。外周神经受损还会是的板层素中C-纤维初级传入末端被受损,表现出变性,但神经素和神经生长因子可有效避免Aβ纤维的新发芽。粗有髓纤维传入后,触觉即便是在高频刺激下也不会出现疼痛;但中枢敏化一旦形成,正常非伤害性的刺激也会刺激Aβ低阈值机械受体,使得脊髓背角疼痛信号出现。在脊髓和大脑中,一般而言痛觉和触觉是分开的,但通过对动物进行试验发现二者的纤维分离表现不完全。三、神经社会因素在对带状疱疹患者进行对数和线性回归分析时,角色功能和个体的差异、患者治愈信心其实对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的发生或是病情影响占比较高。所以在对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疾病的发病机制或预防疾病阶段,从社会心理学和神经生理学的角度对机体进行分析,也有非常关键的作用。此外因机体自身的某些基因的差异,部分患者可能是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的高频发生者,与之相对的部分患者则是非常不容易感染者4。四、结束语带状疱疹就是人们常说的水痘,该疾病主要是由于水痘-带状疱疹病毒对人体的神经造成感染从而导致患者的神经周围出现带状疱疹现象,最终形成疱疹类型的皮肤病。当患者患有带状疱疹疱疹时,身体会经常感到疼痛,而且这个疼痛感的持续时间较长,给患者的身体以及精神带来较为严重的影响,甚至会导致患者发生抑郁、焦虑、失眠、神经高度紧张等症状。水痘是目前常见的一种皮肤疾病,临床症状主要表现为皮肤红肿、丘疹、水疱等现象。一般来说,水痘的潜伏期较短,感染带状疱疹病毒后,患者会在两到三周的时间就会出现发病症状,尤其是春冬两季,容易爆发水痘,并且具有传染性,传染方式为皮肤接触与唾液等。因此,在治疗带状疱疹的过程中,要对患者进行有效的隔离,同时对患者进行抗病毒、抗感染治疗。通过研究可以发现,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本身是一种非常复杂的综合病症,其是神经性和病理性结合的疼痛病症,是神经受损之后的表现。复杂的发病机制致使对这类患者展开治疗困难重重,如何对急性带状疱疹后患者的外周神经损伤,致使出现“完全愈合”,钠通道的异常表达减少,残留神经芽突再生概率减少,使得外周感觉损伤对中枢的后续影响也减小,最终中枢敏化减少,这是非常重点的研究内容。未来科技发展,这类病症的发病机制一定有所突破,对指导我们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法和新药开发都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参考文献1张颖,顾晓虹,朱涛.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的脊髓发病机制的研究进展J.医学综述,2017,23(21)4256-4261.2陈云婷,蒋宗滨,张爱民,等.夏天无对带状疱疹后神经痛小鼠脊髓疼痛和凋亡的影响J.中成药,2018,67(4)72.3张爱民,蒋宗滨,周增华,等.带状疱疹后神经痛模型小鼠脊髓的自噬变化J.中国康复医学杂志,2018,45(3)11.4舒伟,胡永生,陶蔚,等.脊髓电刺激治疗带状疱疹后神经痛的临床研究J.中国临床神经科学,2018,6(1)08.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疼痛护理干预对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患者的效果。方法从本院2017年1月—2017年12月期间内接收的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患者中,随机抽取62名患者,将其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均31例。对照组患者接受常规护理,察组患者接受疼痛护理干预。观察两组患者护理前后NRS评分情况。结果通过对比分析发现,两组患者护理前NR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护理后NRS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患者(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疼痛护理干预能够缓解带状疱疹患者后遗神经痛的情况,促进患者的恢复,提高患者的护理满意度,值得在临床中推广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