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摘要目的对比分析原发性震颤(ET)合并帕金森病(PD)与单纯PD或单纯ET的震颤特征。方法选择2015年1月至2019年6月山东省日照市人民医院收治的ET合并PD患者35例(观察组)、单纯PD患者35例(对照Ⅰ组)以及单纯ET患者35例(对照Ⅱ组),对各组实施震颤分析检测并对结果进行统计学比较。结果对照Ⅰ组、对照Ⅱ组、观察组间的静止性震颤、姿势性震颤比例以及震颤再出现时间[80.0%(28/35)比20.0%(7/35)和65.7%(23/35)、65.7%(23/35)比100.0%(35/35)和88.6%(31/35)、(10.2 ± 2.6)s比(2.5 ± 1.3)s和(7.6 ± 2.9)s]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Ⅰ组、对照Ⅱ组、观察组静止状态的震颤频率分别为(5.5 ± 0.7)、(7.2 ± 1.3)、(6.2 ± 1.1)Hz,而姿势状态的震颤频率分别为(6.2 ± 2.0)、(8.3 ± 1.9)、(6.5 ± 1.3)Hz,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6.881、7.984,P<0.05),对照Ⅰ组、对照Ⅱ组、观察组静止状态出现交替收缩(主动肌与拮抗肌)比例分别为76.7%(23/30)、0、34.6%(9/26),姿势状态出现交替收缩比例分别为53.3%(16/30)、20.0%(7/35)、26.9%(7/26),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 =16.186、7.650,P<0.05),观察组上述各数据均居中。结论ET合并PD兼具单纯PD或单纯ET的震颤特点又具有独特性,震颤分析能客观识别出ET合并PD的静止状态肌电图或交替放电情况。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11C-2β-甲基酯-3β-(4-氟苯基)托烷(CFT) microPET/CT多巴胺转运蛋白显像与中脑黑质多巴胺能神经元损伤程度及帕金森病(PD)严重程度的相关性。方法60只雄性Sprague-Dawley (SD)大鼠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PD模型组(n=48)和对照组(n=12),通过6-羟基多巴胺(6-OHDA)注入右侧纹状体建立PD模型,分别在建立PD模型后1、2、3、4周进行旋转行为测试、11C-CFT microPET/CT显像,计算损伤侧/健侧纹状体11C-CFT摄取比值;通过免疫荧光染色分别计数双侧黑质致密部中酪氨酸羟化酶(TH)免疫阳性神经元的数量,并计算损伤侧/健侧的比值。对数据进行单因素方差分析、最小显著差异t检验和Pearson相关分析。结果PD模型建立后1、2、3、4周,PD模型向健侧旋转的旋转速度依次为(4.55±1.37)、(8.64±1.64)、(9.96±1.83)、(11.67±2.77) r/min,而对照组均未出现任何旋转行为;PD模型组11C-CFT摄取比值与TH阳性神经元数量比值分别为0.658±0.038、0.580±0.094、0.513±0.042、0.394±0.065与0.698±0.066、0.604±0.062、0.546±0.064、0.315±0.082,均明显低于对照组(0.997±0.048与0.996±0.054;F值:167.50、169.20,均P<0.05)。11C-CFT摄取比值与旋转行为学结果(旋转速度)、TH阳性神经元比值结果均具有相关性(r值:-0.877、0.897,均P<0.001)。结论PD动物模型中,11C-CFT摄取比值与中脑黑质多巴胺能神经元损伤程度(TH阳性神经元比值)以及PD严重程度有很好的相关性。
简介:目的:探讨中药震颤宁对帕金森病的治疗作用.方法:以中药震颤宁和美多巴合用治疗帕金森患者40例,并与单用美多巴组20例相对照.结果:治疗组治愈2例,显效12例,总有效率92.5%;对照组治愈1例,显效6例,总有效率85%,两组对比疗效无显著性差异(P>0.05).治疗组美多巴的药物副作用明显减轻(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脑脊液中多巴胺代谢产物高香草酸、5-羟吲哚乙酸较治疗前明显提高(P<0.05),患者血中过氧化物歧化酶(SOD)明显升高,过氧化脂质(LPO)明显降低(P<0.05).结论:中药可能通过抗氧化和影响中枢神经递质代谢,而具有防治帕金森病的作用.
简介:摘要帕金森病(PD)的核心病理改变是黑质病变,以黑质小体的多巴胺能神经元退行性改变和铁沉积病变为主要特征。近年研究发现应用神经黑色素序列、磁敏感序列、定量磁化率技术、弥散张量成像等可以显示黑质结构和病变。在高分辨黑质MRI上,神经黑色素敏感的序列及磁敏感的序列可以作为PD患者的影像标志物,区分PD患者及健康人,且对于PD前驱期的识别也有价值,可用于早期PD诊断。但在PD与PD叠加综合征的鉴别诊断方面,黑质MRI的敏感度及特异度均不高。综合考虑黑质及其他区域如中脑、壳核等部位在MRI的变化,是提高PD及PD叠加综合征鉴别率的重要方向。高场强MRI如7.0 T MRI可以更加清晰地观察到黑质结构,区分黑质小体,未来在高场强MRI上进一步研究黑质结构与PD患者病程、分型、治疗等的关系,将有助于医师对PD患者的早期诊断及规范管理。
简介:摘要:目的:评估经颅黑质超声在帕金森病诊断中的应用价值 。方法:从帕金森病患者当中抽取60例符合本研究标准的患者,同时抽取在本院进行健康体检的健康者60例展开本次研究,前者定为观察组,后者定为对照组,纳入时间为2020年12月至2022年1月,两组均开展经颅黑质超声,对比经颅黑质超声在诊断帕金森病中的应用价值。结果:SN阳性率相比,观察组高于对照组(P<0.05);SN右侧、左侧、双侧强回声面积相比,观察组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诊断帕金森病时,采取经颅黑质超声检查,不仅可以提高SN阳性检出率,还可以明确SN强回声面积,为临床提供一定的参考,值得推广。
简介:摘 要 目的:本研究通过肌电诱发电位仪震颤分析检测,客观分析帕金森病(Parkinson's disease, PD)不同中医证型的震颤特征,为指导中医“病-证-症结合”制订个体化治疗方案提供客观依据。方法:选取2018年1月至2021年1月就诊于广东省中医院珠海医院的PD患者146例,完成震颤分析检查。根据四诊结果分为痰热动风证、肝肾不足证、气血两虚证三组,通过记录患者震颤频率、震颤波幅和爆发形式等参数,分析不同证型PD患者的震颤特征。结果:(1)气血两虚证震颤频率最低,波幅最小;痰热动风证波幅最大,肝肾不足证频率最高。(2)发病初期、60岁以下患者以痰热动风证多见,随着病程进展、年龄增长,逐渐转变为肝肾不足证及气血两虚证。结论:起病年龄、病程长短是PD患者中医证型的影响因素;不同中医证型的PD患者在震颤频率、震颤波幅上存在显著差异。
简介:摘要目的本研究对早期确诊帕金森病患者进行震颤分析检测,以期为临床分型找到更加客观的辅助检查依据。方法本研究采取横断面调查的方法,收集2015年1月到2016年12月在北京大学第三医院诊治的早期确诊的帕金森病患者65例,所有患者均记录统一帕金森病评定量表(UPDRS)评分,Hoehn-Yahr(H-Y分级),简易精神状态检查(MMSE),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评分等。根据UPDRS中姿势和步态障碍评分与震颤评分的比例,将患者分为震颤为主型(TD),强直为主型(PIGD)及混合型。所有患者行震颤分析检查,分析比较结果。结果65例初确诊的帕金森病患者年龄为(63±10)岁,病程为(14±8)个月,TD型患者28例,PIGD型患者21例,混合型16例,震颤分析结果表明,3组患者在震颤频率和震颤幅度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TD型患者主动肌和拮抗肌的交替收缩和谐波共振现象出现的比例明显较高(P<0.05)。TD型有20例患者(71.4%)出现典型帕金森病震颤分析的表现,PIGD型的患者仅4例(14.3%)表现为上述的典型表现,更多患者表现为静止期无明确的震颤主峰,部分患者在姿势时可引出每秒6~8次的震颤频率,并出现主动肌和拮抗肌同时收缩。混合型患者可同时出现上述两种表现,其中出现典型帕金森病患者为10例(62.5%)。结论震颤分析作为一个客观评价震颤的电生理指标,可以作为帕金森病临床分型的辅助手段,揭示患者的病理受损通路,为患者的预后及治疗提供客观依据。
简介:摘要帕金森病患者在长期多巴胺替代治疗(DRT)基础上,发生的一种强迫性地使用药物称作多巴胺失调综合征(DDS)。然而,若ICDs伴有强迫性的多巴胺类药物使用.则就能诊断为DDS。最常见的与多巴胺失调综合征相关的行为障碍是刻板行为(punding)和冲动控制障碍(impulsecontroldisorders,ICDs)。目前关于多巴胺失调综合征的发病率报道不多,不仅是因为患者及医生对此综合征的认识有限,更在于患者对他们症状的隐瞒。帕金森病治疗中心报道的关于多巴胺失调综合征发生率为3-4%。刻板行为为1.4%-14%。而冲动控制障碍介于5.9%—13.7%之间。对于这些数据,目前缺乏大量相关的研究。本文简单阐述目前帕金森病多巴胺失调综合征的流行病学及其临床表现。
简介:摘要目的对黑质定量磁化率成像(quantitative susceptibility mapping, QSM)鉴别诊断帕金森病(Parkinson's disease, PD)的价值进行Meta分析。材料与方法检索PubMed、Embase、Web of Science、the Cochrane Library、CNKI、万方数据库、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和维普数据库自建库至2022年5月有关QSM对PD诊断价值的任何中英文献,由2名研究者独立筛选文献、提取数据并评价纳入研究的偏倚风险后,采用RevMan 5.0和Stata 17.0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共纳入16篇文献,包括702例PD患者和497例健康对照者。Meta分析显示QSM诊断PD的合并敏感度(Sen合并)、特异度(Spe合并)、阳性似然比(+LR合并)、阴性似然比(-LR合并)和诊断比值比(DOR合并)分别为0.87(95% CI:0.83~0.90)、0.77(95% CI:0.69~0.84)、3.84(95% CI:2.74~5.39)、0.17(95% CI:0.12~0.22)和23.19(95% CI:13.41~40.07),受试者工作特征(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 ROC)曲线下面积(area under the curve, AUC)为0.90(95% CI:0.87~0.93)。亚组分析结果显示:测量黑质致密带[AUC=0.90(95% CI:0.87~0.92)]、扫描层厚≤1 mm [AUC=0.93(95% CI:0.91~0.95)]诊断准确性优于测量整体黑质[AUC=0.81(95% CI:0.77~0.84)]、扫描层厚>1 mm [AUC=0.88(95% CI:0.85~0.91)]。Deek's漏斗图提示无明显发表偏倚(P=0.24)。结论当前证据显示QSM具有较高的PD诊断价值,尤其是测量黑质致密带和扫描层厚≤1 mm,可为PD的早期诊断和随诊提供影像学依据。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电针百会、太冲、三阴交对鱼藤酮致帕金森(PD)大鼠的中脑黑质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力和丙二醛(MDA)含量的影响,研究针刺治疗PD的作用机制。方法78只Wistar大鼠随机分为正常组、模型组、西药组和电针组,采用颈、背部皮下注射鱼藤酮溶液0.8mg/kg·d制备PD大鼠模型,造模成功后,西药组给予美多巴混悬液灌胃,1.67mg/kg·d,电针组选百会、三阴交、太冲穴,用φ0.30mm×13mm毫针刺入,接韩氏电针仪,采用疏密波,频率疏波2Hz、密波80Hz,强度2.0mA,每次10mg/kg·d,电针正极接一侧三阴交,负极接同侧太冲,双侧相同;西药和电针组均7d/疗程,共治疗2个疗程,疗程间休息1d;除西药组外,其余各组均灌服等体积的生理盐水;除电针组外,其余各组也均采用同一体位固定10min。各组大鼠脱臼处死,取脑,测定中脑黑质SOD活力、MDA含量。结果SOD活力比较模型组低于正常组,P<0.05,电针组高于模型组,P<0.05,西药组与模型组相比,P>0.05;电针组高于西药组P<0.05。MDA含量比较模型组高于正常组,P<0.05,电针组低于模型组P<0.05,西药组低于模型组P<0.05,电针组与西药组相比,P>0.05。结论电针百会、太冲、三阴交具有改善PD大鼠行为学,提高其SOD活力,降低MDA含量的作用。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电针百会、太冲、三阴交对鱼藤酮致帕金森(PD)大鼠的行为学变化和中脑黑质中脑黑质酪氨酸羟化酶(TH)的影响,研究针刺治疗PD的作用机制。方法78只Wistar大鼠随机分为正常组、模型组、西药组和电针组,采用颈、背部皮下注射鱼藤酮溶液0.8mg/kg·d制备PD大鼠模型,造模成功后,西药组给予美多巴混悬液灌胃,1.67mg/kg·d,电针组选百会、三阴交、太冲穴,用φ0.30mm×13mm毫针刺入,接韩氏电针仪,采用疏密波,频率疏波2Hz、密波80Hz,强度2.0mA,每次10mg/kg·d,电针正极接一侧三阴交,负极接同侧太冲,双侧相同;西药和电针组均7d/疗程,共治疗2个疗程,疗程间休息1d;除西药组外,其余各组均灌服等体积的生理盐水;除电针组外,其余各组也均采用同一体位固定10min。各组大鼠行为学测试后脱臼处死,取脑,行中脑黑质TH免疫组化(S-P法)染色检查。结果悬挂实验模型组评分值低于正常组,P<0.05,电针组评分值均高于模型组,P<0.05,西药组评分值与模型组相比,P>0.05,电针组评分值与西药组相比,P>0.05;网格实验模型组大鼠移动潜伏期大于正常组P<0.05,电针组低于模型组,P<0.05,西药组与模型组相比,P>0.05,电针组与西药组相比,P>0.05。结论电针百会、太冲、三阴交具有改善PD大鼠行为学,可使模型大鼠中脑黑质区TH免疫反应阳性神经元数目明显增多,为临床应用电针治疗PD提供了理论支持。
简介:摘要:目的 观察特发性震颤发展为帕金森病 (essential tremor-parkinson disease,ET-PD)的临床特点,比较 ET-PD与原发性帕金森病 (parkinson disease,PD)临床表现的差异。方法 随机抽取特发性震颤发展为帕金森病患者 15例 (ET-PD组 )和原发性帕金森病患者 35例 (PD组 ),进行统计学描述,并且比较两组间临床症状的差异。结果 ET-PD组 73.3%以单侧起病,潜伏期 9.10±2.81年,并且其姿势性震颤、运动性震颤以及轴性症状评分明显高于 PD组。结论 ET-PD患者以单侧起病为主,具有较长的潜伏期,姿势、动作性震颤以及轴性症状较重。
简介:摘要:本文报道一例80岁男性患者,确诊为“帕金森病”20余年,以肢体活动障碍进行性加重10+年,伴意识障碍1+月收住院,观察到患者反复出现全身震颤伴心房纤颤,经过护理查房讨论,给予控制感染,升压治疗、持续氧气吸入,中药内服外治活血行气,患者生命体征平稳,震颤症状明显改善。讨论了缺血缺氧与“帕金森”震颤的关系,对临床控制症状,延缓病情加重提供护理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