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目的探讨影响施甸县布朗族孕产妇系统管理的影响因素,提高布朗族孕产妇系统管理率。方法运用χ2检验等统计方法,分析2006年1月1日至2010年12月31日施甸县布朗族聚居的摆朗乡和木老元乡分娩的225名布朗族孕产妇和685名汉族孕产妇其孕产妇保健手册的记录结果。结果2006年,施甸县布朗族孕妇建册率、早孕检查率、产前检查(≥5次)率、住院分娩率、产妇产后访视率(≥1次)分别为70.00%、66.67%、46.67%、48.33%、53.33%,到2010年分别提高到91.49%、89.36%、85.11%、82.97%、87.23%。孕产妇系统管理率明显提高(P〈0.01),但与汉族相比,其孕产妇系统管理率仍然较低(P=0.003)。结论施甸县布朗族孕产妇系统管理率逐年提高,孕产妇的家庭经济、受教育程度、自我保健意识是影响孕产妇系统管理率高低的主要因素,只有采取综合措施,才能逐步实现布朗族孕产妇系统管理率达100%的目标。
简介:摘要布朗族教育是国民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布朗族教育使全民族的科学文化知识水平、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得到提高,并对于布朗族文化的传承与发展以及布朗族地区经济的发展、国家的稳定和各民族的团结、共同繁荣都有着重要的作用。本文分析了影响布朗族教育的因素,探索了如何做好布朗族教育的有效对策。
简介:摘要院通过对澜沧县惠民乡翁基布朗族文化背景、村寨空间肌理、村寨环境、民居布局形态、民居空间布局等的深入调查,分析了澜沧地区布朗族村寨的空间格局特色,展示人、神、自然的和谐共聚,寻找和谐的内在原因。
简介:20世纪50年代以前,南传佛教音乐与“索”调这一对重要的布朗族传统音乐类型,曾经见证了传统社会里僧、俗文化长期的紧密联系及族群/宗教/地域认同原生文化格局。从历时性角度看,半个多世纪以来,上述关系经历了多重社会与文化转型:“解构”——前三十年,紧密联系遭致解体,佛教音乐在艺术形态和基本内容上大体恢复原有的状态,“索”调则有了异常明显的变化;“重构”——其后二十年,两个乐(文)种之间产生了本土化与全球化的对立意义,新“索”传遍各布朗族地区,滋生出新的社会关系以及区域/民族认同因素;“建构”——新世纪以来,官方与民间合力,“布朗弹唱”进入国家“非遗”,起到进一步强化和建构民族/国家认同及民族自治区域文化体系的作用。共时性层面上,则出现了宗教认同与族群、区域、民族、国家等多个认同层面之间并存、冲突和调适的状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