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摘要《建军大业》上映前后所引发的争议不单是一次空间性的话语主导事件,也呈现出新时期以来主流意识形态与社会转型、市场逻辑与大众审美之间多重复杂交叠的辩证关系,更成为主流意识价值重构潮流下一阙深刻的文化实践现象显影。以《建军大业》为代表的新主流电影的诞生不仅有效缓解了90年代以来主流断裂的症候危机,更意味着主流价值在全新文化实践中与现代观众最终达成了情感共识,在赋予政治功能认同同时,也对50-70年代红色左翼历史与80年代开始以经济改革为主导的现代文明实现了有效联结,在市场、大众与政治多重权力关系结构中成功凝聚起一份呼应大国崛起时代亟待全民共享的文化共同体。
简介:30年代初,在中国共产党发动和领导下,以上海为中心,包括北平、天津、武汉、广州等全国许多大中城市,曾兴起一个很有声势的左翼文化运动。一大批党内和受党影响的文化人士、革命青年学生,冲破当时国民党反动政治的压迫,积极从事马克思主义宣传和革命文艺创作等活动。广州的左翼文化人士和青年学生在这场运动中,也经受了血与火的考验,在革命的思想文化阵地上取得了卓越的成绩,有力地配合了当时蓬勃开展的抗日救亡运动。左翼文化运动兴起的背景广州左翼文化运动起源于1931年。1927年大革命失败后,国民党实行白色恐怖统治,在加紧对工农红军和革命根据地进行军事围剿的同时,在白区也大肆进行文
简介:左翼电影在20世纪30年代能够一逞风流,除去左联诸人抓住时代契机,响应时代需要加入电影公司之外,电影公司积极的商业运作也功不可没。但二者合作最初是各怀目的,各取所需,却殊途同归:电影公司需要左翼题材来帮助他们摆脱经济困境,左联诸人是怀着"要当心"的态度把电影作为宣传意识形态的有效工具来予以接纳。《狂流》是左翼电影运动的开幕之作,其整个诞生过程即充分说明了这一点:合作双方本着"待人以诚"的态度各展所长。在市场推广方面,明星公司对《狂流》从广告到影评均采取了商业电影的推介模式。因此,电影从水灾惨象到演员表演,从导演风格转变到贫富阶级的反差均得到了观众的全方位认同。左翼电影成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并非以往电影史对其意识形态价值单向度的极力凸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