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我国《刑事诉讼法》第12条的表述是故意歪曲《关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修正案(草案)〉的说明》之意图而形成的,草案明明限定了“进一步保障诉讼参与人的权利”的目的,但是学术界却要强迫人们接受它为“法院统一定罪权”原则,从而把“人权”条款变成“公权”设置条款。这种法律现象可以从1789年以来无罪推定文本表述的变化规律(某种蜕变模式)得到解释。令人忧虑的是,纷纷推出的无罪推定文本建议又因为ICCPR中法文本与英俄西文本的冲突,而在“确定有罪”与“证实有罪”之间选择了较差的表述。为此,发现IC—CPR文本的冲突解决方法与借鉴俄罗斯国内法文本的先进经验,对于改善未来刑事诉讼法的无罪推定立法表述都有积极的比较法意义。。
简介:无罪推定,历来都是刑事诉讼活动的重点内容,也是专家、学者们争论的热点之一。尤其随着我国刑事诉讼法的修改、实施,关于无罪推定的争论也愈发激烈,各种观点亦层出不穷。本文不想介入此间争论,只想从无罪推定和刑事诉讼的关系这个角度上,来谈一谈在实践操作中应如何把握无罪推定这一基本原则。一无罪推定浅析无罪推定,是指任何人在未经法院合法、有效判决以前,应推定其无罪。它所强调的是,任何一个人必须要有确凿、充分的证据,且经法院合法、有效的判决才可确认为罪犯。所谓"确凿"、"充分",是指能证明犯罪的证据要有完全的证明能力,真正符合刑事证据的运用规则。所谓"合法"、"有效",是指审判活动不仅要合乎实体法的规定,又要
简介:一、无罪推定原则的历史发展(一)无罪推定理论的产生第一、“有利被告”的诉讼原则是无罪推定的思想渊源。在古代诉讼中,被告人一旦涉讼,便处于应讼的被动地位。这种诉讼地位对被告人是相当不利的。即使被告人无罪,但若他并不能充分证明其无罪或不能完全反驳对方的控诉.也往往会败诉。这显然有失法律的公平性。这种不公平现象产生的根源在于该诉讼制度(尤其是证据制度)下被告人的不利地位。人们逐步认识到了这一点,为了避免这种不公平不合理的诉讼结果.使生发了“有利被告”的原则。我国第一部典籍《尚书》中的《大禹漠》记载:“罪疑推轻”,“与其杀无辜,宁失不经”。古罗马法也明确规定:“有疑,为被告人利益计。”当然古代诉讼中大
简介:摘要:无罪推定原则最早可以追溯至罗马时期,是指任何人在被证实和判决有罪之前,都应当认为是为无罪。在现代法治进程中,无罪推定原则早已被世界普遍应用和推广,是刑事诉讼法认定犯罪的一项重要依据,也是每个人都应该享有的一项基本的人权。无罪推定原则已经可以说是现代法治的理论基础,大多数国家已经认可和接受,甚至有的国家还在宪法中加以规定。无罪推定原则对于维护司法公正和保护人权具有极其重要的社会意义和法律意义,是衡量一个国家司法走向科学化、民主化的重要标志,对保障被告人、犯罪嫌疑人诉讼地位及其诉讼权利方面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其实我国到现在还没有明确规定无罪推定原则,只是在新的《刑事诉讼法》的修改过程中体现出来了无罪推定原则的基本的精神。相比西方的无罪推定原则,我国法律对无罪推定方面的规定还不够成熟,在司法实践中尚有很大差距,仍需继续完善,我国对真正实现无罪推定仍有很长一段路要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