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摘要本文利用水平分辨率为1°×1°和6h时间间隔的NCAR/NCEP再分析资料从大尺度环流背景,影响暴雨的降水天气系统,并从散度、涡度和假相当位温等各种物理量等方面,初步分析了2012年宜宾长宁“7.21”大暴雨天气产生、发展和变化过程,结果表明本次大暴雨过程是短暂区域性暴雨,主要天气系统是低涡,降水区本身处于低涡中,加上后期西南低涡东移至降水区;20日9点左右到21日9点低层开始辐合上升,高层辐散,到20日19时达到最大值,开始降水;暴雨前700hPaθse场呈极高不稳定能量,而强垂直运动触发不稳定能力释放;来自沿海水汽为该次过程提供稳定水汽;综上通过对散度、假相当位温和水汽通量等方面分析,这次暴雨期前和暴雨期间热力、动力和水汽条件都有利于该次暴雨发生发展。
简介:摘要本篇文章利用常规气象观测资料,针对2015年5月19日发生在清流县的一次强降雨天气过程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本次特大暴雨天气过程具有降水量大、强度强、影响范围广等特点,使清流县遭受了较为严重的损失;(2)本次特大暴雨过程受到高空槽、西南急流、中低层切变等多种系统的影响,除此之外,充沛的水汽输送及上干下湿的不稳定层结为暴雨天气过程的发生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水汽通量大值区高于20g/(cm·hpa·s)能够为暴雨天气过程提供充足的水汽供应;(3)假相当位温在72~76K之间时具备的不稳定能量比较高。水汽通量、比湿、假相当位温在暴雨结束之前都呈现出一定的减小趋势,预示着暴雨天气过程即将结束。
简介:摘要:利用高空地面资料,分析了2020年8月3-4日河南省新乡东部出现了强对流天气过程。分析结果表明:本次过程的大尺度影响系统为高空槽,切变转线为本次强对流过程主要影响系统,地面没有明显冷空气参与;地面辐合线和地面辐合中心是此次强对流天气的重要触发机制; “上干冷、下暖湿”的不稳定层结和大的不稳定能量是产生本次雷雨大风和暴雨主要原因。
简介:摘要:本文选取常规观测资料、自动站资料以及NCEP再分析资料等相关资料对发生于2019年6月上旬出现在江西省的一次暴雨天气过程展开分析。结果表明:此次江西省暴雨天气主要是在低槽后部冷空气、副热带高压外围暖湿气流和西南季风的共同作用下产生的。500hPa 高空低槽持续东移南下,850hPa 形势场低涡东移,江西省总体处于低涡底部。500hPa 形势场有干冷空气,850hPa 形势场有暖湿气流,如此便形成了“上层干冷、低层暖湿”的高低层温度差,有利于不稳定层结的大量积聚,促进了此次持续性暴雨天气的发生。本次降水过程水汽条件、动力条件、不稳定能量条件均较好,为本次持续性暴雨天气的发生提供了有利的物理机制。
简介:摘要利用MICAPS3.1软件系统、多普勒雷达、卫星红外云图以及常规物理量要素等资料对2015年3月29日~30日萍乡地区春季局地性暴雨过程进行了分析。分析结果表明由于乌拉尔山阻塞高压的存在,在巴尔喀什湖以西切断低压不断分裂小槽引导冷空气南下,西太平洋副高位于南海稳定少动,其西北侧的强盛西南暖湿气流在湘赣中北部上空剧烈交汇,在中低层辐合线及低涡切变的作用下,暖湿气流携带源源不断的水汽进入我市上空,降水云团在切变线附近不断的生成、发展并向东北移动,循环重复,造成萍乡地区少见的春季暴雨过程。由于过程前期预报模式的不稳定性,让预报变得较为困难,同时由于各个模式对于此次暴雨落区的预报和分析,也有一定的出入和分歧,暴雨落区的预报还有待进一步的研究和发展。
简介:摘 要:文章应用实况探测资料、卫星云图资料和数值预报产品分析了2017年5月18日20时—19日17时日石河子下野地片区部分地方的一场暴雨的成因。结果显示:这次暴雨过程伴随着高空较强的西南急流,低层有明显的切变区移向暴雨区,暴雨区正位于急流入口区右侧,暴雨发生时中低层表现为不稳定结构,配合有比湿大于10g/kg的高湿区和强的水汽通量辐合中心,卫星云图动态分析显示本次暴雨过程是由三个不同中尺度云团连续影响所致,水汽图上最低亮温达到-66℃,暴雨发生过程中伴随着强的辐合和垂直上升运动。ecthin(欧洲细网格)准确预报中低层辐合切变场,湿度场预报与暴雨实况位置吻合。
简介:摘要:本文利用常规观测资料、雷达资料等,对2019年6月5日南阳区域大暴雨过程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此次南阳城区大暴雨过程具有降雨雨强大、强降水时段集中的特点;高空低槽、西南涡东移,配合低空急流的水汽输送,高低空急流的耦合,形成了此次暴雨天气过程;雷达回波主要以混合性降水为主,降水回波强度大,自西北向东南移动,有明显的列车效应。速度图上有明显的辐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