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摘要目的分析不同年龄段、不同性别的住院患者高血脂的检出率情况,为高血脂症(hyperlipemia,HPLM)的临床防治工作提供参考数据。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年7月~2014年10月间于我院进行血脂含量检测的共1741例(其中有450例检出高血脂)住院患者的检查结果及临床基本资料,统计并比较不同性别、不同年龄段的患者的HPLM检出率情况。结果统计发现,女性患者的HPLM检出率明显高于男性患者(P<0.05),41~60岁年龄段的患者的HPLM检出率为最高,且与其他各年龄段相比差异显著(P<0.05)。结论将41~60岁间的女性住院患者归为HPLM高风险人群,通过宣传、教育督促其进行定期的血脂检测,结合运动训练、饮食指导、个性化治疗等措施,可有效防治住院患者发生HPLM,值得在临床中加以实践。
简介:摘要目的了解我国高校教职工高尿酸血症的患病情况,提高防治重视程度,积极进行健康干预。方法参加年度健康体检的内蒙古某高校教职工,合计1699人,其中男性829人,女性870人,采用KHB卓越350型自动生化分析仪,在清晨空腹状态下,采用无抗凝剂真空管采集肘正中静脉血5ml,室温下静置30min后,离心分离血清。采用尿酸氧化酶法,使用尿酸检测试剂检测血尿酸水平。对体检结果采用SPSS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率的比较用四格表法和两列多格表法进行X2检验,检验水准P=0.05。当P>0.05时认为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当P<0.05时认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高尿酸血症的总检出率为14.13%,女教工的检出率为3.22%,男教工检出率为25.57%。男教工的检出率高于女教工(x2=173.038,P<0.01﹚,男教工高尿酸血症的检出率有随年龄增大而下降的趋势,但组间差异不显著(x2=-4.2049,P>0.05)。女教工高尿酸血症的检出率随年龄增大而增高(x2=7.3295,0.01<P<0.05﹚。结论高尿酸血症在高校教职工中患病率较高,男教工检出率高于女教工,且随着年龄的增加而增高,我国高校教职工健康状况不容乐观。
简介:除去铬酸钾溶液中的铝并实现铝化合物的再利用是实现清洁、经济地生产铬盐的关键步骤。采用碳分的方法从配制的高K2O/Al摩尔比铬酸钾溶液中去除铝。考察反应温度、碳分时间、CO2流量、晶种系数对铝沉淀率的影响。优化反应条件为:反应温度为50°C,碳分时间为100min,CO2流量为0.1L/min,晶种系数为1.0。碳分产物为三水铝石。采用X射线衍射仪、扫描电镜和激光粒度仪对产物的结构和形貌进行表征。实验结果表明,产物的粒度和形貌受实验条件影响明显。产物的平均粒径为16.72μm。对三水铝石的热分解路径进行研究。产物α-Al2O3含少量杂质(0.08%Cr2O3和0.10%K2O),适于后续利用。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影响颈动脉斑块检出率的相关健康行为和相关因素,旨在防止颈动脉斑块的形成.方法选取2013年-2014年间在我院进行健康体检的人员作为研究对象.采用分层随机抽样的方法从中抽取40岁以上2628例纳入研究.制定调查问卷,并对年龄、年龄、文化程度、婚姻、职业、经济收入、饮食习惯、生活习惯、生活行为因素进行调查.应用Logistic回归分析对影响颈动脉斑块的因素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单因素分析显示,性别构成、年龄、吸烟率、空腹血糖、血压、IMT、TC、TG、HDL-C、LDL-C对斑块形成具有显著影响.进一步的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影响颈动脉斑块形成的因素主要为性别、年龄、TG、LDL-C、HDL-C和健康行为因素的个数.结论颈动脉斑块的形成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理想心血管健康行为个数与斑块形成呈负相关,能预防颈动脉斑块的发生.关键词颈动脉斑块;动脉粥样硬化;健康行为;影响因素中图分类号R543.4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1-5302(2015)09-0612-02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触诊不清的乳腺恶性病灶超声检出率是否会受到病灶大小的影响。方法选取我院于2013年2月到2015年2月收治的超声检测结果显示触诊不清的180例患有乳腺疾病的患者,根据其病灶的大小分为三组,每组各60例,A组病灶直径大于2cm,B组病灶直径在0.6cm到2cm之间,C组病灶直径不大于0.5cm。对三组患者进行活检以及超声检查,对比两次检查的结果,并比较三组患者的乳腺影像学特点以及恶性病灶的检出率情况。结果A组超声检出率为10.00%,B组超声检出率为25.00%,C组超声检出率为40.00%,A组、B组、C组之间均存在着明显的差异,满足P<0.05,差异在统计学当中有意义。与活检的结果相比,A组超声检查符合率是75.00%(6/8),B组超声检查符合率是93.75%(15/16),C组超声检查符合率是100.00%(24/24)。结论触诊不清的乳腺恶性病灶超声检出率会受到病灶直径大小的影响。病灶直径越大则乳腺恶性病的超声检出率越高。
简介:摘要目的通过粪便血红蛋白试验与转铁蛋白试验联合检测,提高消化道出血的检出率.方法对160例消化道出血的患者及40例健康人的粪便标本分别用化学法(还原酚酞法)、单克隆抗体胶体金法进行隐血检测.化学法检测血红蛋白、单克隆抗体胶体金法检测血红蛋白(Hb)和转铁蛋白(Tf).结果化学法检测上消化道出血的阳性率为45.7%,检测下消化道出血的阳性率为56.8%,检测健康组阳性率为12.5%;血红蛋白(hb)单克隆抗体胶体金法检测上消化道出血的阳性率为48.6%,检测下化道出血的阳性率67.0%,检测健康组阳性率为2.5%;转铁蛋白单克隆抗体胶体金法检测上消化道出血的阳性率为41.7%,检测下消化道出血的阳性率63.6%,检测健康组阳性率为2.5%;联合检测法(血红蛋白与转铁蛋白同时检测,有一项阳性即为阳性)检测上消化道出血的阳性率52.8%,下消化道出血的阳性率为70.4%,健康组阳性率为2.5%.结论采用血红蛋白与转铁蛋白联合免疫法检测,可提高消化道出血的阳性检出率1.关键词粪便隐血;化学法;单克隆抗体法;转铁蛋白中图分类号R446.1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8-6315(2015)10-0011-01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并比较CT与MRI诊断半月板和关节软骨损伤的临床检出率及其临床诊断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6月—2014年9月于我院接受治疗的100例已确诊为膝半月板和关节软骨损伤的患者的影像资料,分析其CT与MRI的影像特征并比较这两种检查方式的临床检出率。结果MRI与CT的总检出率分别为86.0%与71.0%,两组差异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MRI对于Ⅲ级以上膝关节软骨损伤和半月板损伤的检出率显著高于CT,两组差异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CT与MRI检查对于膝半月板和关节软骨损伤的诊断均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但MRI在Ⅲ级以上膝关节软骨损伤和半月板损伤检出率高于CT,临床上值得进行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