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探讨家族性腺瘤息肉的临床特点和治疗问题。方法对1984-2002年收治的18例病人进行回顾分析。结果有家族史者9例,癌变8例。手术方式:全结肠直肠切除8例,其中回肠造口2例,回肠储袋肛管吻合6例;结肠次全切除6例,其中回肠直肠吻合5例,升结肠肛管吻合1例;结肠部分切除2例;Miles术1例,结肠会阴造口1例。结论认识该病的临床特点,根据息肉的分布特点和有无癌变等选择不同的手术方式,首选结直肠全切回肠储袋肛管吻合术。

  • 标签: 家族性结肠息肉病 回肠储袋肛管吻合术 回肠直肠吻合术
  • 简介:摘要家族性腺瘤息肉是具有成百个腺瘤结直肠息肉,并且患者在35-40岁时会不可避免地发展成结直肠癌,患者及其家族是发生大肠癌的高发人群,约占大肠癌的1%,因此,对患者家系进行筛选是早期诊断的重要措施.目前已公认为癌前病变,若FAP未予治疗,几乎每一病例都将发生大肠癌,因此一旦明确诊断,应及时手术治疗。

  • 标签: 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 癌变率 手术治疗
  • 简介:摘要家族性腺瘤息肉(FAP)是一种常染色体显性遗传,以全结直肠内遍布大量腺瘤息肉为主要特征,癌变风险极高。腺瘤息肉(APC)基因突变是FAP发病的主要原因之一。本文围绕FAP的流行学、临床分型、临床表现、发病机制、诊断及治疗等方面作一综述。

  • 标签: 结直肠癌 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 APC基因
  • 简介:

  • 标签:
  • 简介:目的总结家族性腺瘤息肉(FAP)的临床表现、病理及内镜下特征,探讨FAP的诊断和治疗.方法回顾分析35例FAP患者的临床表现、病理及内镜检查等资料.结果35例患者中28例(80.O%)有家族史;临床表现以腹泻最为多见,占74.3%(26/35);直肠及左半结肠腺瘤息肉分布密集,直肠腺瘤癌变率高.结论FAP临床表现无特异性,主要依靠大肠内发现成百上千枚腺瘤息肉进行诊断,肠外表现有助于诊断,结肠镜检查是安全可靠的早期诊断手段.

  • 标签: 腺瘤息肉病 结肠 结肠镜检查 肠外表现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大肠息肉患者合并胃息肉的情况及相关。方法回顾分析2016年6月-2018年6月于荆州市第一人民医院门诊或住院病房行结肠镜检查,经病理证实为大肠息肉,且同时或近3个月内行胃镜检查的患者150例为息肉组,同时选取同期行结肠镜及胃镜无大肠息肉的患者150例为对照组,比较两组患者的情况。结果息肉组患者胃息肉检出率明显高于对照组患者32.7%(49/150)vs15.3%(23/150),P<0.05。不同性别、年龄患者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息肉组患者幽门螺杆菌(Hp)感染率与对照组患者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大肠息肉患者更易罹患胃息肉,结肠镜检出大肠息肉的患者应尽早行胃镜检查。

  • 标签: 大肠息肉 胃息肉 结肠镜 胃镜 HP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大肠上皮息肉的临床特点、病理学形态及病理诊断要点.方法应用HE染色对120例大肠上皮息肉的组织形态进行观察,并结合国内外相关文献,总结临床病理特点及病理诊断要点.结果120例大肠息肉患者中共检出138枚息肉,包括腺瘤息肉90枚,均伴有上皮内瘤变.非肿瘤息肉48枚,大致无上皮内瘤变.结论大肠上皮息肉中的腺瘤息肉大肠癌的发病率具有一定的相关,熟练掌握其诊断要点,可指导临床制定适当的治疗及随访方案,有效降低大肠癌的发病率.关键词大肠息肉;病理类型;上皮内瘤变中图分类号R574.6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8-6315(2015)12-0678-02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pylori,HP)感染与大肠息肉大肠癌的相关。方法连续收集2013年2月至2014年8月在河南大学淮河医院完成结肠镜检查并同时进行HP检查的240例患者,其中大肠息肉患者80例(大肠息肉组),大肠癌患者80例(大肠癌组),电子肠镜检查正常者80例(对照组)。分析不同病理学改变与HP感染的情况。结果大肠癌患者中HP感染的阳性率为77.5%,大肠息肉患者中HP感染的阳性率为63.7%,正常组患者HP阳性感染率为32.5%,存在统计学差异;HP感染在腺瘤状息肉中明显高于炎息肉,但无统计学差异。结论HP感染与大肠息肉(腺瘤状息肉)、大肠癌之间存在相关,在腺瘤状息肉患者中要注意HP的筛查。

  • 标签: 幽门螺杆菌 大肠息肉 大肠癌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家族息肉合并十二指肠腺瘤的临床特点、内镜特征、癌变情况、随访及治疗方法。方法收集北京协和医院45例家族性腺瘤息肉病患者的临床资料,回顾分析其中合并十二指肠腺瘤患者的临床特点、内镜特征、病理结果、随访及治疗方法。结果15例(33%)患者合并十二指肠腺瘤,年龄(46.8±12.8)岁,较不合并十二指肠腺瘤者平均年长9岁,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二者在性别构成上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904)。内镜随访时间(35.5±22.1)个月,有3例在内镜随访过程中Spigelman分期升级。有5例腺瘤直径>20 mm,其中有4例累及十二指肠乳头。2例诊断为壶腹癌,1例接受了胰十二指肠切除术,1例接受了保留幽门的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其他需治疗的病例接受了内镜下黏膜切除术。结论十二指肠腺瘤在家族息肉性腺瘤病患者中比较常见,对于确诊为家族息肉性腺瘤的患者,应该常规行严密的上消化道内镜检查。结合Spigelman评分,腺瘤的部位及大小是癌变的高危因素。手术切除和内镜下切除为主要治疗方法。

  • 标签: 腺瘤息肉病,结肠 十二指肠腺瘤 十二指肠腺癌 随访
  • 简介:[摘要]目的: 探讨大肠息肉与甲状腺功能的相关。方法: 选取我院住院并进行结肠镜检查的病人,结肠镜检查诊断大肠息肉的病人为实验组,结肠镜检查正常者为对照组。实验组、对照组均进行甲功五项检测。实验组进行病理活组织检查。结果: 大肠息肉组病人的抗甲状腺球蛋白抗体(TG-Ab)、抗甲状腺过氧化物酶抗体(TPO-Ab)明显高于对照组( P < 0. 01) 。大肠息肉组中,不同性别病人的抗甲状腺球蛋白抗体(TG-Ab)、抗甲状腺过氧化物酶抗体(TPO-Ab)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 > 0. 05) ; 按大肠息肉病理类型进行比较,腺瘤大肠息肉和非腺瘤大肠息肉病人的抗甲状腺球蛋白抗体(TG-Ab)、抗甲状腺过氧化物酶抗体(TPO-Ab)均高于对照组( P < 0. 05) ,但腺瘤与非腺瘤大肠息肉病人的抗甲状腺球蛋白抗体(TG-Ab)、抗甲状腺过氧化物酶抗体(TPO-Ab)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 > 0. 05) 。结论: 大肠息肉与抗甲状腺球蛋白抗体(TG-Ab)、抗甲状腺过氧化物酶抗体(TPO-Ab)可能具有一定相关,但大肠息肉病理类型及病人性别与其无明显相关

  • 标签: []大肠息肉 甲状腺功能 腺瘤性
  • 简介:目的探讨中国人遗传息肉结直肠癌(HNPCC)家族多原发癌的临床特点.方法对登记的32个家系进行随访和回顾分析.结果在32个家系91例患者中,共9个家系10例患者(110%)发生异时多原发癌,无同时多原发癌发生,其中8例(157%)来自典型的HNPCC家系,2例(50%)来自非典型的家系.第1个癌为结直肠癌患者9例,第2个癌为结直肠癌3例,肝癌、卵巢癌、子宫内膜癌各2例,脑胶质瘤1例.有2例患者发生3次癌,其后2次癌发生的间隔时间为60~108个月,中位数68个月.第2个癌除2例肝癌外均行手术治疗,手术切除率为80.0%.结论中国人HNPCC家系中多原发癌的患者明显增加.对HNPCC患者要加强随访,以冀早期发现多原发癌,争取较好的疗效.

  • 标签: 遗传性非息肉病性结直肠肿瘤 多原发肿瘤 HNPCC 分子遗传学 错配修复基因
  • 简介:目的研究家族遗传结直肠息肉(FPC)恶性演变过程。方法采用真彩色医学图象分析系统对29例FPC、60例结直肠癌和56例腺瘤息肉标本的DNA含量和倍体分布进行对比研究。结果恶变FPC组织DNA含量(DI)明显高于DucksA、B期和高、中分化腺癌,差异有显著意义(P<0.05),而与DucksC、D期和低分化腺癌比较则差异无显著意义0.05)。从没有恶变的FPC息肉到恶变的FPC组中未恶变息肉再至恶变的FPC组织,DNA异倍体(≥5倍体)和DI值逐渐增加,各组间比较差异有显著意义;在各息肉组中,恶变的FPC组息肉和重度异型性腺瘤息肉,异倍体和DI值都高于轻中度异型性腺瘤息肉和未恶变的FPC息肉(P<0.01),而且同DucksA期和高分化腺癌异倍体和DNA含量相近0.05)。结论FPC恶变过程是逐渐发生的,一旦恶变,恶性程度较高,易发生转移,预后较差;而另一些未恶变的息肉已属于高危癌前病变,手术中应一并切除。

  • 标签: 家族遗传性结直肠息肉病变 DNA 图像分析 结肠息肉 直肠息肉
  • 简介:摘要家族性腺瘤样肠息肉(familialadenomatouspolyposis,FAP)是一种遗传肿瘤综合征,其发生与APC基因突变密切相关。APC突变基因最初应发生在生殖细胞或受精卵发育的早期阶段,携带者的全身每个细胞,也包括生殖细胞都含有异常的APC基因,构成了疾病向下一代遗传的基础。随着科技的进步,我们对APC基因与FAP的研究日渐深入,这里我们回顾了关于APC基因与FAP相关的研究进展。

  • 标签: APC基因 突变 FAP
  • 简介:摘要目的对家族性腺瘤息肉(FAP)患者预防手术治疗的手术方式进行改良,改善患者术后生活质量。方法回顾分析江苏省肿瘤医院2019年6月至2020年3月FAP患者的临床资料,均行改良经自然腔道取标本手术(NOSES)。术中游离全结直肠系膜,裸化直肠至肛提肌平面后闭合器离断直肠,置入保护套经直肠断端拉出全大肠;距离回盲部5 cm离断回肠,于回肠末端置入吻合器钉砧;外翻直肠处理远端直肠息肉;随后行端端吻合。收集并分析患者性别、身高、体重及病理结果,术后1个月、3个月及6个月的排便情况。结果4位患者均顺利完成改良NOSES术,行腹腔镜下无辅助切口全结肠加部分直肠切除术,无中转开腹。所有患者顺利康复,术后未发生吻合口漏、大出血等术后重大并发症。无术后腹腔感染。吻合口距离肛门的距离与排便频率尤其是夜间排便频率有负相关趋向。结论本术式符合无菌无瘤原则,无较大手术后并发症,术后排便功能较好。后期仍需进一步大规模研究证实手术效果。

  • 标签: 息肉 排便 经自然腔道取标本手术(NOSES) 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 排便功能
  • 简介:目的探讨遗传息肉大肠癌(HNPCC)的临床病理特点和预后。方法对1990年1月至2007年10月间收治的遗传息肉大肠癌20家系81例患者组成HNPCC组,随机选取同期收治的散发性大肠癌72例组成散发组;回顾分析两组的临床病理和随访资料,比较两组的临床病理特点和预后差异。结果HNPCC组和散发组在性别方面无显著差异,但在发病年龄、肿瘤部位、病理类型、肿瘤分期和预后方面统计学差异显著。HNPCC具有发病年龄早、病理分化差、右半结肠多见、多原发癌多见的特点,但其5年生存率好于散发性大肠癌。结论HNPCC的临床病理特点突出,其生物学行为与散发性大肠癌截然不同。

  • 标签: 遗传性非息肉性结直肠肿瘤 病理学临床 预后
  • 简介:王老师3个月前无意中发现自己大便带血。起初,她以为是痔疮犯了,便去校医务室配了一点痔疮膏用,但总不见好。在医生的建议下,她做了结肠镜检查。结果发现,在距肛门30厘米处有一直径2。5厘米的带蒂息肉,当即行内镜下电灼切除。

  • 标签: 大肠息肉 信号 结肠镜检查 大便带血 带蒂息肉 电灼切除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大肠息肉的分布、大小、形态及其临床病理特点,以降低大肠癌发病率。方法回顾分析内镜下确诊的89例大肠息肉,总结分析病人临床表现、息肉的大小、部位、形态、病理类型与息肉癌变的关系。结果89例大肠息肉中,以左半结肠为多;病理类型以腺瘤息肉最多,其中绒毛息肉恶变率最高,且息肉越大,恶变率也越高,非腺瘤息肉均未见癌变。结论腺瘤型息肉大肠癌高度相关,其中绒毛息肉恶变率最高。一旦发现大肠息肉均应及时切除与活检,可显著降低大肠癌的发病率。

  • 标签: 大肠息肉 内镜 病理类型
  • 简介:

  •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