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分析口外弓推磨牙在治疗Ⅱ-1中的应用效果,进一步提高在不拔牙的治疗中的矫治效果。方法选取了2017年1月—2018年1月收治的68例Ⅱ-1畸形的患者进行矫正治疗。结果在经过此次治疗后显示,实验组口外弓推磨牙的治疗方式明显优于对照组的治疗方式,其实验组患者的满意度为94.11%也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0.59%,其对比结果显著,P<0.05。结论在此次结果中显示,口外弓推磨牙的不拔牙的方式在治疗Ⅱ-1中的效果较好,为临床治疗提供了有力的依据,值得应用。

  • 标签: 口外弓推磨牙 治疗 安氏Ⅱ-1类错牙合 应用
  • 简介:目的探讨1分)正畸治疗前后前牙区槽骨高度改变的特征及相关影响因素.方法选取符合纳入标准的1分)62例,其中拔牙治疗32例(男11例,女21例,年龄12.63±0.94岁),非拔牙治疗30例(男17例,女13例,年龄12.33±1.24岁),收集患者正畸治疗前后拍摄的锥形束CT(Cone-beamComputedTomography,CBCT),分别测量治疗前后上下颌前牙唇舌(腭)侧牙槽嵴顶距釉牙骨质界(CementoenamelJunction,CEJ)距离,计算槽骨高度改变量,利用SPSS20.0软件对测量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1分)拔牙组与非拔牙组正畸治疗后前牙区槽骨高度降低牙面数分别达67.31%与66.94%,平均降低量分别为(1.03±2.47)mm与(0.69±4.02)mm.上颌切牙腭侧及下颌前牙舌侧,拔牙组槽骨高度降低量均显著高于非拔牙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下颌中切牙唇侧,非拔牙组槽骨高度降低量高于拔牙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分)正畸治疗后前牙区槽骨高度普遍降低,降低量与位、牙齿移动方向以及移动幅度等因素密切相关.提示正畸医生应对1分)患者治疗前不同位的槽骨状况有准确的了解,并合理设计移动方式、方向和幅度,避免不利的牙齿移动导致槽骨高度的显著降低从而危害周健康.

  • 标签: 安氏Ⅱ类1分类错(牙合) 正畸治疗 牙槽骨高度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儿童Ⅱ1颌矫治中采用FRⅡ型功能矫治器与肌激动器的效果对比。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15年1月—2017年1月收治的118例Ⅱ1颌畸形儿童的临床资料,根据治疗方法分成A组(FRⅡ型功能矫治器治疗)和B组(肌激动器治疗),对比两组的矫治效果。结果两组矫治前后的SNA角无明显变化,P>0.05;矫治12个月后,两组患儿的SNB角均有明显增加,ANB角、U1-NA距、U1-NA角、U1-SN角、Overjet、Overbite和upperlip-Eplane明显降低,P<0.05;但两组患儿的各指标之间差异不明显,P>0.05。结论FRⅡ型功能矫治器和肌激动器在儿童Ⅱ1颌畸形的矫治中均有显著效果,促进下颌生长,内收上颌切牙,减小前牙覆盖、覆颌,减小上唇部突度,改善患儿的侧貌,临床医师应结合患儿的颌类型、生长型等合理选择矫治器,提高矫治效果。

  • 标签: 肌激动器 FRⅡ型功能矫治器 儿童安氏Ⅱ1类错颌畸形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上颌快速扩弓配合Ⅲ牵引治疗上颌发育不足的骨性Ⅲ)畸形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例上颌发育不足的骨性Ⅲ)畸形患者的相关临床治疗,对治疗前后头颅侧位片进行头影测,分析相关软硬组织的改变情况。结果所有20例患者治疗结束后前牙反()均解除,反()解除平均时间为3.5±0.8个月,覆()覆盖关系达正常。治疗后SNA(°),ANB(°),UL-EPlane显著增大(P<0.05),上颌骨及上唇前移,骨性关系及软组织侧貌改善明显。U1-NPo(mm),显著增大(P<0.05),上前牙出现一定的唇倾,下前牙无明显改变。结论上颌快速扩弓结合Ⅲ牵引,能够改善患者的颌骨发育不调与凹陷型侧貌,可用于上颌发育不足的骨性Ⅲ)的矫治。

  • 标签: 骨性Ⅲ类错(牙合) 快速扩弓 Ⅲ类牵引 上颌发育不足
  • 简介:目的通过对骨性Ⅲ)患者正畸正颌联合治疗前后上下颌前牙牙槽骨厚度变化的分析,探讨)去代偿治疗对于槽骨厚度的影响.方法研究对象为术前正畸中对上下前牙进行去代偿治疗、完成正畸正颌联合治疗的34例成人骨性Ⅲ)患者.治疗前后拍摄头颅侧位片、测量上下颌前牙牙槽骨厚度.利用单样本t检验分析样本患者治疗后牙槽骨厚度与正常(槽骨厚度的差异;配对t检验分析治疗前后前牙区槽骨厚度的变化.结果骨性Ⅲ)患者治疗后牙槽骨厚度与正常()相比,根尖点水平槽骨厚度各项目值均比正常()小,并有统计学意义.治疗完成后,上颌前牙区槽骨总厚度在根尖点水平、根中点水平分别平均减小(0.67±1.57)mm、(1.07±1.09)mm;唇侧槽骨厚度在根尖点水平减小(0.56±1.03)mm、腭侧槽骨厚度在根中点水平减小(1.15±1.29)mm,均有统计学意义.下颌前牙区槽骨总厚度在根尖点水平、根中点水平分别平均减小(0.57±0.92)mm、(0.55±0.72)mm,舌侧槽骨槽骨厚度在根尖点水平、根中点水平分别减小(0.86±0.89)mm、(0.55±0.72)mm,均有统计学意义.结论骨性Ⅲ)患者术前正畸对前牙进行去代偿移动,上下前牙牙槽骨总厚度、上前牙根尖点水平唇侧槽骨厚度、上前牙根中点水平腭侧槽骨厚度、下前牙舌侧槽骨厚度均减小,提示上下前牙去代偿过程中需控制牙齿在一定限度内移动.

  • 标签: 骨性Ⅲ类错(牙合)去代偿治疗 牙槽骨厚度
  • 简介:摘要目的对儿童畸形早期矫治的临床效果进行探讨。方法研究参与对象为50例畸形患儿,均为我院2016年1月份到2017年12月份收治。对50例患儿实施早期矫治,对患儿的矫治情况以及预后效果进行记录、观察和分析。结果50例患儿治疗显示有25例患儿治愈,有21例患儿改善,总有效率为92%。患儿治疗后X线投影测量指标相比治疗前改善显著,其中SNA、SNB、ANB、UI-NA显著下降,LI-NB、NP-FH以及ANS-Me显著上升,差异显示P<0.05,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对错畸形患儿早期实施矫治,可有效提高治疗效果,可预防严重畸形,对患儿健康发育有积极意义。

  • 标签: 儿童 错牙合畸形 早期矫治 临床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无托槽隐形矫治技术联合种植支抗矫治安一分的可行性和疗效。方法通过观察A、B组头影测量指标、治疗时间,从而验证无托槽隐形矫治技术联合种植支抗矫治的疗效。结果A、B组患者均实现了良好效果,矫治后两组X线头影测量指标和治疗时间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无托槽隐形矫治技术联合种植支抗矫治安一分具有与自锁托槽同样的疗效,可以普遍用于临床。

  • 标签: 安氏Ⅱ类一分类 无托槽隐形技术 种植支抗 拔牙病例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列缺损伴)畸形采用正畸联合修复治疗的临床疗效。方法随机选取我院2016年5月-2017年5月收治的80例列缺损伴)畸形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进行修复治疗,观察组进行正畸修复联合治疗,对比分析其疗效。结果两组患者前牙覆()及覆盖良好情况、后牙咬()良好、牙齿整齐良好以及总有效率之间对比存在差异性(P<0.05),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列缺损伴畸形采用正畸联合修复治疗的临床效果显著,建议在临床上推广。

  • 标签: 牙列缺损 错(牙合)畸形 正畸 修复 疗效
  • 简介:目的通过三维测量CT的方法来研究成人骨性Ⅲ偏颌患者髁突的形态及位置特征。方法对60例骨性Ⅲ[]畸形患者的颅面部进行螺旋CT扫描,采集DICOM数据,利用Mimics17.0对骨组织进行三维重建,确定标志点及测量相关参考平面,对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非偏斜组两侧测量值无统计学差异。偏斜组偏斜侧髁突冠状面-CP、髁突水平面-CP、髁突矢状面-FH大于非偏斜侧,髁突水平面-FH、髁突矢状面-MSP、髁突高度、髁突内外径、髁突外斜面长度小于非偏斜侧。结论骨性Ⅲ偏颌患者的髁突形态与位置存在不对称。偏斜侧髁突位置相对关节窝向后、内旋转,偏斜对侧髁突位置相对关节窝向前、外旋转。偏斜侧髁突高度、内外径和外斜面长度小于偏斜对侧。

  • 标签: 骨性Ⅲ类 下颌偏斜 髁突 CT
  • 简介:目的:探讨特发性髁突吸收(idiopathiccondylarresorption,ICR)患者在关节功能[]板治疗结合正颌-正畸联合治疗后下颌骨及髁突位置的改变,为后期研究提供依据。方法:回顾分析2008—2012年收治的13例特发性髁突吸收患者的临床数据,所有患者均在正颌手术前接受关节功能[]板治疗7.5±1.5个月。对患者正颌术前(T0)、正颌术后即刻(T1)、正颌术后至少12个月(T2)的咬合、头颅侧位片、MRI检查结果进行测量,采用SPSS22.0软件包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评价正颌术后髁突和下颌骨的位置变化。结果:正颌手术(T1)纠正了所有患者的骨性Ⅱ[]畸形,建立了正常的咬合关系、前伸运动及侧方斜导运动。正颌手术平均下颌骨前移量(YAxis-B,T1-T0)为(5.05±3.54)mm。与T1相比,T2时颞下颌关节间隙参数无显著改变。下颌骨位置参数中,仅Y轴到B点的距离(Y轴-B)在T2与T1间存在统计学差异,其改变量平均值为(-1.64±2.48)mm,其余参数均无显著差异。13例患者中,11例患者Y轴-B改变值〈2mm(84.6%),仅2例患者出现〉2mm的后退(15.4%)。结论:关节功能[]板治疗可增加ICR患者正颌手术的稳定性,可能是关节功能[]板保守治疗能够稳定ICR患者髁突在关节窝内的位置。

  • 标签: 板治疗 特发性髁突吸收 正颌-正畸联合治疗 正颌手术 复发率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分析在列缺损患者中使用口腔正畸以及修复联合治疗的效果。方法选取在本院接受治疗的列缺损患者,选取时间段为2016年1月至2018年3月,病例数为86例。通过随机数字法分组,平均分成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3例。对照组接受常规修复方式,观察组接受口腔正畸以及修复治疗。对比两组患者疗效以及满意度。结果观察组中患者的总体治疗有效率以及治疗满意度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临床上针对错列缺损患者采取口腔正畸结合修复的治疗模式效果良好,治疗后患者更加满意。

  • 标签: 错牙合 牙列缺损 口腔正畸 修复 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牙周病正畸与普通正畸患者类型的对比。方法本次研究的96例正畸患者均为笔者所在医院在2016月5月-2017年9月收治,其中患有牙周病的患者有48例,其余48例为周健康者,将两正畸患者分为牙周病组和周健康组,比较两组患者类型。结果周健康组患者类型主要为,牙周病组患者类型为,两组患者类型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周健康组患者主要畸形为,牙周病组患者主要畸形为

  • 标签: 牙周病正畸普通正畸错类型安氏分类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口腔正畸结合修复治疗列缺损患者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选择我院收治的70例列缺损患者作为观察对象(2011年10月至2015年10月),采用随机分组法将其分成两组,对照组实施一般修复治疗,实验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实施口腔正畸治疗,观察两组列缺损患者的治疗效果。结果实验组列缺损患者治疗后的成功率、修复满意度及症状改善率均明显优于对照组列缺损患者(P<0.05),统计学有意义。结论针对错列缺损患者患者实施口腔正畸结合修复治疗的效果较为显著,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 标签: 口腔正畸结合修复 错牙合伴牙列缺损 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MRC矫治器治疗替畸形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收集我院替畸形的患者,男13例,女7例,年龄5岁~10岁,平均年龄7.12±2.34岁。对比患者矫治前后头影测量结果。结果患者治疗后SNA、SNB、L1-NB、L1-NB、Y轴数据较治疗前明显提高,ANB、U1-NA数据较治疗前出现下降,提示治疗后疗效显著,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MRC矫治器用于治疗替畸形患儿后,疗效肯定,患儿易于掌握,戴用舒适。

  • 标签: MRC矫治器 替牙期 错合畸形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探讨口腔正畸结合治疗()伴列缺损患者的治疗效果。方法选取2015年2月-2016年8月在我院修复()伴列缺损的患者51例,对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并对其进行随访,随访时间为1年。结果对患进行修复治疗后,51例患者的牙齿相较治疗前排列整齐,咬合度较好;随访1年后,患未出现松动或移位现象。讨论针对患者的具体情况,使用口腔正畸结合修复治疗()伴列缺损效果较好,可在临床上推广使用。

  • 标签: 口腔正畸? 错(牙合)? 伴牙列缺损? 临床观察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儿童畸形早期矫治的方法和治疗效果,并对早期矫治的必要性进行论述。方法以我院2017年4月—2018年4月接受治疗的40例儿童畸形患者展开研究,采用T4K和T4A矫治器对患者进行牙齿矫正治疗,以测量指标和不良反应发生率两个评价指标对研究结果进行评价。结果矫正治疗后患者的SNA、ANB、SNB、U1-SN、前牙覆、前牙覆盖、上牙弓宽度、上牙弓拥挤度、下牙弓宽度、下牙弓拥挤度等测量指标均较治疗前有了显著改善(P<0.05)。患者在治疗过程中均未发生不良反应,不良反应发生率为0。结论4K和T4A矫治器对错畸形患者牙齿矫正具有很好的应用效果,非常值得在本医院和其他医院进行推广。

  • 标签: 错牙合畸形 早期矫治 不良反应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Angle颌畸形采用微螺钉种植体支抗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我院2016年6月-2018年6月诊治的84例Angle颌畸形患者,随机分成研究组(42例)和对照组(42例)。对照组进行常规支抗治疗,研究组予以微螺钉种植体支抗治疗,比较两组治疗疗效。结果研究组治疗后上中切牙倾角变化量(27.87±5.86)°、第一磨牙位移(3.63±0.42)mm、上中切牙凸距变化量(4.32±1.41)mm、治疗时间(19.96±2.53)m,均优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不良反应发生率4.76%,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微螺钉种植体支抗对Angle颌畸形的治疗效果显著,可有效矫正颌畸形,且安全性高。

  • 标签: Angle氏Ⅱ类牙颌畸形 微螺钉种植体 牙颌畸形 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采用改良垫式活动矫治器治疗儿童乳前牙反的临床疗效。方法2015年1月—2017年12月,于我院收治的乳前牙反患儿中选取72例,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患儿采用传统垫舌簧矫治器进行矫治,观察组患儿采用改良垫式活动矫治器进行矫治,对比两组临床疗效。结果观察组治疗后Co-Gn(下颌有效长度)、Co-A(上颌有效长度)、APDI(上下颌骨矢状方向不调指数)、Ptm-A(上颌骨长度)、T4-Po(下颌长度)、NP-PA(颌突角)、ANB(上齿槽座点-鼻根点-下齿槽座点角)等指标水平优于对照组,t=12.6257、9.6257、11.0257、6.3544、15.6253、11.9626、9.5258,P<0.05。结论改良垫式活动矫治器治疗儿童乳前牙反的临床疗效理想,可推广。

  • 标签: 改良牙合垫式 活动矫治器 儿童乳前牙反牙合 传统牙合垫舌簧矫治器 对比分析
  • 简介:目的探讨儿童骨折的临床特点及手术治疗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至2015年6月,我科治疗的11例骨折,其中男9例,女2例;年龄8岁5个月至14岁,平均12岁。左侧8例,右侧3例,均为摔倒引起。根据Letts分型:A型4例,B型3例,C型1例,D型3例。尺骨远端骨骺损伤行克针固定,桡骨骨折行克针固定或接骨板固定。结果切口均Ⅰ期愈合,无切口感染、肌腱损伤、尺神经损伤等早期并发症发生。11例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12~18个月,平均14个月。X线片复查示骨折均愈合,骨折愈合时间2~6个月,平均4个月。末次随访时,采用Mikic标准评价疗效,均为优。无复位丢失、尺桡骨发育畸形、尺侧腕撞击综合征、腕及前臂活动障碍、握力下降等并发症发生。结论儿童骨折多见于大龄儿童,下尺桡关节、三角纤维软骨复合体完整而尺骨干骺端向掌侧或背侧移位,尺骨远端骨骺损伤多为二型骨骺损伤。闭合复位常常失败,需切开复位克针和接骨板固定,短期疗效优良。

  • 标签: 桡骨骨折 骨骺 儿童 骨折切开复位 骨折固定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