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摘要:文明礼仪作为个人道德修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幼儿教育中具有不可忽视的重要地位。3―6岁正是习惯养成的敏感时期,抓住这一关键时期的培养,对幼儿进行文明礼仪教育,使幼儿从小学礼、知礼、懂礼、用礼,将关系到幼儿一生的发展。
简介:朱熹把礼提升到本体地位,重构了一个贯通天人、内容与形式相统一的儒学新系统。儒家《六经》、《四书》等经典密切关联,《四书》中的《中庸》、《大学》又是朱熹自《六经》之《礼记》中摘出。礼在儒学中处于重要地位。儒学礼之内涵演变及朱陆之争,使朱熹认识到,礼是内在德性内核与外在工具形式的统一。由于"人心"包含各种欲望,所以朱熹反对陆九渊的"心即理",提出"性即理"命题。朱熹认为"天理只是仁义礼智之总名,仁义礼智便是天理之件数。"他又提出"性即礼"命题。他认为"礼之出于自然,无一节强人",各种强制人之礼绝不是真正之礼。他使礼在本体意义上获得了提升,让现实日用成了天理之发用,为日用常行找到了形而上学依据,也使得道德主体和道德规范在现实中找到接通之处。由于只有克去私欲才能复礼,朱熹没有阐明合理需求的界限,导致人们在克私欲过程中连正常需要也给克掉了,使礼成为对人的限制和强迫。
简介:摘要:孔子创立的儒家文化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集大成者、主流,是深受两千多年儒家文化影响下的中华民族共同的精神家园,孔子思想博大精深,其中礼学思想是孔子思想的核心,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过程中,它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本文主要阐释了孔子的礼学思想。
简介:后苍是汉代礼学传承中的重要人物,为中国儒学史上的第一位礼经博士,其学术活动历经武、昭、宣三朝。他制定《仪礼》十七篇次第,又校书讲礼,著有《后氏曲台记》。其弟子闻人通汉、戴圣参与石渠阁会议讨论,清代学者辑录的《石渠礼论》有闻人通汉材料七则;弟子戴德遵守其《仪礼》十七篇次第,并致力于丧服研究,著有《丧服变除》,又选辑礼、记等史料编为八十五篇的《大戴礼记》,有弟子徐良,传徐氏学;弟子戴圣重新拟定《仪礼》十七篇次第,并选辑四十九篇《礼记》,有弟子桥仁、杨荣;弟子庆普有弟子夏侯敬及庆成,东汉曹褒传习庆氏礼,并参与朝廷礼制改革。后苍及其弟子的礼学传承,既促进了《仪礼》、《大戴礼记》、《礼记》等典籍的整理、形成和流传,又对西汉后期匡衡、师丹等人的郊庙礼制改革及东汉的朝廷礼制改革提供了理论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