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分析近距离眼动参数与青少年近视进展的关系。方法以116名近视青少年为研究对象,跟踪随访8~19个月,每3个月记录近距水平隐斜、AC/A、调节滞后、调节幅度等近距离眼动参数,检测双眼平均等效球镜值。根据首次与末次双眼平均等效球镜值,计算年近视进展量作为近视加深速度,分析各近距离眼动参数与年近视进展量之间的相关性。结果AC/A、调节滞后及调节幅度与年近视进展量均呈正相关(r=0.416,0.495,0.463,P值均<0.05);将AC/A作为控制因素再行分析,调节滞后与年近视加深量,结果仍有正相关(r=0.383,P<0.05)。结论近距离工作时高调节滞后可能是导致近视进展的原因之一。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调节对近视发展的影响。方法根据年龄、屈光状态,按就珍顺序随机选取2012年3月至2013年3月在周口市郸城县城郊医院眼科验光配镜的在校近视眼学生37例(74只眼),其中女22例,男15例,年龄9~12岁,平均(11.08+1.66)岁。屈光状态球镜(-2.59+1.27)D,柱镜(-0.63+0.91)D。综合验光仪检查正、负相对调节(PRA/NRA)、调节反应(BCC)后予复方托吡卡胺滴眼液快速散瞳验光配镜。一年后由同一验光师再次做以上检查。比较一年后近视的发展与PRA、NRA、BCC的关系。结果一年后近视增长(-0.74+0.47)D,PRA与一年后近视增长呈负相关(r=-0.297,p=0.01);NRA、BCC与一年近视增长无相关,均p>0.05。结论PRA与近视发展呈负相关,即调节力越强近视发展越慢,NRA、BCC与近视发展无关。
简介:摘要近视是眼部最常的一种疾病,中医道能近怯远症。近视主要是视近物正常,视远物模糊为特征,严重地影响了广大人名群众的生活,工作,以及学习。在中国古代医书中关于中药穴位治疗眼疾的记载有很多。本文对于桑叶,夏枯草进行了药物分析及对睛明、四白、风池、光明、太阳、翳明穴位翻阅古籍进行分析。桑叶性味苦、甘、寒。甘寒结合,故下气而益血,明目止咳之功。夏枯草苦泄辛散,性寒,归入肝经,功用清泄肝火,补益肝阴,善明目,亦可散结,为临床治疗近视眼之品。大量夏枯草禀纯阳之气,补肝之血脉。按摩取穴于睛明、四白、风池、光明、太阳、翳明穴位。由于睛明四白太阳穴均位于眼区,通经活络,益气明目都是治疗眼疾的常用穴,风池为足少阴与阳维之交汇穴,内与眼络相连,加强眼区穴位的疏通经络作用,光明为足少阳胆经络穴,与肝相通两者相配可疏调眼络,养肝明目,翳明为经外奇穴,是治疗眼病的经验效穴。以上为中药和按摩对临床治疗近视眼提供了新依据和思路。
简介:摘要本篇论文主要通过对近视儿童的发生原因与现阶段教育方式及电子类产品对儿童眼部健康造成的危害进行剖析,并对近视儿童的预防与解决方案进行简单的阐述。
简介:目的观察豚鼠频闪光诱导性近视和形觉剥夺性近视模型中外侧膝状体多巴胺(DA)含量的变化,并进行对比分析,初步探讨比较不同近视模型的中枢发病机制。方法24只普通级2周龄豚鼠随机分成3组(n=8):频闪光照(FLM)组、形觉剥夺(FDM)组、对照组,各组均饲养8周。在造模前后分别测量各组豚鼠右眼屈光度和眼轴长度,8周实验结束后采用高效液相色谱电化学检测法(HPLC-ECD)对左脑外侧膝状体DA进行定量。结果造模前,各组屈光度和眼轴长度差异无显著性(P〉0.05)。造模第8周,与对照组相比,FLM组和FDM组右眼屈光度变化值(P〈0.001)、眼轴长度变化值(P〈0.05)差异均有显著性,提示近视建模成功。HPLC-ECD结果显示:豚鼠左脑外侧膝状体DA含量FLM组〉对照组〉FDM组;对照组为(37.04±1.18)pg/μL;FDM组为(24.27±3.46)pg/μL,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显著性(P=0.021);FLM组为(45.58±1.98)pg/μL,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显著性(P=0.01)。结论频闪光诱导性近视模型外侧膝状体DA含量增加,而形觉剥夺性近视模型中DA含量减少,说明DA在两种实验性近视外侧膝状体中的表达不一致,两种近视模型的发生机制可能不同。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阿托品类散瞳药物对近视的预防效果。方法随机选择2016年1月—2017年6月在本院体检的青少年88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4例,对照组不予处理,观察组予阿托品类散瞳药托吡卡胺滴眼液治疗,观察两组青少年的近视发生情况及屈光度。结果观察组有2例青少年发生近视,占4.55%,对照组有7例,占15.91%,对照组显著高于观察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的屈光度为(0.91+0.04)D,对照组为(2.64+0.42)D,观察组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使用阿托品类散瞳药预防青少年近视时,可显著的降低近视的发生率,有效的对青少年的视力进行保护,在临床上可广泛使用。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消旋山莨菪碱防治近视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7年1月~2018年7月在本院接受治疗的近视患者84例。依照不同的治疗方法把他们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有42例患者。对照组患者采用复方托吡卡滴眼液进行治疗,观察组使用消旋山莨菪碱滴眼液进行治疗,在治疗后,对比两组的视力、屈光度的变化还有不良反应发生率的变化,结果观察组患者的视力为(0.93±0.11)、屈光度为(-0.63±-0.42)D,对照组的视力为(0.58±0.13)、屈光度为(-1.16±-1.02)D,观察组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2.3%,对照组为19.0%,观察组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消旋山莨菪碱防治近视的临床效果显著,可以改善患者的视力,调整屈光度,促进患者的康复,降低用药不良反应,建议临床上进一步推广、研究。
简介:摘要近视,本病以视近清楚,远视模糊为特征的眼病,故名近视,又称能近怯远症。其中由先天生成近视程度高,古代医籍对本病多有论述,如王海藏谓“不能远视,责其无火,法当补心”《审视瑶函》。除继承前人之说外,关于病因还有,“膀胱不足肾经病,禀受生成,久视伤睛”等记载,病因方面,大多数学者认为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正视眼干预治疗在近视眼早期防治的效果。方法将视力在1.0以上,屈光度在0——+0.75D,年龄在4——7岁儿童200人,分对照组和干预组,每组100人,对照组未给任何处理,干预组给于阿托品眼膏涂眼/周或托吡卡胺眼药水睡前滴眼/天,每年复查视力和屈光度,连续5年。两组之间采用四格表卡方检验。结果视力下降低于1.0的,对照组47人,占47.5%,干预组21人,占21.4%,对照组比干预组比值高(X2=14.78,P=0.000<0.01)。屈光度下降低于-0.25D的,对照组49人,占49.5%,干预组24人,占24.5%,对照组比干预组比值高(X2=13.2,P=0.000<0.01)。结论近视眼的防治在正视眼开始干预有临床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