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摘要目的观察恩替卡韦治疗乙型肝炎失代偿期肝硬化的临床疗效。方法将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34例和对照组30例,治疗组患者使用恩替卡韦治疗和保肝治疗,对照组仅使用保肝治疗。结果治疗组患者经恩替卡韦治疗1-3年后,Child-Pugh分级计分下降,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治疗组乙型肝炎病毒HBV-DNA和乙型肝炎e抗原(HBeAg)的转阴率分别为97.05%和22.22%,对照组为10.00%和6.25%,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治疗组1~3年的病死率为2.9%,而对照组为20.00%,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恩替卡韦通过抑制HBV的复制,具有控制和部分逆转失代偿期肝硬化病情作用。
简介:摘要目的比较恩替卡韦(ETV)与阿德福韦酯(ADV)联合拉米夫定(LAM)治疗乙型肝炎肝硬化失代偿期患者的疗效。方法57例失代偿期乙型肝炎肝硬化被随机分为A、B两组。其中A组29例接受ETV抗病毒治疗,B组28例接受ADV+LAM抗病毒治疗,观察治疗前后患者的临床症状、肝、肾功能、病毒学标志物变化及Child-Paugh评分。结果54例患者按要求完成治疗,其中A组1例,B组2例未完成治疗而列为失败。治疗结束后2组在的肝功能得到明显改善,Child-Paugh评分明显下降,与治疗前相比差异显著(p<0.05),但2组治疗后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治疗结束后A组患者的HBV-DNA阴转率、HBeAg阴转率及HBeAg血清学转换率均高于B组,但2组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ETV与LAM+ADV治疗失代偿期乙型肝炎肝硬化均能明显改善肝功能,不同程度地逆转肝硬化,疗效确切。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恩替卡韦治疗失代偿期乙型肝炎肝硬化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采用随机、对照队列研究方法,将98例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分成三组,恩替卡韦(ETV)组32例,拉米夫定(LAM)组42例,对照组24例,采用常规保肝对症治疗,疗程均为48周。观察治疗不同时间点患者的病毒学、生化学、凝血酶原时间(PT)、肝纤维化指标及Child-Pugh计分等变化情况。结果ETV组患者HBVDNA水平显著下降,HBVDNA转阴率优于LAM组和对照组,12周、24周、48周时依次为(59.4%、31.0%、0.0%;84.4%、66.7%、0.0%;87.5%、69.0%、0.0%),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24和48周ETV组患者血清HBeAg阴转率及HBeAg/抗-HBe血清学转换率(47.6%,23.8%;52.4%,38.1%)与对照组(0.0%、0.0%;0.0%,0.0%)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LT、AST、TBil明显下降,肝纤维化指标改善,Child-Pugh计分下降,在24和48周,ETV组和LAM组较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ETV治疗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能有效、快速抑制病毒复制,改善肝功能、肝纤维化指标及Child-Pugh计分等。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乙型肝炎肝硬化失代偿期并发消化道出血后患者的护理工作及重点防范策略,围绕现实病案资料,得出有效结论。方法采用资料分析法,随机选取某院2012年4月-2015年6月收治的62例乙型肝炎肝硬化失代偿期并发消化道出血患者,结合患者入院资料及治疗情况,总结护理经验及相关注意事项。结果62例患者,经安全、高效、科学的护理服务,均得到了良好的救治,痊愈45例、好转11例、未愈5例、死亡1例,护理有效率为90.32%,总体护理服务效果良好。结论对于乙型肝炎肝硬化失代偿期并发消化道出血这类病情危重的患者,护理工作变的极为重要,甚至可以直接影响最终治疗效果。
简介:目的探讨阿德福韦酯治疗失代偿期乙型肝炎肝硬化的临床效果。方法入选的80例失代偿期乙型病毒性肝炎肝硬化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两组患者均给予常规治疗,观察组患者同时给予阿德福韦酯。连续治疗48周。观察两组患者治疗12周、治疗24周和治疗48周的HBV-DNA转阴情况;记录两组患者治疗1年后的死亡情况。结果观察组治疗12周、治疗24周和治疗48周的HBV-DNA转阴率均高于对照组同期的HBV-DNA转阴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2年后的病死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阿德福韦酯治疗失代偿期乙型肝炎肝硬化疗效显著,有助于HBV-DNA转阴,降低病死率。
简介:目的观察恩替卡韦治疗失代偿期乙型肝炎肝硬化48周的疗效。方法96例失代偿期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被随机分为治疗组48例和对照组48例,其中治疗组给予恩替卡韦治疗48周。观察治疗前、治疗后24周和48周时的病毒学、生化学指标的变化情况。结果患者在接受恩替卡韦治疗后24周和48周时血清HBVDNA水平小于1000copies/ml比率分别为73.9%(34/46)和85.7%(36/42),与对照组比较差别有显著性意义(P值分别等于0.009和0.004);血清丙氨酸氨基转移酶复常率分别为84.8%(39146)和88.0%(37/42),高于对照组的52.5%(21140)和44.1%(15/34),差别有显著性意义(P值均为0.000);Child-Pugh计分分别为8.42±2.78和8.92±2.76,较治疗前明显下降,也比对照组的10.75±3.14和11.41±2.69明显降低(P值分别为0.018和0.044)。结论恩替卡韦治疗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能有效地抑制病毒复制,降低HBVDNA水平,同时可以改善肝功能及Child-Pugh计分等指标。
简介:目的观察阿德福韦酯治疗失代偿期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肝功能、凝血功能、HBVDNA、Child-Pugh评分、并发症发生率和病死率变化,评价其对患者的治疗效果.方法85例失代偿期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被分为阿德福韦酯(ADV)组(53例)和对照组(32例).两组均观察2年.结果在治疗48周时,ADV组AST、ALT(62.6±28.5U/L、56.8±21.2U/L)明显低于对照组(92.6±42.5U/L、87.8±34.2U/L,P〈0.01),ALB、PTA(31.5±5.0g/L、47.4±8.5%)明显高于对照组(28.5±4.2g/L、37.5±6.5%,P〈0.01);ADV组HBVDNA水平、Child-Pugh评分、腹水发生率分别为3.8±1.1lgcopies/ml、7.0±1.8和35.8%,明显低于对照组6.6±1.8lgcopies/ml、10.1±2.3和79.3%(P〈0.01);在治疗96周时,ADV组AST、ALT、TBil、GLO明显低于对照组,ALB、PTA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ADV组HBVDNA水平和Child-Pugh评分均低于对照组(P〈0.01);并发症如消化道出血、腹水、慢性肝衰竭发生率分别为20.0%、12.0%和2.0%,明显低于对照组的75.0%、37.5%和29.2%(P〈0.05或P〈0.01).ADV组病死率(5.7%)明显低于对照组(25.0%,P〈0.05).结论阿德福韦酯明显抑制失代偿期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HBV的复制,改善其肝功能和凝血功能,降低其并发症发生率和病死率.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抗病毒治疗对失代偿期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临床效果及对病程进展的影响。方法77例失代偿期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随机分成治疗组(39例)和对照组(38例),治疗组服用阿德福韦酯10mg/d进行抗病毒治疗,同时给予常规综合护肝对症治疗;对照组仅给予常规综合护肝对症治疗,随访时间为(36士3)个月。结果两组死亡率分别为7.7%和15.7%(P<0.05),肝癌发生率分别为2.6%和2.6%(P>0.05)。治疗后child-Pugh评分下降>2分的患者比率分别为89.2%和62.4%(P<0.05),HBV-DNA转阴率分别为84.6%和13.2%(P<0.01)。结论对失代偿期肝硬化患者进行抗病毒治疗可以抑制乙肝病毒复制,肝功能得到改善,可延缓病情进展,延长患者生命。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核苷(酸)类药物治疗乙型肝炎肝硬化失代偿期患者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3年7月—2014年4月我院收治的乙型肝炎肝硬化失代偿期患者60例为研究对象,采用盲选法将患者分为对照组与研究组,对照组患者行常规治疗,研究组患者应用核苷(酸)类药物治疗,对比两组患者临床治疗效果及并发症发生率。结果研究组与对照组患者1年、2年生存率相比无显著差异(P>0.05);研究组患者3年生存率显著高于对照组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26.67%显著低于对照组60.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核苷(酸)类药物在乙型肝炎肝硬化失代偿期患者治疗中应用的效果较好,可延长患者生存期,具有一定推广应用价值。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研究实施优质心理护理方案对乙型肝炎肝硬化失代偿期患者心理健康的影响。方法:此次研究对象均为2020年5月至2021年5月在我院内科进行康复治疗的乙型肝炎肝硬化失代偿期住院患者,共计80例,采用随机均分的方法进行分组,每组各40例,给予常规基础康复护理的患者为常规组,而在常规基础护理的前提下进行综合心理辅导的患者为观察组, 比较两组患者护理前后的心理健康状况。结果:在经过不同护理方案后,观察组在焦虑自评量表(SAS)、抑郁自评量表(SDS)方面的评分显著优于常规组,统计值p<0.05 ,因此,对乙型肝炎肝硬化失代偿期患者实施优质的心理护理,不但缓解患者的各种负面情绪,也提高了临床治疗效果,对临床护理工作起到了重要作用。结论:通过观察对比发现,优质的心理护理方案对乙型肝炎肝硬化失代偿期患者起到了缓解患者的负面情绪,从而提升治疗依从性,治疗效果显著,值得在临床广泛运用。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对比乙型肝炎肝硬化失代偿期患者应用不同核苷(酸)类似物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80例2014年4月至2016年4月在我院治疗的乙型肝炎肝硬化失代偿期患者,分为两组,对照组应用拉米夫定治疗,研究组应用替比夫定治疗,比较两组应用效果。结果两组HBV-DNA转阴率、HBeAg转阴率、HBeAg血清转换率对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后的AST、ALT与PT等指标比较,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两组TBIL、Child-pugh评分及不良反应比较,差异不明显(P>0.05)。结论临床应用替比夫定与拉米夫定治疗乙型肝炎肝硬化失代偿期患者均具有较强的抗病毒效果,但替比夫定更有助于改善患者肝功能。
简介:目的探讨应用同理式沟通对失代偿期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负性情绪的影响。方法2014年12月~2015年11月我院收治的30例失代偿期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为对照组,采用常规方法护理方,2015年12月~2016年l1月收治的30例失代偿期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为研究组,在对照组护理的基础上应用同理式沟通护理。采用汉密顿抑郁量表(HAMD)和状态一特质焦虑问卷(STAI)分别进行抑郁和焦虑评分。结果在治疗3个月时,研究组死亡2例,对照组死亡4例,治疗6个月时,研究组死亡8例,对照组死亡6例;入院时,研究组患者HAMD评分和STAI评分分别为(21.5±4.7)分和(37.5±8.5)分,与对照组的[(22.2±4.4)分和(36.6±9.0)分]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治疗3个月和6个月时,研究组HAMD评分为(18.8±3.7)分和(13.7±2.4)分,明显低于对照组的[(20.4±4.2)分和(18.5±3.6)分],研究组STAI评分为[(27.7±6.4)分和(21.8±4.3)分],明显低于对照组的[(32.7±7.6)分和(30.4±6.3)分],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O.05);研究组患者满意度为90.9%,显著高于对照组的70.8%(P〈O.05)。结论同理式沟通能让医护人员设身处地地为患者考虑,有助于改善失代偿期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的负性情绪,提高患者满意度。
简介:目的探讨接受核苷(酸)类似物治疗失代偿期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对生存期和死亡原因的影响.方法在60例失代偿期乙型肝炎肝硬化死亡患者中,20例曾接受过抗病毒治疗,40例未曾抗病毒治疗.结果两组在肝性脑病、上消化道出血、肝肾综合征和感染的发生率方面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在性别、年龄、肝炎病程和肝功能分级方面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抗病毒组和未抗病毒组患者肝硬化病程分别为62.5±41.1月和30.5±45.0月(P〈0.05),3年生存率为75.0%和37.5%(P〈0.01),但在5年、7年和9年生存率方面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抗病毒治疗失代偿期乙型肝炎肝硬化能提高3年生存率,但不能避免并发症的发生.
简介:乙型肝炎后肝硬化失代偿行肝移植术患者的肝脏组织病理学特点鲜有报道。目的:评估乙型肝炎后肝硬化失代偿行肝移植术患者的肝脏组织炎症活动度情况,并分析其与血清HBVDNA、临床生化指标的相关性。方法:收集乙型肝炎后肝硬化失代偿行肝移植术的连续病例72例,取肝组织行HE、网状纤维和Masson染色,观察肝脏组织炎症活动度。以Spearman秩相关分析血清HBVDNA和临床生化指标与肝脏组织炎症活动度的相关性。结果:81.9%(59/72)的乙型肝炎后肝硬化失代偿患者肝脏组织有严重的活动性炎症(G3、c4级);43.1%(31/72)患者经抗病毒治疗后血清HBVDNA阴性,其中77.4%(24/31)的患者肝脏组织炎症活动度≥G3级。MELD评分、总胆红素和凝血酶原时间与肝脏组织炎症活动度呈正相关,而ALT、HBeAg和HBVDNA水平不能反映乙型肝炎后肝硬化失代偿患者肝脏组织炎症活动度。结论:持续存在的活动性炎症是乙型肝炎后肝硬化失代偿患者的主要病理学特征以及接受肝移植的主要原因,HBVDNA载量并不能反映患者的肝脏组织炎症活动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