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嘉靖四十四年《宗藩条例》实施后宗禄确实大幅削减,但此后宗禄拖欠问题依然长期严峻。正是万历十一年的周府岁禄拖欠问题,直接触发了宗禄定为永额举措的出台。先由钦差礼科都给事中万象春与各抚按及各该亲郡王条议,数年后又经廷议,万历十八年六月明神宗下令将河南、山西、陕西三布政司宗禄定为永额,并辅以其他重要条款。直到万历末年、天启年间,随着明朝财政危机的加剧和持续,天启五年明熹宗下令也将山东、湖广、江西、广西、四川等地的宗禄定为永额。宗禄定额举措陆续出台后,宗禄的拖欠依然时有发生。因为明朝宗禄的总额实在太过庞大,加以农业灾荒、地方拖欠等原因的制约。但明朝毕竟在明亡前已经根本控制了各地宗禄的继续增长势头,在宗禄时常拖欠的背景下,宗禄定为永额之举,确实也有助于在一定程度上缓解明朝宗藩的生存危机。
简介:明朝末年,在辽东以北地区崛起的后金势力已不满足于偏安一隅,开始频繁发动对明朝的进攻。迫于后金的压力,明朝加大了对自己的老对手——盘踞北方的蒙古左翼进行拉拢利诱的力度,试图通过争取蒙古的支持来对抗后金,以确保社稷安全。特别是到了天启、崇祯两朝,明朝政府在国内财力入不敷出、几近枯竭的情况下,依然使出浑身解数,百般筹措大量的财力、物力来满足蒙古方面提出的种种要求,以期实现一厢情愿的"款虏助兵"。这种脱离实际、违背常规、一味妥协的对蒙策略,使得明朝屡屡受制于蒙古一方,远未达到预期的效果。相反,后金审时度势、恩威并施、联姻盟誓、情感笼络、分化瓦解、各个击破的对蒙策略变得更加实用。后金也因此得以征服蒙古,并在其支持下,借助明末农民大起义的良好契机,剑指内地,挥师南下,入主中原,最终建立起新的王朝。
简介:乾嘉时期是我国著名的朴学考证时期。以语言文字训诂考证进行经史研究,故被五四运动后提倡“以科学方法整理国故”的人视为科学方法及理性精神之先驱。本文则从当时人喜说鬼狐仙怪事迹的现象,做不一样的考察,发现另一副面貌的乾嘉时期。由乾嘉时期士大夫喜说鬼狐仙怪故事,可以发现当时并不具备现代意义的科学理性观。理性与信仰并存,或交互为用,纔是普遍的现象。而且精英士大夫阶层在面对这些鬼狐故事时所显示的伦理观,非特与庶民无异,抑且为世俗命定果报信仰之热心传播者。在宋明理学已渐丧失其伦理规范意义,经史考证又只是知识技艺的时代,信奉此种通俗儒道佛理,并以之教化民众,便成为士大夫自觉可以努力之工作。其宣化之方式,主要是文学作品,例如小说或戏曲、宝卷、歌谣等,为道光、咸丰、同治以后大规模出现的民间“善堂”奠了基。突破了经学视域,转由文学去看,纔能观察到这许多有趣的现象与值得思考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