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摘要随着经济建设的发展,电力建设的步伐日趋加快,为了及时解决供电负荷饱和的危机,对老变电站进行增容或扩建是一种满足供电紧张的有效模式,这种模式既节省土地,又节约投资,更缩短了供电需求的周期。在对老变电站增容扩建过程中,通常需要对配电装置室进行改造,由于老变电站控制室屏位紧缺,只能在底层空余的房间布置开关柜。如何解决新增设备对空间的要求,以及电缆进出线的问题,是改造过程中的重点与难点。本文结合上海地区某变电站增设临时变工程,对改造中涉及的加固方法和加固技术进行详细阐述。
简介:目的探讨单纯支架植入治疗小型椎-基底动脉夹层动脉瘤的可行性及优越性。方法对采取单纯支架植入治疗小型椎-基底动脉夹层动脉的16例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16例患者临床症状均有好转。术后造影:所有支架位置准确,在夹层动脉瘤段释放到位;16例病例均明显造影剂滞留。16例患者术后7d内均出院,并进行随访3—18个月,平均随访时间为13个月。影像学随访:16例患者均治愈,夹层动脉瘤未显影,动脉支架安放段均通畅,未出现血栓或出血以及后循环供血障碍等并发症。结论单纯支架植入的方法治疗椎-基底动脉瘤,从支架植入前后影像对比,以及术后临床症状、造影的随访资料分析,单纯支架植入是治疗椎-基底动脉夹层动脉瘤的安全、有效的方法。
简介:摘要温针灸是一种中医治疗方法,本文对温针灸在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引起的眩晕疗效进行了分析。方法针对某医院临床病例,对温针灸与常规针刺的治疗效果进行了对比。治疗组患者采用温针灸治疗的方法,对照组采用常规针刺的治疗方法,6次为一个疗程,在经过4个疗程的治疗后,对患者的病症体征进行了观察,从而了解到哪种治疗方法效果更强。结果治疗组采用温针灸治疗的效果总有效率为96.7%,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针刺治疗的效果总有效率为80.0%,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温针灸治疗的方式在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眩晕疾病中发挥着良好的效果。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步长脑心通治疗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的临床疗效。方法将50例入选患者随机分为两组,观察组25例给予步长脑心通,对照组25例给予尼莫地平,观察两组患者的综合疗效和治疗前后TCD椎-基底动脉血流速度变化。结果观察组疗效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椎-基底动脉血流速度变化也较对照组有明显改善(P<0.05)。结论步长脑心通是治疗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安全有效的药物,适用于临床。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分析CT灌注成像对椎基底动脉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我院2012年5月至2013年6月收治的33例经临床诊断为TIA的患者(观察组),并选取15例同时期来我院健康体检的患者(对照组),所有患者进行CIP扫描,并记录TIA发作时间,对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进行评分。并对患者感兴趣区的MTT、CBV、CBF值进行测量,将两组患者的各项测量指标进行对比。结果通过检查之后,对照组CT平扫没有异常现象,其MTT、CBV、CBF分别为(5.6±0.5)s、(3.8±0.4)ml/100g、(42.6±9.3)ml/(100g·min)。观察组患者CT平扫也没有异常现象,其中25例患者发现和临床症状相对应的灌注异常区,与对照组相比,MTT延长,CBV和CBF有所降低。差异显著(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CT灌注成像对椎基底动脉TIA的诊断具有非常高的敏感度,在临床诊断椎基底TIA的时候,可以提供有利的影像学资料依据。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基底节区脑出血执行功能损害的特征,为康复策略的制定提供理论基础。方法基底节脑出血患者19例,其中左侧基底节脑出血10例,右侧基底节卒中组9例。同期住院的非脑部疾病的患者或无任何疾病的健康者12例。采用威斯康星卡片分类测试(WCST)、汉诺塔试验(TOH)分别对左右侧基底节区脑出血患者和对照组进行测试。结果基底节区脑出血组在WCST错误率、完成分类数、TOH时间显著差于对照组。左右比较显示左侧基底节脑出血组在WCST保持性反应率和TOH时间显著好于右侧基底节区脑出血组。结论基底节区脑出血患者表现有多项执行功能障碍,且左右基底节出血组有所不同,提示可以根据基底节区损伤的部位选择康复训练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