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6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福建警察学院治安系学生第二党支部积极响应国家粮食安全与乡村振兴战略的号召,自2023年4月起发起“我在乡间有亩田”党员志愿活动,认领并复垦乡村抛荒地。活动以“党建红”为引领,“学警蓝”为动力,“生态绿”为目标,通过深入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乡村振兴与粮食安全的重要论述,推动理论学习成果转化为实际行动。支部成员深入田间地头,体验农耕生活,锤炼意志品质,同时宣传绿色消费理念,探索“红色+绿色”融合发展模式,促进乡村生态旅游和生态农业的发展。活动不仅锻炼了党员的实践能力与服务意识,更为乡村振兴和生态文明建设注入了新活力,展现了新时代公安干警的责任感与使命感。

  • 标签:
  • 简介:清代是河湟地区农业持续发展时期,土地垦殖的速度加快,到乾隆年间位于河川谷地的农田均已开垦出来,但随着人口增加,土地的开垦逐渐伸延及山坡地.坡地、山地的增加,对山体植被破坏较大,水土流失加剧,造成部分农田的荒废及环境面貌的改变.

  • 标签: 清代 河湟地区 土地垦殖 环境变迁
  • 简介:地处西北的陕甘青宁四省区和内蒙古的一小部分是历史上开发较早的地区,也是生态环境脆弱地带。清代不同阶段管理层采取的具有传统延续性的发展农业经济的垦殖政策及其实施,使这一地区的农牧业经济有了较大的发展,但也导致了这里原本脆弱的生态环境失衡。沙漠化加剧,水土流失加重,生产成本提高.投入加大,恶性循环,经济再度陷入贫困。为当时所认识不及的负面效应,今人当引以为教训。

  • 标签: 清代 西北地区 农业经济 生态环境 垦殖政策 生产成本
  • 简介:安汉(1897~1943.10.27),字杰三,男,陕西省南郑县人。民国7年(1918)毕业于省立农业学校,由于他品学兼优,被北洋政府教育部选送法国朗西大学农学系留学,经9年攻读,获硕士学位。民国16年(1927),安汉返国后,曾任西北大学生物学教授、国民革命军第四集团军农务处主任、国民革命军驻陕总司令部参议、省立职业学校校长等职,著有《茵北垦殖论》、

  • 标签: 校长 毕业 职业学校 教育部 硕士学位 留学
  • 简介:历史时期渭河河道移徙是关中区域环境变迁的重要研究内容之一,长安县境渭河的摆动与汉长安城基址、汉唐渭桥遗存关系密切,对沿岸村落、农田、滩地等多有影响。本文基于大量清代题本、奏折档案,结合方志、舆图资料,以清代长安县北乡高庙村、席王村、东席村、西席村、中席村、师家道口村、唐家村等周边马厂地为研究对象,在探讨其招垦缘起与发展、分布与规模、会勘类型与流程、滩地类型与土壤特质等基础上,重点分析了渭河滩地冲淤的时间特征、村落、滩地与河道的空间关系、河道“南迁”与“北徙”的变迁过程,指出渭河主河道迟至乾隆、嘉庆时期,仍然距现今考古工作者发掘的渭桥遗址埋藏区较近;渭河北移是在较长时间内逐渐完成的,并不存在由于某一次或某一年渭河涨溢而引发河道“大规模北移”的现象;长安县境渭河河道总体上呈现出“北趋”的大势,但在这一过程中,“南迁”也是河道移徙的重要特征之一。

  • 标签: 清代 渭河 滩地 垦殖 河道 长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