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摘要目的评价右美托咪定混合地塞米松对足踝手术患者罗哌卡因腘窝坐骨神经阻滞效果的影响。方法拟行足踝手术患者120例,性别不限,年龄30~64岁,BMI 19.6~29.7 kg/m2,ASA分级Ⅰ或Ⅱ级。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4组(n=30):对照组(C组)、右美托咪定组(DD组)、地塞米松组(DM组)和右美托咪定+地塞米松组(DD+DM组)。C组超声联合神经刺激器引导下腘窝坐骨神经周围注射0.5%罗哌卡因30 ml;DD组、DM组和DD+DM组分别于0.5%罗哌卡因中加入右美托咪定1 μg/kg、地塞米松10 mg、右美托咪定1 μg/kg+地塞米松10 mg。记录腘窝坐骨神经阻滞后镇痛时间、舒芬太尼用量及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结果与C组比较,DD组、DM组和DD+DM组镇痛时间延长,舒芬太尼用量减少,恶心呕吐发生率降低(P<0.05);与DD组和DM组比较,DD+DM组镇痛时间延长,舒芬太尼用量减少(P<0.05)。各组均未见瘙痒、嗜睡、低血压、心动过缓和呼吸抑制发生。结论右美托咪定混合地塞米松可有效增强足踝手术患者罗哌卡因腘窝坐骨神经阻滞的效果。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前十字韧带(anterior cruciate ligament,ACL)股骨直接纤维止点重建的有限元特征及近期疗效。方法2016年6月至2017年6月接受ACL股骨直接纤维止点双束重建的患者26例,男15例,女11例;年龄(30.5±4.6)岁(范围18~50岁)。所有患者均由同一医生完成自体腘绳肌腱股骨直接纤维止点双束ACL重建手术。通过术后有限元分析、术中Pivot shift试验及Lachman试验、手术前后国际膝关节文献委员会(International Knee Document Committee,IKDC)评分、Lyshlom评分、KT-2000侧侧差值、术后膝关节CT三维重建、膝关节MRI评估膝关节的稳定性、移植物的状态及临床疗效。结果有限元分析中髌骨应力集中在髌尖区域,健侧最大值为(1.62±0.07)MPa、患侧最大值为(1.64±0.02)MPa,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22,P=1.22);股骨滑车区域应力集中在上极,健侧最大值为(0.73±0.15)MPa、患侧最大值为(0.72±0.14)MPa,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09,P=0.93)。重建后即刻Pivot shift试验均转为阴性,Lachman试验1例Ⅰ度阳性、其余均为阴性。术后CT三维重建示股骨隧道位于ACL股骨止点直接纤维足印区,术后2年MRI矢状面抑脂像示ACL双束呈均匀低信号、连续性及走行良好。Lysholm评分由术前(56.5±3.6)分增加至术后3个月的(61.9±3.2)分、术后2年的(88.5±2.0)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824.72,P<0.001);IKDC评分由术前(48.3±2.8)分增加至术后3个月的(58.0±2.0)分、术后2年的(92.5±2.6)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2 256.66,P<0.001);KT-2000侧侧差值由术前(5.6±0.7)mm降低至术后3个月的(1.6±0.5)mm、术后2年的(1.5±0.6)m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389.14,P<0.001)。结论ACL股骨直接纤维止点双束重建能有效恢复膝关节的稳定性及力学环境,具有较好的近期临床疗效。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新生儿梨状窝瘘(pyriform sinus fistula,PSF)的临床特点。方法回顾性收集2014年1月至2019年7月广州市妇女儿童医疗中心收治的新生儿PSF患儿临床资料,对其临床表现、影像学检查、治疗策略及预后进行总结分析。结果共纳入37例,均以颈部包块为首发症状,伴呼吸困难9例(24.3%),吞咽困难5例(13.5%)。9例(24.3%)囊肿大小与进食有关,23例(62.2%)合并感染,抗感染治疗后8例无好转,2例行颈部脓肿切开排脓术,6例行穿刺抽液术。36例行CT/MRI检查,86.1%(31/36)可见气液平,91.7%(33/36)有气管移位;包块最大径(4.2±1.1)cm(2.5~6.9 cm)。12例行食管造影,仅1例(8.3%)见瘘管。35例(94.6%)初次入院时接受PSF根治手术,手术日龄14(11,25) d;直视手术与内镜辅助手术在手术时间、出血量、术后气管插管时间、并发症发生率和复发率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其余2例分别于2月龄、4月龄时再入院行根治手术。随访的31例(31/35,88.6%)中,术后出现声音嘶哑4例(4/31,12.9%),均于术后3个月内恢复正常。囊肿复发4例。结论新生儿PSF多以颈部肿物为首发症状,肿物大小多与进食有关,常合并感染和呼吸困难。CT/MRI检查可见甲状腺附近的囊性肿物,内可见气液平。PSF需在控制感染后行手术治疗,直视下手术与内镜辅助手术效果相近。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Chiari畸形Ⅰ型(CMI)患者后颅窝MRI的特征性改变及其发病机制。方法选取福建省立医院南院神经外科自2013年1月至2017年12月行后颅窝减压术治疗的110例CMI患者作为CMI组,选取同期门诊30例健康体检者作为对照组,应用图像存储与传输系统(PACS)测量所有受试者MRI T2加权像上后颅窝的骨性、神经结构。根据小脑扁桃体下疝的程度将CMⅠ患者分为Ⅰ度组、Ⅱ度组、Ⅲ度组,比较CMI组和对照组、不同小脑扁桃体下疝分度组患者临床资料和测量数据的差异。采用二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CMI发病的独立影响因素。采用相关性检验分析CMI患者小脑扁桃体下疝程度、是否合并脊髓空洞与其他临床资料和测量数据的相关性。结果(1)与对照组比较,CMI组患者的后颅窝斜坡长度、枕上长度、后颅窝高径长度均降低,斜坡倾斜角减少、颅脊角增大,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二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枕上长度、斜坡倾斜角是CMI发病的独立危险因素(OR=0.057,95%CI:0.005~0.650,P=0.021;OR=0.730,95%CI:0.592~0.902,P=0.004)。(2)与Ⅰ度组比较,Ⅱ度组、Ⅲ度组患者的枕骨大孔前后径长度增加,斜坡倾斜角减小,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CMI患者的小脑扁桃体下疝程度与体质量指数(BMI)、斜坡倾斜角呈负相关关系(r=-0.214,P=0.045;r=-0.271,P=0.006),与枕骨大孔前后径长度、颅脊角呈正相关关系(r=0.336,P=0.001;r=0.282,P=0.004)。CMI患者是否合并脊髓空洞与斜坡长度呈正相关关系(r=0.235,P=0.018)。结论CMI患者后颅窝骨性发育异常导致容积狭小,不能适应正常发育的后脑神经组织,枕上长度的缩短和斜坡倾斜角变小是CMI的先天因素;颅脊角可能是小脑扁桃体下疝的后天因素,寰枕、寰枢关节退行性变可能参与颅脊角的改变。
简介:摘要目的通过总结颞下窝联合进路(combined infratemporal approach,CIFA)切除颅底病变的临床效果,探讨其技术要点和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12月至2018年7月在北京协和医院耳鼻咽喉科因颅底肿物行CIFA切除病变的11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性6例,女性5例;年龄16~71岁,中位年龄53岁。其中5例患者采用CIFA Type B+D切除病变,6例采用CIFA Type A+B切除病变。术后定期复查颞骨增强MRI判断有无肿瘤复发。结果5例采用CIFA Type B+D术式的患者中3例为颞骨巨细胞修复性肉芽肿,2例为颞骨骨巨细胞瘤,肿瘤最大横截面的中位数为42 mm×46 mm(范围37 mm×18 mm~56 mm×53 mm);6例采用CIFA Type A+B术式的患者中4例为头颈部副神经节瘤,1例为颅底神经鞘瘤,1例为岩尖胆脂瘤,肿瘤最大横截面的中位数为43 mm×36 mm(范围24 mm×22 mm~63 mm×35 mm)。11例患者中9例一期手术完整切除肿瘤,2种术式中各有1例分二期切除病变(一期切除颅外部分,二期切除侵入颅内的部分)。CIFA Type B+D组中有1例重建了鼓室和听力,术后1年听力为轻度传导性听力下降。所有患者术后均未发生脑脊液漏。术前面神经功能正常的5例患者,术后面神经功能均在3个月内恢复到House-Brackmann分级(H-B)Ⅰ~Ⅱ级;术前面神经功能为Ⅱ级的4例患者,术后有2例恢复为Ⅰ级,另外2例仍为Ⅱ级;1例术前面神经功能为Ⅲ级的患者由于术中切除面神经术后面神经功能为Ⅵ级,1例术前面神经功能为Ⅴ级的患者,术后恢复为Ⅲ级。2例术前已有耳蜗破坏,术中予以切除,其余9例均保留了耳蜗。术后随访14~58个月,均未见病变复发。结论CIFA技术可以安全、彻底切除广泛侵犯侧颅底的占位病变,术中及术后耳蜗、面神经功能得到较好的保护与恢复。灵活运用CIFA技术,不仅可以实现病变的良好暴露和完整切除,还可为功能重建创造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