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摘要目的探讨D组染色体多态性在年龄、性别上的分布情况及对生长发育、生殖的影响和相应的临床效应。方法采用外周血淋巴细胞培养和G显带技术,对送检郑州金域临床检验中心有限公司的13 500例外周血标本进行培养、染色体制备及分析,从中筛选出90例D组染色体多态性标本进行统计学研究。结果在90例D组多态性标本中,共检出6种核型,其中pstk+49例,占54.44%;ps-14例,占15.56%;ps+13例,占14.44%;cenh+8例,占8.89%;inv4例,占4.44%;pss2例,占2.22%。在D组多态临床效应中不孕不育45例,占50%,其次为发育异常30例,占33.33%。D组多态性的人群分布中女性略高于男性,年龄分布以21~30岁为主,共45例,占比50%,其次为0~10岁,29例,占32.22%。结论在90例D组多态性标本中,共检出6种核型,以pstk+最多见,其次从高到低依次为ps-、ps+、cenh+、inv、pss;其临床表现多样,以不孕不育为主,其次为发育异常;人群分布女性略高于男性,年龄分布以21~30岁为主,其次为0~10岁。
简介:摘要针对当下卫生统计学课程面临的教学瓶颈,对SPOC混合教学的可行性进行剖析。深度分析了传统课堂教学与单纯网络教学的局限性,以及SPOC混合教学的优势。从教学准备、教学开展、教学评价三方面探索了卫生统计学课程SPOC混合教学的构建。根据每名学生不同的学习层次、专业背景与认知风格等进行个性化教学,实现因材施教。
简介:摘要目的了解医学统计学课程的教学内容掌握度和教学需求并提出教改建议,以期促进学生对医学统计学内容的掌握。方法2019年2月,采用自行设计的问卷对潍坊医学院220名学生医学统计学课程内容掌握度和教学需求进行调查。其中,教学内容掌握度由学生以自身对医学统计学内容的掌握水平为标准进行自评,总体掌握度满分100分,各章节掌握度分为不熟练、一般和熟练3个档次。结果学生教学内容掌握度评分低于60分的占比9.1%(20/220),60分~69分占比30.9%(68/220),70分~79分占比36.4%(80/220),而80分~89分占比19.1%(42/220),90分~100分占比4.5%(10/220)。第1章~第4章的统计描述部分掌握熟练者均达到35.0%以上;第5章~第9章的统计推断部分掌握熟练者占比在20.0%左右。77.3%(170/220)的学生希望强化统计学逻辑思维培养,85.5%(188/220)的学生希望加强实践应用。结论学生对医学统计学的总体掌握水平一般;统计描述部分掌握较好,统计推断部分掌握较差。应当根据不同专业背景改进教学方式,提高学习兴趣,强化统计思维培养,提高教学效果。
简介:摘要目的比较三种统计学方法在间接法建立参考区间中的实用价值。方法方法学评价。调取2017年1月至2019年12月在北京大学第一医院门诊进行产前检查的妊娠期妇女凝血指标,共收集32 401例孕妇数据,其中早孕组11 151例,中孕组4 872例,晚孕组16 378例。对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时间(TT)、纤维蛋白原(FIB)、D-二聚体(D-D)和纤维蛋白(原)降解产物(FDP)的检测结果进行分析,判断各孕龄组内是否需要根据年龄进行参考区间分组。PT和APTT在三个孕期均需要根据年龄进行分组,FIB和TT在晚孕期、D-D在早孕期需要根据年龄分组。采用非参数法、Hoffmann法和Q-Q图法计算各指标的参考区间。于2019年10月至2020年1月在北京大学第一医院妇儿门诊招募健康孕妇42例作为参考人群,验证建立的参考区间并比较参考人群检测结果在3种方法计算得出的参考区间外的百分比。结果35岁以下早孕期PT、APTT、FIB、TT的参考范围分别为(10.44~13.11)s、(25.29~35.88)s、(2.61~4.64)g/L和(11.53~15.58)s6项指标水平随孕期进展产生显著差异,PT和APTT在3个孕期内均需要根据年龄进行分组,FIB和TT在晚孕期、D-D在早孕期需要根据年龄分组。数据量较大时,Hoffmann法所建立的参考区间和非参数法较接近,Q-Q图法建立的参考区间略宽于Hoffmann法。数据量较小时,应用Hoffmann法和Q-Q图法计算的参考区间更为可靠。应用Hoffmann法计算的。结论妊娠期凝血功能指标需要根据孕期及年龄分组,基于Hoffmann法的间接法可以作为直接法的替代方法。
简介:摘要目的本研究将混合式教学(B-learning)应用于《医学统计学》课程,对学生学习认知、态度和行为(knowledge,attitude and practice,KAP)进行比较分析。方法本研究以本科生为调查对象,自行设计调查问卷并通过问卷的信度、效度评价,采用SAS 9.3统计学软件分别用卡方检验、秩和检验、t检验和多元回归分析等方法,进行线上学习的评价和影响因素分析。结果学生认知状况中网络视频作用(P=0.012 9)、是否上交作业(P=0.040 7)、是否参与讨论(P=0.009 4)三方面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学习态度方面,B-learning教学过程作用(P=0.027 1)与线上学习的兴趣(P=0.013 7)差异都有统计学意义;学习行为方面主要表现在线上学习时间(P=0.002 4)、每周线上学习次数(P=0.015 4)、解决困难途径(P=0.004 5)三方面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B-learning教学应用于《医学统计学》课程教学,大大提高了学生在KAP方面的能力,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简介:摘要目的探索基于在线课程的"2+1"对分课堂在医学统计学本科教学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将2017年春季学期选修医学统计学的临床医学专业326名本科生随机分为普通班和试验班,普通班140名学生作为对照,采用传统方法授课;试验班186名学生,采用基于在线课程的"2+1"对分课堂教学,将在线自学、课堂授课、课堂讨论等有机结合。比较两个班学生的评价信息以及考试成绩。采用SAS 9.4进行定量资料描述及t检验、轶和检验。结果相较普通班,试验班学生认为基于在线课程的"2+1"对分课堂,更注重学科交叉(P<0.01),对能力培养有帮助(P=0.008),更利于从事科研(P=0.012);试验班学生综合满意度更高(P<0.01)。试验班学生在课终考试中综合案例分析题得分更高(P<0.01)。结论基于在线课程的"2+1"对分课堂教学效果优于传统模式,值得在高校教学中应用和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