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摘要:目的:慢性髓系白血病经酪氨酸激酶抑制剂治疗后疗效较前明显改善,但仍有复发或急变可能,且病情凶险。故判断病情可能预后极其重要。本研究探讨吲哚胺2,3-双加氧酶在慢性髓系白血病各期中的表达及意义。方法:于我院收集病例,分为正常对照组、CML-CP组, CML-BP/AP组。用ELISA方法检测IDO水平。结果:对照组IDO水平显著低于CML-CP组, CML-BP/AP组IDO水平明显高于CML-CP组,且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慢性髓系白血病患者中,IDO水平高表达,表明IDO水平与慢性髓系白血病发生发展密切相关。
简介:为了探讨急性髓细胞白血病细胞的吲哚胺2,3-双加氧酶(IDO)参与肿瘤免疫逃逸的机制,从23例急性髓性白血病患者获取骨髓细胞,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法和RT-PCR法检测白血病细胞IDO的表达;在有或无1-甲基色氨酸(1-MT)存在下,以白血病细胞为刺激细胞,外周T淋巴细胞为反应细胞建立单向混合淋巴细胞反应体系(MLR),利用MTT法检测T淋巴细胞增殖率,并以反相高效液相色谱法检测相应MLR体系上清液中的IDO活性.结果显示,在23例急性髓细胞白血病患者中17例患者的骨髓白血病细胞上有IDO的表达;白血病细胞上的IDO活性抑制MLR体系中T淋巴细胞的增殖.结论:白血病细胞表达的IDO活性能阻抑外周T淋巴细胞的增殖,它可能参与了肿瘤免疫逃逸.
简介:摘要目的探索早期非小细胞肺癌(NSCLC)体部立体定向放射治疗(SBRT)前后血清中吲哚胺2,3-双加氧酶(IDO)活性的变化以及与患者生存的相关性。方法本研究为回顾性研究,通过血清犬尿氨酸(Kyn)及Kyn∶色氨酸(Trp)比值评估早期NSCLC患者SBRT治疗前后IDO的活性。纳入2014年12月至2017年7月间在中国科学院大学附属肿瘤医院接受SBRT治疗的30例早期NSCLC患者,利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其SBRT治疗前后血清Kyn、Trp浓度。根据中位数为截断值,将放疗后与放疗前Kyn浓度比值分为Kyn高水平组和Kyn低水平组。同理,将放疗后Kyn∶Trp比值分为放疗后Kyn∶Trp高水平组和放疗后Kyn∶Trp低水平组。分析患者总生存率(OS)、无进展生存率(PFS)和IDO活性的相关性以及影响患者预后的相关因素。结果放疗后Kyn与放疗前Kyn比值较低组可获得较长的PFS(中位数:未达到vs. 26.8个月,HR=0.31,95%CI=0.11~0.90,P<0.05)。放疗后Kyn∶Trp比值较低组可获得较长的OS(中位数:未达到vs. 36.5个月,HR=0.27,95%CI=0.08~0.95,P<0.05)。多因素分析中,吸烟<30包/年、高生物等效剂量(BED)、放疗后Kyn与放疗前Kyn比值较低与较长的PFS相关。放疗后Kyn∶Trp较低、高BED与较长的OS相关。结论SBRT可以改变IDO介导的抗肿瘤免疫活性。IDO是一种潜在的重要生物标志物,可用于监测早期NSCLC患者SRRT治疗后的免疫状态,对预测患者生存有一定价值。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过敏性哮喘患儿呼出气一氧化氮(FeNO)水平和吲哚胺2,3双加氧酶(IDO)的表达水平及其对过敏性哮喘的诊断价值。方法选取2016年至2019年洛阳市妇幼保健院收治的过敏性哮喘患儿60例为观察组,选取同期于医院体检的健康儿童60例为对照组。观察两组FeNO、IDO、嗜酸性粒细胞水平、肺功能情况。分析FeNO、IDO水平与嗜酸性粒细胞水平、肺功能的相关性,并通过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分析FeNO、IDO水平对过敏性哮喘的诊断价值。结果观察组FeNO水平高于对照组(P<0.05),IDO活性水平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第1秒用力呼气容积(FEV1)/用力肺活量(FVC)水平低于对照组(P<0.05),嗜酸性粒细胞计数高于对照组(P<0.05)。过敏性哮喘患儿FeNO水平与FEV1/ FVC呈负相关(r=-0.667,P<0.05),与嗜酸性粒细胞计数呈正相关(r=0.813,P<0.05);IDO水平与FEV1/ FVC呈正相关(r=0.725,P<0.05),与嗜酸性粒细胞计数呈负相关(r=-0.583,P<0.05)。通过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分析,单独FeNO、单独IDO、FeNO联合IDO对儿童过敏性哮喘均有一定诊断价值,FeNO联合IDO对儿童过敏性哮喘诊断价值最高,AUC为0.937,灵敏度为83.3%,特异度为100.0%。结论过敏性哮喘患儿FeNO水平升高,IDO活性水平降低,FeNO联合IDO检测对儿童过敏性哮喘具有较高的诊断价值。
简介:本文研究了基于2,3-丁二酮双缩氨基硫脲合锌(II)[Zn(II)-BUSE]中性载体的PVC膜电极。该电极对水杨酸根离子(Sal-)具有良好的电位响应特性,且呈现反Hofmeister选择性行为,其选择性序列从大到小为:Sal^-〉SCN^-〉ClO4^-〉I^-〉NO2^-〉NO3^-〉Cl^-〉SO42-〉SO3^2-。在pH=4.0的磷酸盐缓冲体系中该电极具有最佳的电位响应,在0.1-8.0×10^-7mol/L浓度范围内呈近能斯特响应,斜率为-57.6mV/decade(25℃),检测下限为5.0×10^-7mol/L。采用交流阻抗技术研究了电极的响应机理,并将电极用于药品分析,结果比较满意。
简介:利用2,3-二甲基吡嗪与硝酸铜及氯化铜合成了铜配位聚合物[Cu(Mepz)]2n+(Mepz=2,3-二甲基吡嗪),并通过单晶X射线衍射方法进行了表征.该晶体属于正交晶系,空间群为:Cmca,相关晶胞参数为:a=0.68617(11)nm,b=1.3652(2)nm,c=1.9533(3)nm,V=1.8297(5)nm3.该配位聚合物中的Cu原子与2个N原子、2个O原子和2个Cl原子配位,形成了一个稍微畸变的配位八面体,每相邻的2个配体之间通过Cu离子与吡嗪环上的2个N原子配位连接成无限延伸的一维链状结构,并通过分子间的氢键作用进一步将其连接成为二维的超分子网络结构.
简介:选用新颖的有机配体3-噻吩-5-三氟甲基-2,3-二氢-1-H吡唑(L),在水热条件下成功得到2个新的基于Keggin多酸的超分子化合物,{[Ag(L)_2]_3[PMo_(12)O_(40)]}·3H_2O(1)和{[Ag(L)_2]_3[HSiMo_(12)O_(40)]}·3H_2O(2).通过红外光谱、元素分析和单晶X-射线对化合物1和2的结构进行了表征.化合物1和2同构,包含1个孤立的Keggin多阴离子和3个金属-有机亚单元[Ag(L)2]+.其中多酸阴离子和[Ag(L)2]+片段通过氢键作用力交替连接形成1个一维超分子链.相邻一维链进一步通过氢键连接成二维超分子层状结构.光催化和电化学性质表明,化合物1和2具有相同的电化学性能.
简介:研究了磺化2,3-萘酞菁锌(Ⅱ)、钴(Ⅱ)在DMF(N,N-二甲基甲酰胺)、DMSO(二甲基亚砜)、乙醇、水等溶剂中的电子吸收光谱和荧光光谱.萘酞菁配合物的Q带与相应的酞菁配合物Q带相比,电子吸收光谱红移80~90nm,荧光光谱红移约100nm,荧光强度也显著增加.在金属萘酞菁中引入磺酸基,配合物的电子吸收光谱Q带发生红移,但是影响不大.对于相同中心金属的配合物,改变溶剂的种类对配合物的电子吸收光谱的Q带影响较大.在金属萘酞菁环上引入一个磺酸基时,在相同溶剂中与无取代萘酞菁相比发生荧光光谱Q带红移,荧光强度增大.但在萘酞菁环上继续引入磺酸基时,荧光强度反而减少.磺化萘酞菁钴比磺化萘酞菁锌有较大的荧光强度.不同浓度下的电子吸收光谱和荧光光谱说明金属萘酞菁有集聚倾向、能形成基激缔合物.
简介:本研究旨在探讨吲哚胺2,3-二氧化酶(IDO)在白血病细胞中的表达和作用。应用间接免疫荧光染色光法检测人急性单核细胞白血病(M5)和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的细胞内吲哚胺2,3-二氧化酶的表达情况,并以小鼠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细胞系L1210建立白血病小鼠模型以观察吲哚胺2,3-二氧化酶抑制剂1-甲基色氨酸是否具有抑制白血病细胞生长的作用。结果表明:M5和ALL的白血病细胞中吲哚胺2,3-二氧化酶阳性细胞率分别为29.4±11.2%和24.7±7.96%,而对照组的外周血单个核细胞中吲哚胺2,3-二氧化酶阳性细胞率仅为3±1.2%;两个白血病组与正常对照组在吲哚胺2,3-二氧化酶阳性细胞率方面的差异均有显著的统计学意义(P〈0.05),而M5与ALL组之间在吲哚胺2,3-二氧化酶阳性细胞率方面无显著性差异(P〉0.05);1-甲基色氨酸(1-MT)治疗的白血病小鼠与对照组比较,肿瘤消退,生存期延长(P〈0.05),部分治疗小鼠达到无病长期生存(注射肿瘤细胞后生存期超过3个月)。结论:人急性单核细胞白血病(M5)和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的细胞均表达吲哚胺2,3-二氧化酶,1-甲基色氨酸对白血病小鼠有一定的治疗作用。
简介:用作者合成的嘶试剂5-(8-喳啉偶氮)-2,3-二羟基吡啶作显色剂,以分光光度法测定微量钴,在PH9.3的硼砂缓冲溶液中,配合物的最大吸收波长在624nm处,钴量在0~20μg/25ml范围内符合比尔定律,表观摩尔吸光系数为9.0×104L·10mol(-1)·cm(-1)。方法简便、快速,应用于维生素B12和镍盐中钴的测定,获得满意结果。
简介:Wastewaterfromproductionprocessof2,3-acidwastreatedbyadsorptionusingmacroporousresinNDA-708.Afteronlyone-steptreatmentbyresinadsorption,removalefficiencyofthreekindsofnaphthalenechemicalswasabove99%;removaleficiencyofCODcrwasabove96%.Underproperoperatingcondition,desorptionefficiencywasaround100%.Therunningrecordsoftheindustrialfacilityshowedthatthenaphthlenechemicalsindesorptioneffluentcouldbereusedwithoutobviousinfluenceonthequalityoftheproduct.
简介:Studyonoxidizingcelluloseto2,3-dialdehydecellulosebysodiumperiodate(NaIO4)wascarriedout.TheeffectsofreactionconditionssuchaspHofsolution,temperature,oxidantconcentration,oxidationtime,theparticlesizeof2,3-dialdehydecelluloseandalkalitreatmenttemperatureonthedialdehydeconcentrationofcellulosewereinvestigatedindetail.Theresultsshowthatthealdehydegroupcontentwascreatedwhilereactiontemperatureandalkalitreatmenttemperatureincreased.Themostprincipalfactorsaffectingthealdehydegroupcontentof2,3-dialdehydecellulosewerefoundoutandthebestoxidationconditionswereasfollows:thepHwas2,thereactiontemperaturewas45℃,themassratioofcellulosetoNaIO4was1/2,thereactiontimewas4h,thealkalitreatmenttemperaturewas70℃andsmallerparticlesizewas0.80mm.
简介:摘要:N-氯乙基-N-2,3-二氯丙基邻氯苯胺属于染料中间体,具有较为理想的市场发展前景,是现代社会研究重点内容。为保证材料合成质量,获得最为适宜反应条件以及工艺路线,保证材料经济收益,相关领域进一步加大了对该材料合成方式方法的研究力度。文章将通过对合成实验基本情况的分析与介绍,对N-氯乙基-N-2,3-二氯丙基邻氯苯胺合成相关内容展开深度探讨,期望能够为材料合成与应用提供一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