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经口咽入路寰关节松解后路颈内固定术治疗颅颈交界区畸形患者的围手术期护理方法。方法随机选择15例颅颈交界区畸形经口咽入路寰关节松解后路颈内固定取髂骨植骨融合术患者,分别给予心理护理、积极术前准备、行呼吸功能训练、体位训练与床上大小便训练、口腔准备,术后观察密切病情与生命体征、口腔与气管护理、管道护理以及早期功能锻炼指导,术后4~15个月行临床影像学随访。结果通过术前术后精心的围手术期护理,所有患者均顺利渡过围手术期。术后4~15个月临床影像学随访,提示临床症状和体征明显改善,无严重并发症发生。结论颅颈交界区畸形经口咽入路寰关节松解后路颈内固定取髂骨植骨融合术,其围手术期护理重点在于积极完善各项术前准备,术后密切观察病情与生命体征,做好维护颅颈稳定性护理、鼻饲护理、口腔护理以及早期功能锻炼指导、出院指导等。

  • 标签: 经口咽入路 颅颈交界区畸形 后路枕颈内固定 围手术期护理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经寰关节-斜坡螺钉行后路固定的解剖学可行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2月至2019年11月60例来院就诊并行颈区CT检查的成人CT影像资料,排除颈区域感染、损伤、肿瘤和畸形。利用CT扫描的Dicom数据在Mimics软件中进行解剖学参数测量,测量参数包括斜坡前缘、中部的高度和宽度,斜坡前方软组织最薄处厚度,枕骨髁关节面前后径、横径及内倾角,舌下神经管最低点至枕骨髁关节面垂直距离,上关节面前后径和横径,侧块高度,寰椎下关节突高度和宽度;再行三维数字化建模并模拟置入直径为3.5 mm的螺钉,在3-Matic软件中测量置钉参数,包括螺钉内倾角、头倾角及长度。取8具尸体标本,后方暴露颅颈交界区,按上述置钉参数将直径为3.5 mm的钛合金螺钉自寰椎下关节突与后弓移行处置入,经寰关节至斜坡;然后用摆锯沿钉道剖开,观察螺钉的钉道轨迹,验证置钉的安全性和有效性。结果男性斜坡前缘高度和宽度分别为(16.8±2.5) mm和(20.1±3.1) mm;斜坡中部分别为(9.7±2.3)mm和(22.4±3.7)mm。斜坡前方软组织最薄处厚度为(5.8±1.48) mm。枕骨髁前后径为(19.1±1.9) mm,横径(12.6±2.0) mm,内倾角为33.7°±4.5°。舌下神经管最低点至枕骨髁关节面垂直距离为(9.6±1.1) mm。寰椎侧块高度为(12.9±2.4) mm。上关节面前后径为(21.7±1.9)mm,横径为(11.7±1.4) mm。寰椎下关节突宽度为(14.9±1.4)mm,高度为(5.7±0.85)mm。螺钉进钉点至侧块移行中点所在垂线的距离为(2.5±0.6) mm,至中点所在水平线的距离为(2.3±0.7) mm;内倾角为18.4°±1.6°,调整范围为15.0°±2.8°;头倾角为55.6°±3.1°,调整范围为10.4°±2.4°;钉道长度为(53.0±2.8)mm。女性的解剖学参数较男性略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左右侧参数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8具标本的经寰关节-斜坡螺钉均能安全、有效置入。结论经寰关节-斜坡螺钉可在不损伤神经、血管结构的情况下安全置入,可以作为固定方式的一种选择。

  • 标签: 寰枕关节 颅窝,后 螺钉
  • 简介:目的明确后路关节经关节螺钉固定的技术参数;探讨颈部经关节螺钉内固定技术的临床意义.方法30例含完整寰关节干燥骨性标本,直视下行后路关节经关节克氏针植入后行X线摄片,在X线胶片上测量寰关节经关节螺钉固定的钉道角度和钉道长度.结果寰关节经关节螺钉固定的钉道理想角度为:螺钉方向在矢状面的上倾角为53.3°±3.4°,在冠状面的内倾角为20.0°±2.6°.钉道长度为:(29.28±2.46)mm.结论寰关节后路经关节螺钉植入存在一定的方向性和钉道长度问题,结合后路C12经关节螺钉内固定后可视为能满足当前临床需要的一种相对理想的颈融合内固定术式.

  • 标签: 关节 后路 钉道 螺钉固定 螺钉内固定 植入
  • 简介:目的明确后路关节经关节螺钉固定的螺钉、进钉点植入角度、钉角度和螺钉长度.探讨颈部经关节螺钉内固定技术的手术指征效果和并发症.方法在20例含有完整寰关节的干燥骨性标本上,直视下进行后路关节经关节克氏针植入,在头尾侧和侧位X线片上测量理想的钉道角度和钉道长度.30例正常成年人的寰关节进行三维CT重建,同时测量后路寰椎关节经关节螺钉钉道角度的可调范围.12例新鲜颈部标本进行后路颈部关节螺钉内固定,术后行正、侧位X线片和三维CT重建,以验证螺钉位置.结果干燥标本模拟X线片测量,寰关节螺钉的钉道在矢状面上呈上倾,在冠状面上呈内倾,钉道的理想角度为:在矢状面上倾角为53.3°±3.4°,在冠状面内倾角为20.0°±2.6°.螺钉钉道长度为(29.28±2.46)mm.依据三维CT重建后测量,钉道方向与矢状面上倾角存在一个可调范围,一般为49.6°±2.0°,与冠状面的内倾角也存在一个可调范围,一般为40.4°±3.4°.齿突与髁前方最高点间距为9.80~17.7mm,平均(13.43±1.93)mm.寰关节关节螺钉内固定,影像学检查显示,螺钉钉道均经过寰关节,未进入神经管.结论寰关节后路经关节螺钉植入存在一定的方向性,钉道长度和钉道角度允许有一定的可调范围.结合后路C1~2经关节螺钉内固定可视为一种能满足当前临床需要的理想颈融合内固定术式.在具体临床应用时,强调掌握合适的手术适应证,并配以较高的手术技能.

  • 标签: 钉道 关节 后路 螺钉内固定 三维CT重建 矢状面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改良寰减压术联合颈内固定术治疗Chiari畸形Ⅰ型合并脊髓空洞症及寰枢椎脱位的临床疗效。方法四川省德阳市人民医院神经外科自2011年1月至2019年10月采用改良寰减压术联合颈内固定术治疗Chiari Ⅰ畸形合并脊髓空洞症及寰枢椎脱位患者25例,现回顾性分析患者的临床资料,比较患者手术前后脊髓背侧脑脊液流速峰值、电生理监测结果、寰齿间距(ADI)、脊髓空洞直径和芝加哥Chiari畸形预后量表(CCOS)评分的变化。结果患者术后脊髓背侧脑脊液流速峰值[(3.25±0.47) cm/s]高于术前脊髓背侧脑脊液流速峰值[(2.13±0.19) cm/s],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术前比较,术后6个月患者的ADI值降低,脊髓空洞直径降低,CCOS评分增加,电生理监测异常者所占比例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无新发神经功能损害、感染、脑脊液漏、瘫痪、呼吸衰竭及死亡患者。结论应用改良寰减压术联合颈内固定术治疗Chiari畸形Ⅰ型合并脊髓空洞症及寰枢椎脱位,能有效地起到寰区减压及寰枢椎解剖复位的作用,脊髓空洞缓解率高、症状体征改善明显、术后并发症少。

  • 标签: Chiari畸形Ⅰ型 脊髓空洞症 寰枢椎脱位 寰枕减压术 枕颈内固定术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难复性寰枢关节脱位行前路经口松解复位后路固定植骨术疗效。方法对6例难复性寰椎脱位的患者行前路经口松解复位后路固定植骨术,术前神经功能JOA评分7~10分,术前MRI脑干脊髓角平均139.6°,评估手术前后JOA评分、脑干脊髓角。结果术后影像学显示内固定位置良好、寰枢关节脱位复位良好,减压彻底,6例中5例获得解剖复位,1例复位达85%,6例脑干脊髓角术后平均162.5°,术后3~6个月植骨区域获得骨性融合,末次随访时神经功能JOA评分12~16分。结论经口松解复位+后路固定植骨术治疗难复性寰枢椎脱位,可达到良好复位,减压彻底,固定可靠,植骨融合率高,神经功能恢复良好,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

  • 标签: 寰枢关节 脱位 松解术 内固定器
  • 简介:摘要脊柱骨折若是急性暴力所致,多病情严重,可是全身复合伤的一部分,则应积极进行综合治疗,以挽救生命。如果是单纯脊柱骨折,则按骨折的分类和稳定性,选择适当的方法进行治疗。不稳定骨折或伴有神经损伤病人,多主张及时手术治疗,解除椎管内压迫,重建脊柱的稳定性。

  • 标签: 后路手术内固定 治疗 脊柱骨折
  • 简介:目的:利用颈后路固定技术治疗各种原因引起的颈椎疾患。方法:我科3年来行颈后路固定18例,C1-C2不稳3例,各种颈椎损伤5例,其中颈椎管狭窄症8例、多节段颈椎间盘突出2例,分别采用APOFTX椎板钩内固定、寰枢椎椎弓根螺钉、C3-C6侧块螺钉、C7椎弓根螺钉植入,然后连接钛板完成固定。结果:本组18例随访9个月以上。本组病例未发生推动脉、神经根损伤、脊髓损伤或脊髓损伤加重等严重并发症,术后复片,颈椎生理弧度及排列维持良好。无钢板螺钉断裂,1例单枚螺钉松动。18例术后6个月均获得良好骨性融合。神经功能恢复:Frankel评分平均改善1.6级。所有病人在2周带支具起坐或下床活动活动。结论:颈后路固定技术安全可靠、术后即刻获得牢固的内固定,病人可早期活动、为下一步治疗创造有利条件。

  • 标签: 颈后路 内固定 临床应用 颈椎病
  • 简介:目的观察颈融合术中应用综合策略对固定颈角及临床疗效的影响。方法收集2013年5月~2016年3月我科采用综合策略(后颈角和Takami'颈角)完成后路颈融合术的13例患者资料,男3例,女10例;年龄31~60岁(平均42.9岁)。50例年龄20~60岁健康志愿者(男女各半)获得正常人群后颈角和Takami'颈角的数据;术中基于上述数据调整固定角度。记录患者术前和术中颈角度的变化,及手术相关并发症发生情况。术后随访,采用日本矫形外科协会(JapaneseOrthopaedicAssociation,JOA)和VAS评分评估临床疗效;X线平片评价植骨融合情况,及各随访时间点颈角和下颈椎曲度变化情况。结果术前6例患者Takami'颈角为非正常值,其中4例患者后颈角及Takami'颈角均为非正常值。13例患者手术均顺利完成,术后即刻后颈角及Takami'颈角都在正常范围之内,无严重手术相关并发症发生。患者术后随访12~48月(平均27.4±15.1月),术后患者颈部疼痛及神经功能获得显著改善;末次随访,VAS评分由术前6.4±0.8分降至2.9±0.6分;JOA评分由术前12.9±2.3分改善至15.3±0.9分。术后各随访点颈角及下颈椎曲度无显著变化(P〉0.05);至末次随访,13例患者颈部骨性融合,无内固定物松动、断裂。结论颈融合术中应用综合策略有助于选择合理的固定角度并避免颈角度不佳所致各种并发症,从而获得满意的手术疗效。

  • 标签: 枕颈角 策略 后枕颈角 Takami'枕颈角
  • 简介:摘要目的研制一种用于颈不稳行前路固定的斜坡固定钢板,并与后路固定方法进行生物力学稳定性对比分析。方法对40具成人颅颈段干骨和30例健康志愿者颅颈段CT扫描图像进行相关参数测量,以此为基础研制斜坡固定钢板。采用8具新鲜成人颈椎(C0~C3节段)模拟以下状态后进行生物力学测试:①完整状态;②完整状态+斜坡固定钢板固定(前路行斜坡至C2固定);③损伤状态;④损伤+斜坡固定钢板固定;⑤损伤+后路固定后路行枕骨板钉、C1和C2椎弓根螺钉固定)。采用重复测量的实验设计,在完整、损伤和不同固定状态下,通过脊柱试验机对标本分别施加1.5 N·m屈伸、侧弯和轴向旋转的纯力偶矩。在枕骨、C1和C2椎体上连接固定红外线标志点,采用Optotrak三维运动测量系统连续采集标志点运动,分析C0~C2节段间角度运动范围(range of motion,ROM)和中性区(neutral zone,NZ)。比较不同的固定方式对颈区各节段ROM分布的影响。结果损伤+斜坡固定钢板固定后C0~C2节段ROM为前屈1.7°、后伸1.2°、侧弯2.8°、旋转4.3°,较损伤+后路固定状态在前屈(q=4.68,P=0.055)、后伸(q=0.39,P=0.992)以及侧弯(q=1.25,P=0.814)方向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而在旋转方向上活动范围更大(q=5.08,P=0.035)。以上两种固定状态下在屈伸(q=1.94,P=0.554)、侧弯(q=1.79,P=0.611)及旋转(q=2.14,P=0.478)方向NZ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在前屈、后伸、侧弯及旋转方向上,损伤+斜坡固定钢板状态下C1,2节段ROM占总体C0~C2 ROM比例分别为28%、25%、34%和56%,而损伤+后路固定状态下其占比分别为59%、53%、42%和71%。结论斜坡固定钢板固定能提供较好的颈区力学稳定性,可作为颈区不稳的一种可选择内固定方法。

  • 标签: 寰枕关节 颅窝,后 脊柱融合术 生物力学现象
  • 简介:经外周静脉穿刺置入中心静脉导管供给病人每日所需的全部营养素,是完全胃肠外营养(totalparenteralnutrition,TPN)的主要途径.我院普外科自1976年10月开始对围术期或危重病人经颈外静脉切开法(48例次)进行TPN、1984年1月开始使用锁骨下静脉穿刺法(300例次)进行TPN,1986年9月-2010年12月经皮中位颈内静脉穿刺(2800例次)进行TPN.期间克服了颈外静脉切开插管创伤大、操作繁琐、置管成功率低、导管感染率高、浅静脉炎发生率高、导管留置时间短、同一静脉不能重复使用的缺点;同时避免了锁骨下静脉置管易发生气胸造成穿刺操作者严重的畏惧心理,从穿刺配合到后期日常护理,我们积累了大量的经验.现将其总结对比如下.

  • 标签: 颈内静脉穿刺 固定方法 中位 锁骨下静脉置管 PARENTERAL 中心静脉导管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在脊柱骨折患者临床治疗过程中应用后路手术内固定手术的效果及价值。方法将2015年9月至2016年9月期间我院接诊的38例脊柱骨折患者纳入本次研究,所有脊柱骨折患者均接受后路手术内固定手术。结果38例脊柱骨折患者经过手术治疗后视觉模拟疼痛评分(VAS评分)、Cobb‘s角明显低于手术治疗前,而椎体前缘高度和椎体后缘高度显著高于手术前,手术前后对比差异较大,统计学意义显示存在(P<0.05)。结论后路手术内固定手术应用于脊柱骨折患者临床治疗过程中的效果较为显著,可以有效缓解患者患处疼痛感,促进其骨折脊柱得以尽早复位。

  • 标签: 后路手术内固定手术 脊柱骨折 临床研究
  • 简介:[摘要]目的:探析和研究在脊柱骨折患者治疗过程中合理应用后路手术内固定治疗方式的临床效果。方法:随机择取我院骨科收治的60例脊柱骨折患者进行分析对比,时间为2020年3月-2021年

  • 标签:
  • 简介:

  • 标签: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对后路手术内固定应用于脊柱骨折临床治疗中的效果进行分析研究。方法选取于2014年1月~2015年11月期间在我院接受治疗的脊柱骨折患者93例,根据治疗方法不同并随机分为参照组(45例)和治疗组(48例),观察传统开放后路钉棒系统固定手术和微创植入后路钉棒系统手术的治疗效果并比较。结果治疗组患者的手术时间、住院时间均显著短于参照组,术中出血量显著少于参照组;同时治疗组患者的VAS评分显著低于参照组,组间差异经t检验,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后路手术内固定应用于脊柱骨折临床治疗中的效果确切,对患者的创伤较小,术后恢复快,对减轻患者的疼痛以及促进患者术后恢复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和意义,值得大力推广。

  • 标签: 后路手术内固定 脊柱骨折
  • 简介:摘要目的探析后路手术内固定治疗脊柱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研究对象取2013年4月~2014年4月本院脊柱骨折52例,依照治疗方法差异将其分组。对照组给予外侧植骨融合术,共26例;研究组施行后路手术内固定,共26例。观察比较疗效。结果组间比较,研究组Cobb角较小,伤椎前缘及后缘高度增加幅度大,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后路手术内固定治疗脊柱骨折效果佳,值得运用。

  • 标签: 脊柱骨折 后路手术内固定 效果
  • 简介:目的探讨腰椎后路固定术后伤口感染的诊断和治疗措施。方法对16例腰椎后路固定术后伤口感染患者的病因、临床表现、诊断及治疗经过进行分析,其中8例行后路病灶清除、对口置管冲洗,1例行负压封闭引流技术,1例前路病灶清除,5例局部换药处理,1例保守治疗,总结腰椎内固定术后伤口感染的合理治疗措施。结果16例患者治疗后切口均愈合,1例患者伤口感染后双下肢神经症状加重,16例患者均未行内固定取出。16例平均随访4.5年(2~12年),无感染复发者,疗效优良率93.8%。结论脑脊液漏、糖尿病是腰椎内固定术后伤口感染的高发因素。腰椎后路病灶清除、对口置管冲洗是治疗腰椎后路固定术后伤口感染的有效治疗措施,负压封闭引流技术的有效性仍需临床进一步研究。

  • 标签: 感染 腰椎 后路内固定 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