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摘要目的中外近距离治疗机房辐射屏蔽设计考虑因素不尽相同,本研究以常见的高剂量率192Ir源为例,分别应用国内外标准进行后装机房的屏蔽核算,比较计算结果分析差异产生的原因,为修订和完善现行国家标准提供参考。方法对于典型的后装机房进行工作量估算,放射源初始活度10 Ci(1 Ci=3.7×1010 Bq),分别按照英国医学物理与工程研究所IPEM75号报告、美国辐射防护委员会NCRP151报告和GBZ/T 201.3-2014国家标准设计后装机房屏蔽方案,详细比较不同参考标准的屏蔽限值、居留因子及其他因子的差异。结果典型后装机房的年照射时长约为330 h,按照NCRP151报告、IPEM法规和GBZ/T 201.3-2014国家标准计算得到的控制室、屏蔽墙外、候诊区、相邻控制室和无人居留室顶等关注点位所需的混凝土厚度分别为70、65、61、70、50 cm,41、43、30、40、39 cm和84、79、46、88、39 cm。按照GBZ/T 201.3-2014国家标准计算得到的相应关注点所需的混凝土屏蔽厚度普遍偏厚,与NCRP151报告结果差别较小,IPEM75号报告计算得到的屏蔽厚度最薄;三者计算出的防护门的等效铅屏蔽厚度分别为1.170、0.854和1.040 cm,厚度相近。结论我国现行后装机房屏蔽标准所推荐的计算方法和评价指标计算得到的屏蔽厚度与NCRP151报告的相似但偏保守,特别是现行国家推荐标中要求的瞬时剂量当量率评价指标以及过于保守的居留因子取值会显著增加主屏蔽区所需的屏蔽厚度。
简介:摘要近年来宫颈癌三维近距离治疗(BT)技术在中国得到快速发展。与二维技术相比,宫颈癌图像引导的三维BT技术可以提高局控率、生存率。三维BT要求用体积剂量参数评价治疗靶区及危及器官受量,探索体积剂量参数与局控率、并发症发生率之间关系。BT开始时肿瘤残留体积及形状与局控率有明确相关性,应当结合MRI、超声、妇科检查结果,综合判断残留肿瘤体积。腔内联合组织间插植技术可以改善靶区剂量分布。严格遵守靶区勾画、体积剂量原则以及质控要求。为规范其应用,中华医学会放射治疗学分会近距离治疗学组、中国医师协会放射肿瘤分会妇科肿瘤学组、中国抗癌协会近距离治疗专委会结合中国国情联合制定此专家共识。
简介:摘要宫颈癌是女性常见的恶性肿瘤,其主要的治疗方式是手术和放疗。宫颈癌治疗后复发率高,复发后预后较差。复发宫颈癌可分为盆腔中央型、盆腔外周型和盆腔外复发,其治疗方案取决于患者初始治疗方式和复发位置。无放疗史的患者如有手术指征,可首选手术,也可联合放化疗±近距离治疗。放疗后盆腔中央复发的患者可选择盆腔廓清术±术中放疗,但其适应证具有高选择性,术后并发症发生率高,患者生存质量低。放疗后盆腔外周复发的患者可行再程外放疗和/或化疗。然而再程放疗的严重不良反应发生率高于初次放疗,立体定向体部放疗适应证较严格,对治疗者技术水平的要求也较高。近年来放疗技术更加精准,影像引导的近距离治疗如高剂量率组织间近距离治疗和放射性粒子植入获得了较好的疗效和安全性,为复发宫颈癌提供了新的治疗选择。本文就近年近距离治疗复发性宫颈癌的研究进展进行了梳理和总结。
简介:摘要宫颈癌治疗手段主要是手术和/或放疗联合化疗,放疗包括外照射和近距离治疗(BT),而BT又包括高剂量率BT (HDR-BT)和低剂量率BT (LDR-BT)。宫颈癌预后较好,但疗后仍有部分盆腔内和/或盆腔外复发。复发后宫颈癌治疗目前欠缺高效、微创和低不良反应的治疗手段,预后差。2002年王俊杰教授将CT引导技术引入LDR-BT领域,2015年又将3D打印技术应用到BT领域,实现了LDR-BT术前计划要求,治疗精度、质量和效率大幅度提高。2018年王俊杰教授提出立体定向近距离消融治疗(SABT)概念。历时近20年对复发宫颈癌治疗的不断尝试和探讨,积累了一定经验。本共识主要基于3D打印技术辅助CT引导BT复发宫颈癌建立规范和共识,内容包括适应证选择、剂量学要求、技术流程和辐射防护等。目前3D打印技术引导BT尚缺少循证医学证据,需要多中心前瞻性的随机研究,提高循证医学等级水平。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对宫颈癌术后阴道断端复发患者治疗中使用调强放射联合插植近距离后装的价值。方法:纳入20例宫颈癌术后阴道断端复发患者研究(2018年4月~2020年4月),按双盲法分为对照组(n=10,采用调强放射治疗)、观察组(n=10,采用调强放射+插植近距离后装治疗),统计两组临床疗效、生存周期。结果:(1)临床疗效:观察组(90.00%)高于对照组(40.00%),组间对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