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摘要]目的 对患者应用复方氨基酸注射液之后出现的不良反应情况进行分析,探究其原因,以期望为安全用药提供参考。方法 选择2019年1月~2021年2月到我院治疗的25例使用复方氨基酸注射液后出现不良反应的患者进行实验研究,对比患者的一般资料,对其用药不良反应进行分析总结。结果 不良反应发生率较高的药品种类有3种,分别是18AA-V(28.00%)、18AA-Ⅱ(24.00%)和18AA(16.00%);多数患者在应用复方氨基酸注射液后当天就出现了不良反应,患者人数占比52.00%(13/25);在患者发生不良反应后涉及系统比例最高的是全身性损害,占比40.00%,其次是神经系统损害还有胃肠系统损害,分别占比20.00%、16.00%,占比较低的是心血管系统损害(4.00%)、免疫功能损害(4.00%);25例患者在注射复方氨基酸注射液发生不良反应后,均及时给予停药、对症治疗等措施,最后所有患者不良反应消失,无死亡病例。结论 因复方氨基酸注射液用药不良反应多,可累及数个器官,故应严格按照相关规定将复方氨基酸注射液应用于临床,根据患者实际情况合理用药,减少不良反应发生率。
简介:摘要目的分别测定不同孕周母亲及其所生新生儿的血氨基酸含量,通过代谢组学分析不同孕周母亲及新生儿血氨基酸代谢谱的差异,以期为临床营养支持提供理论依据。方法收集2017年11月至2020年7月佛山市三水区妇幼保健院及中山大学附属第六医院产科、新生儿科不同孕周母亲及其所生新生儿的指尖/足跟末梢血液标本,共143例,母亲体健,无妊娠合并症,胎儿宫内发育良好,根据孕周分为3组:<32周(22例),32~36+6周(59例),≥37周(62例),利用串联质谱技术及定量软件测定血样本中氨基酸代谢产物的含量,同时运用正交偏最小二乘判别分析法对3组血代谢产物进行代谢组学分析并寻找重要的差异物质。结果(1)早产与足月的母亲及新生儿血氨基酸代谢谱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在代谢组模式识别结合变量权重图分析发现,母亲组有6个权重较大的物质,孕<32周:丙氨酸(139.12±20.00)μmol/L、甘氨酸(129.52±35.00)μmol/L、谷氨酸(193.51±25.52)μmol/L、脯氨酸(99.94±18.92)μmol/L、缬氨酸(83.60±12.96)μmol/L、亮氨酸(93.82±20.06)μmol/L;孕32~36+6周:丙氨酸(137.59±27.72)μmol/L、甘氨酸(117.59±24.81)μmol/L、谷氨酸(188.05±40.25)μmol/L、脯氨酸(104.69±20.83)μmol/L、缬氨酸(84.76±13.11)μmol/L、亮氨酸(94.65±18.28)μmol/L;≥37周:丙氨酸(244.67±84.83)μmol/L、甘氨酸(165.76±61.67)μmol/L、谷氨酸(238.40±73.79)μmol/L、脯氨酸(137.41±41.31)μmol/L、缬氨酸(112.17±25.63)μmol/L、亮氨酸(112.62±35.94)μmol/L。与孕周不足月的母亲相比,孕周足月母亲的丙氨酸、甘氨酸、谷氨酸、脯氨酸、缬氨酸、亮氨酸水平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新生儿组有5个权重较大的物质,<32周:脯氨酸(431.63±235.66)μmol/L、谷氨酸(151.40±34.43)μmol/L、甘氨酸(144.84±48.13)μmol/L、丙氨酸(184.11±54.80)μmol/L、组氨酸(150.78±103.77)μmol/L;32~36+6周:脯氨酸(571.62±228.19)μmol/L、谷氨酸(177.98±44.23)μmol/L、甘氨酸(172.51±44.88)μmol/L、丙氨酸(201.22±50.75)μmol/L、组氨酸(143.15±90.69)μmol/L;≥37周:脯氨酸(190.83±117.11)μmol/L、谷氨酸(319.06±104.78)μmol/L、甘氨酸(277.98±129.10)μmol/L、丙氨酸(307.47±127.38)μmol/L、组氨酸(34.00±15.87)μmol/L。与早产新生儿相比,足月新生儿谷氨酸、甘氨酸、丙氨酸水平升高,而脯氨酸、组氨酸水平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3)多数氨基酸在新生儿中的水平高于孕母,而谷氨酸在新生儿中的水平低于孕母。结论早产与足月母亲及新生儿血氨基酸代谢谱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母婴之间多种氨基酸呈现主动转运过程,应用串联质谱技术结合代谢组学分析可作为评估母婴代谢情况的重要方法,对深入了解孕妇在不同阶段代谢特点以及合理补充营养具有重要价值。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肠外营养中氨基酸用量对极/超低出生体重儿(very/extremely low birth weight infant,VLBWI/ELBWI)电解质的影响。方法前瞻性队列研究。选择2016年1~12月北京大学第一医院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生后12 h内入院的VLBWI/ELBWI,参照指南进行早期肠内外营养支持。收集患儿基本情况,记录生后7 d内每日体重、肠内肠外营养、血钾和血钙情况,生后第2、4、7天检测血磷。按生后第1周平均氨基酸用量[g/(kg·d)]将早产儿分为<2.0、2.0~2.49、2.5~2.99 和≥3.0组,分析氨基酸用量与早产儿早期电解质水平的关系。结果共纳入符合标准的早产儿71例,其中男40例,女31例,胎龄(29.5±2.0)周,出生体重(1 194±176)g,小于胎龄儿15例(21.1%)。生后3 d内和7 d内低钾血症发生率分别为54.9%(39/71)和64.8%(46/71);生后7 d内低磷血症、严重低磷血症和高钙血症发生率分别为67.6%(48/71)、26.8%(19/71)和1.4%(1/71)。<2.0、2.0~2.49、2.5~2.99、≥ 3.0组生后第3天血钾分别为(4.4±0.9)、(3.4±0.7)、(3.6±0.8)、(3.5±0.5)mmol/L,<2.0组高于其余3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7 d内低钾血症发生率分别为37.5%、63.6%、70.0%、68.2%,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氨基酸用量越多,生后7 d内低磷血症发生率越高,分别为37.5%、54.5%、66.7%、86.4%(P<0.05);血钙水平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生后第1周钾补充量与氨基酸用量成正相关(r=0.491,P<0.001)。生后3 d内氨基酸用量为生后第3天血钾的影响因素,生后第1周体重增长百分数和氨基酸用量为生后第7天血钾的影响因素。以生后第1周平均氨基酸用量预测7 d内低钾/低磷血症,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下面积为0.689(P=0.040),界值为2.25 g/(kg·d)时灵敏度88.1%,特异度50.0%。结论早期氨基酸用量对VLBWI/ELBWI至关重要,但可能引起电解质紊乱,尤其应关注低钾血症和低磷血症。
简介:摘要目的筛选肠道病毒71型(EV71)中和表位,确定诱导机体免疫应答的特定最短氨基酸基序,为合成肽疫苗研发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利用噬菌体随机十二肽库淘选EV71中和抗体特异性结合克隆并测序,推导出中和表位的关键序列。合成含有关键序列且N端乙酰化(AC)和C端连接血蓝蛋白(KLH)的系列肽段,免疫小鼠后收集血清,经Western blot、ELISA和中和试验验证肽段的免疫原性以及免疫后血清的中和活性。结果经过3轮淘选和克隆测序后,分析确定关键基序为KQEKDL。Western blot结果表明修饰后的含关键基序的系列肽段免疫小鼠获得的血清与EV71和VP1蛋白均有不同程度结合。ELISA结果表明仅含有最短关键基序的合成肽段(AC-KQEKDL-KLH)免疫后血清对其余3条肽段及EV71的反应最强。中和试验结果表明该肽段免疫后血清的中和效价也最高。结论利用噬菌体随机肽库技术成功筛选出EV71中和表位,确定KQEKDL关键基序可能是诱导机体免疫应答的特定最短氨基酸序列,为了解免疫应答机制、免疫原性评价及多肽疫苗的研发提供理论依据。
简介:摘要本研究利用液相色谱-质谱联用的方法对265例结直肠癌患者的外周血中氨基酸的代谢水平进行分析,结果表明结直肠癌患者中有淋巴结转移和无淋巴结转移患者之间18种血清氨基酸的代谢水平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而且利用筛选出的6种血清代谢物构建的诊断模型具有较高的诊断能力。这说明液相色谱-质谱联用的方法在预测结直肠癌的预后、个体化治疗及研究淋巴结转移机制方面具有一定的应用前景。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不同病程老年帕金森病(PD)患者肠道菌群和血清氨基酸水平的变化,为临床诊断、预防和治疗PD提供依据。方法选取2018年1月至2019年8月在我院诊治的老年PD患者140例,根据病程划分为<5年PD组(70例)和≥5年PD组(70例),并选取我院体检非PD老年人(90例)作为对照组。采用16S rDNA基因实时荧光定量PCR法检测三组人群肠道中双歧杆菌、乳酸杆菌、普拉梭菌、肠球菌、肠杆菌、Prevotella copri菌和Akkermansia muciniphila菌水平,应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检测三组人群血清氨基酸。结果与对照组相比,<5年PD组和≥5年PD组患者肠道中双歧杆菌、乳酸杆菌、普拉梭菌和Prevotella copri菌水平降低,肠杆菌水平升高(F值分别为20.863、32.251、23.166、24.683、10.136,均P<0.001)。与对照组相比,<5年PD组和≥5年PD组患者血清甲硫氨酸、色氨酸、赖氨酸、谷氨酸水平降低(F值分别为5.858、5.877、4.183、25.462,均P<0.05)。Spearman相关性分析显示,血清谷氨酸与肠道中普拉梭菌呈正相关(r=0.647,P=0.002),与Prevotella copri菌呈负相关(r=-0.559,P=0.010)。多因素Logistic回归方程分析显示,老年PD患者肠道中的保护因素为双歧杆菌(OR=0.186,95%CI=0.054~0.637,P=0.007)、乳酸杆菌(OR=0.283,95%CI=0.098~0.816,P=0.020)、普拉梭菌(OR=0.232,95%CI=0.063~0.851,P=0.028)、Prevotella copri菌(OR=0.222,95%CI=0.058~0.851,P=0.028),危险因素为肠杆菌(OR=5.119,95%CI=1.406~18.636,P=0.013)。结论老年PD患者肠道中双歧杆菌、乳酸杆菌、普拉梭菌、Prevotella copri菌水平降低和肠杆菌水平升高,以及血清谷氨酸水平的降低,可能与老年PD病程发展有关。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具有高广谱中和活性的HIV-1感染者包膜蛋白(Env)基因的氨基酸及密码子使用特点。方法根据中和宽度是否高于90%将样本分为高广谱中和活性组(hBCN+组)和非高广谱中和活性组(hBCN-组),采用单拷贝基因组扩增法(SGA)分离全长Env基因,通过两组样本Env基因的相对氨基酸使用度(RAAU)的对应性分析(COA),并基于相似性指数D(A,B)计算及与宿主相对密码子使用度(RSCU)的比对探讨两组毒株的氨基酸及密码子使用特点。结果对应性分析结果显示hBCN+组和hBCN-组毒株RAAU数据沿两个主轴分布形成两个相对独立的簇,表明两组毒株Env基因具有相对独特的氨基酸使用模式;相似性指数分析结果显示hBCN+组(0.097)低于hBCN-组(0.102),且两组毒株相比较,hBCN+组Env基因与人具有相似使用模式的密码子少于hBCN-组,提示hBCN+组毒株在感染者体内的适应性较hBCN-组毒株低。结论hBCN+和hBCN-两组毒株的Env基因具有相对独特的氨基酸使用模式,hBCN+组毒株对宿主的适应性较hBCN-组毒株低。
简介:摘要目的探析天麻钩藤饮对早期帕金森病运动症状与血浆氨基酸类神经递质水平的影响。方法选取2018年1月至2020年12月期间本院收治的82例早期帕金森病患者及20例健康体检者,将82例早期帕金森病患者依据治疗方法分为对照组(36例)及观察组(46例),20例健康体检者设为正常组。对照组男19例,女17例,年龄(64.57±2.20)岁;观察组男26例,女20例,年龄(64.38±2.11)岁;正常组男10例,女10例,年龄(64.79±2.05)岁。对照组接受美多芭治疗,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加用天麻钩藤饮治疗。记录正常组与对照组、观察组治疗前氨基酸类神经递质水平,同时观察对照组与观察组临床疗效、治疗前后对照组与观察组氨基酸类神经递质水平,并评估对照组、观察组治疗前后运动症状。结果正常组血浆谷氨酸(Glu)、天冬氨酸(Asp)、γ-氨基丁酸(GABA)水平均高于对照组及观察组,甘氨酸(Gly)水平低于对照组及观察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治疗前,两组早期帕金森病患者Glu、Asp、GABA、Gly水平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治疗后,两组早期帕金森病患者Glu、Asp、GABA水平均高于治疗前,Gly水平低于治疗前,且观察组治疗后Glu、Asp、GABA水平分别为(67.51±3.15)μmol/L、(25.97±1.72)μmol/L、(287.49±5.01)μmol/L,均高于对照组(45.73±5.10)μmol/L、(8.95±1.10)μmol/L、(211.87±5.19)μmol/L,Gly水平为(155.68±10.20)μmol/L,低于对照组(257.65±30.15)μmol/L,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3.48%(43/46),高于对照组69.44%(25/3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两组早期帕金森病患者帕金森病统一评分量表(UPDRS Ⅲ)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早期帕金森病患者UPDRS Ⅲ评分均低于治疗前,且观察组UPDRS Ⅲ评分为(15.09±1.14)分,低于对照组(20.62±1.16)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早期帕金森病患者应用天麻钩藤饮治疗,可取得理想疗效,并促进运动症状及血浆氨基酸类神经递质水平的显著改善。
简介:摘要:饮料行业在生产过程中须严格控制微生物指标。生产线设备经过一段时间的运行,设备及管道内壁附着的饮料残渣为微生物繁殖提供有利的环境条件。故为彻底控制微生物菌落总数指标,则须对设备及管道定期做CIP清洗(cleaning in place)。研究饮料行业CIP清洗过程中产生的柠檬酸废液,通过膜法浓缩和蒸发结晶技术形成柠檬酸固体回收再利用,避免柠檬酸废液进入污水处理站生化系统产生的冲击、有机污染物泥量的增多以及酸碱中和增加的药剂成本。通过实验结果表明,膜法浓缩和蒸发结晶工艺是可行的。实验结果为工业化项目设计提供了宝贵的参考依据。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参麦注射液联合重组人脑利钠肽治疗急性左心衰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20年9月~2021年8月我院收治的70例急性左心衰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试验组(n=35)与对照组(n=35)。对照组患者予以重组人脑利钠肽治疗,试验组患者在此基础上联合参麦注射液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心功能指标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治疗后两组患者的每搏输出量(SV)、心脏指数(CI)、左室射血分数(LVEF)显著高于治疗前,左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显著小于治疗前,且试验组患者的升高或缩小幅度显著大于对照组(P
简介:目的 探讨虫草芪参胶囊联合阿魏酸哌嗪片对慢性肾小球肾炎患者的临床治疗作用。方法 将110例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及试验组,两组均给予相同的基础治疗措施。对照组给与口服阿魏酸哌嗪片,试验组加服虫草芪参胶囊,治疗12周后,对比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血肌酐、尿素氮、24小时蛋白尿、尿红细胞变化等情况。结果 试验组患者相比于对照组患者在症状缓解率、显效率、有效率、总有效率等方面均高于对照组且无效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较治疗后较治疗前血肌酐、尿素氮、24小时蛋白尿、尿红细胞等差异均比较明显,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较对照组在血肌酐、尿素氮、24小时蛋白尿、尿红细胞等方面变化均比较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虫草芪参胶囊对慢性肾小球肾炎患者的临床治疗作用效果显著。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氨基末端B型钠尿肽原(NT-proBNP)及心型脂肪酸结合蛋白(H-FABP)水平与心力衰竭患者预后的关系。方法选取2017年12月至2019年6月浙江省立同德医院收治的老年重症心力衰竭患者49例为观察组,选取同期在该院体检的健康者49例为对照组。检测比较观察组不同纽约心脏病协会(NYHA)分级及对照组的NT-proBNP、H-FABP水平,分析两项指标对心力衰竭患者的诊断价值及其与预后的关系。结果观察组的NT-proBNP、H-FABP水平分别为(341.52±12.74)pg/mL、(69.01±11.45)ng/mL,均明显高于对照组的(189.60±12.73)pg/mL、(37.25±11.44)ng/mL,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59.047、13.735,均P<0.001);观察组NYHA Ⅲ级患者的NT-proBNP、H-FABP水平分别为(295.62±42.38)pg/mL、(75.09±19.15)ng/mL,均明显高于NYHA Ⅰ级患者的(120.43±21.69)pg/mL、(21.76±5.22)ng/mL、Ⅱ级患者的(203.51±42.77)pg/mL、(44.92±10.85)ng/mL,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55.100、46.040,均P<0.001);NYHA Ⅰ级患者的NT-proBNP、H-FABP水平均明显低于NYHAⅡ的级患者(t=7.231、8.130,均P<0.001);且NT-proBNP、H-FABP单独检测对心力衰竭诊断的敏感度、准确度分别为76.92%、78.85%、84.69%、86.73%,均明显低于两者联合检测的98.08%、97.96%,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75.760、10.913,均P<0.05);NT-proBNP、H-FABP水平与患者的预后状况呈正相关(r=0.362、0.611,均P<0.05)。结论NT-proBNP、H-FAB水平与老年重症心力衰竭患者的预后呈正相关,其联合检测能提高重症心力衰竭的诊断敏感度和准确度。
简介:摘要目的采用Meta分析探讨含糖饮料及人工甜味剂饮料摄入与人群新发心血管疾病的关联。方法以sugar-sweetened beverages、artificially sweetened beverages、coronary heart disease、stroke、cardiovascular disease、含糖饮料、人工甜味剂饮料、冠心病、卒中、脑卒中、脑出血、心血管疾病为关键词,系统检索PubMed、EMBASE、Web of Science、Cochrane library、ProQuest、中国知网、万方数据服务平台、维普中文科技期刊等数据库截至2020年5月31日发表的饮料摄入与新发心血管疾病关联的相关文献,同时从ClinicalTirals.gov、International Clinical Trials Registry Platform网站补充收集相关文献。采用Stata 13软件分析数据,计算合并的RR(95%CI)值、检验异质性、评估发表偏倚。结果从检索的40 804篇文献中,最终纳入14篇文献,其中12篇来自欧美国家,2篇来自亚洲国家。研究对象的基线平均年龄为52~69岁,平均随访时间为6~26年。Meta分析结果显示,与最低组相比,合并的含糖饮料摄入量最高者冠心病、卒中和心血管事件的发病风险RR(95%CI)值分别为1.11(1.04~1.18)、1.10(1.01~1.19)及1.09(0.96~1.24);合并的人工甜味剂摄入量最高者冠心病、卒中和心血管事件的发病风险RR(95%CI)值分别为1.10(0.98~1.23)、1.19(1.09~1.29)、1.32(1.15~1.52)。对于卒中亚型进一步分析发现,与最低组相比,合并的含糖饮料摄入量最高者缺血性脑卒中、出血性脑卒中的发病RR(95%CI)值分别为1.10(0.99~1.22)、0.86(0.71~1.04);合并的人工甜味剂摄入量最高者缺血性脑卒中、出血性脑卒中的发病RR(95%CI)值分别为1.23(1.04~1.46)、1.33(1.03~1.72)。结论摄入过多含糖饮料或人工甜味剂饮料可能增加人群冠心病及卒中,尤其是缺血性脑卒中的发病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