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摘要纤维蛋白溶解系统是止血系统不可或缺的组成成分,对维持人体生理内环境稳态具有重要作用,其亦参与某些疾病的发生和发展。正常生理状态下,纤溶激活与纤溶抑制保持平衡状态,系统内任一成分发生改变,均可打破平衡,造成出血或血栓形成。因此,纤溶系统活性的检测对机体生理和病理状态的判断具有重要意义。目前,多种方法被用于检测纤溶系统的活性,但该系统复杂多样,故尚无标准实验。本文分析了已被应用的纤溶系统检测方法:生物标志物检测,全血综合纤溶实验,血浆综合纤溶实验,血浆优球蛋白实验。各类实验均有优缺点,其中一部分适用于评价纤溶亢进状态,另一部分则适用于评价纤溶减低状态。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胃镜术前使用糜蛋白酶对提高胃镜视野清晰度及早期消化道病变的检出情况。方法选取2018年1月—12月常熟市第一人民医院消化科(苏州大学附属常熟医院)内镜中心收治的1 942例行常规胃镜检查患者,男997例,女945例,年龄(51.3±11.5)岁,年龄范围为26~75岁,按照随机数表法将其随机分为二甲硅油散组(n=637)、二甲硅油散联合糜蛋白酶组(n=656)和二甲硅油散联合链霉蛋白酶组(n=649)。每组患者口服不同剂量的药物,比较三组患者胃镜视野清晰度和早期病变检出情况。结果二甲硅油散联合链霉蛋白酶组的胃镜视野清晰度[88.6%(575/649)]优于二甲硅油散联合糜蛋白酶组[81.9%(537/656)],两组均优于二甲硅油组[58.9%(375/63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单用二甲硅油散组相比,二甲硅油散联合糜蛋白酶组和二甲硅油散联合链霉蛋白酶组在食管异型增生和早期食管癌的检出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二甲硅油散联合链霉蛋白酶组在上皮内瘤变[7.6%(49/649)]和早期胃癌检出率[2.3%(15/649)]方面高于二甲硅油散联合糜蛋白酶组[6.4%(42/656)、1.5%(10/65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余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三组患者均顺利完成胃镜检查,检查过程中无严重不良反应。结论在使用二甲硅油散基础上,胃镜术前口服糜蛋白酶不仅可以提高视野清晰度,还能提高早期胃癌和胃上皮内瘤变的检出率。
简介:摘要:严重急性呼吸系统综合征(SARS)的流行表明,人畜共患病向人类和动物冠状病毒(COV)的传播对公众健康构成严重威胁,因此有必要制定防治对策。由于缺乏对SARS-CoV-2引起的COVID-19的有效治疗,为了开发更有效的抑制剂,我们发现非共价片段X1249的设计提供了进一步的有益信息。
简介:【 摘要 】 目的 :探讨 巴曲酶治疗突发性耳聋患者的疗效及凝血功能与纤维蛋白原的影响。 方法: 将 2019 年 1 月 -2019 年 12 月来我院就诊的 80 名突发性耳聋患者作为实验对象,按照病人的入院顺序,分为单双号,单号为对照组,双号为实验组,两组病人均以扩血管剂作为基础用药,对照组使用维生素进行治疗,实验组采用巴曲酶进行治疗,治疗周期均为 7 天。对比观察治疗后两组患者凝血功能的变化以及纤维蛋白原的改变状况。 结果: 两组患者的耳聋情况均得到缓解,其中实验组的有效率要高于对照组,实验组的凝血功能有显著变化,对照组的凝血功能无太大变化。对于纤维蛋白原的改变,实验组的改善结果也要明显优于对照组。 结论: 使用巴曲酶对突发性耳聋患者进行治疗可以提高疗效,并且有效的改善患者凝血功能和纤维蛋白原,在临床的治疗中值得广泛推广。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基质金属蛋白酶2(MMP-2)、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表达与肝癌患者临床病理特征及预后的关系,为肝癌发生发展机制提供依据。方法选择2015年4月至2016年3月在义乌市中心医院手术切除的肝癌组织95例,选择因肝外伤切除的正常肝组织标本45例作为对照。采用免疫组化染色法检测肝癌组织及正常肝组织VEGF、MMP-2、MMP-9表达情况,并分析VEGF、MMP-2、MMP-9表达与患者临床病理及预后的相关性。结果肝癌组织中VEGF、MMP-2以及MMP-9阳性表达率均明显高于正常肝组织(81.05%、75.79%、84.21%比42.22%、33.33%、48.89%)(χ2=21.364、23.397、19.265,均P<0.05)。肝癌组织低分化、TNM分期Ⅲ~Ⅳ期以及有血管侵袭患者肝癌组织VEGF、MMP-2、MMP-9表达阳性率均明显升高(均P<0.05)。肝癌组织VEGF、MMP-2以及MMP-9阴性表达患者生存情况均显著优于阳性表达患者(log χ2=3.271、2.975、3.065,均P<0.05)。结论肝癌组织中VEGF、MMP-2以及MMP-9高表达,在肿瘤生长浸润和转移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因此VEGF、MMP-2以及MMP-9可作为肝癌进展的生物学指标。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富血小板纤维蛋白(PRF)治疗大鼠骨外露创面的疗效。方法取10~12周龄,250~300 g的雄性SD大鼠24只,应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3组,每组8只。将所有SD大鼠前头盖骨区域1.5 cm×1.5 cm皮肤全层切除及并去除颅骨表面的骨膜。PRF组创面覆盖PRF;脂肪移植组创面覆盖等量脂肪颗粒;对照组创面覆盖等量生理盐水。分别于第4、7和11天对创面换药。使用Image J软件对骨外露面积进行量化评估。应用HE染色和马松三色染色评估创面新生血管和胶原沉积情况。酶联免疫吸附实验检测创面肉芽组织生长因子水平。组间比较采用随机资料单因素方差分析。结果术后第4天时,PRF组大鼠骨外露比例为57.99%±11.29%;脂肪移植组骨外露比例为45.92%±9.55%;对照组骨外露比例为77.73%±5.57%。第7天时,PRF组大鼠骨外露比例为4.29%±2.28%;脂肪移植组骨外露比例为29.52%±6.33%;对照组骨外露比例为36.90%±8.43%。第11天时,仅PRF组的骨外露创面完全被肉芽组织覆盖,脂肪移植组及对照组均存在不同程度的骨外露,分别为10.15%±1.49%和21.69%±2.40%。PRF组在各时间点创面骨外露面积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在第7天和第11天时,PRF组的骨外露比例显著低于脂肪移植组,但是在第4天时,脂肪移植组的骨外露比例却低于PRF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第11天时,HE染色结果显示PRF组的新生微血管密度为(10.37%±0.49%)显著高于脂肪移植组(4.86%±0.83%)和对照组(2.91%±0.31%)(P<0.05),马松三色染色结果显示PRF组的胶原纤维最丰富。酶联免疫吸附实验结果提示第11天时PRF组的生长因子水平均明显升高,与脂肪移植组和对照组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PRF作为一种取材方便的治疗手段,对修复创面具有良好的疗效,可加快骨外露创面愈合。
简介:摘要遗传性异常纤维蛋白原血症(CD)是纤维蛋白原(Fg)基因缺陷导致Fg分子结构异常与功能缺陷的一种遗传性疾病,绝大多数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CD患者临床表现呈多样性,如无症状、出血、血栓形成或既有出血表现又有血栓形成,因此,CD诊断主要依赖实验室检查。CD具有极大诊断价值的凝血功能检查结果为纤维蛋白原抗原/活性比值(PT演算法结果/Clauss法结果)大于1.43,凝血酶时间(TT)延长,凝血酶原时间(PT)和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通常无异常。根据患者临床表现、凝血功能检查结果,结合家系调查即可明确CD诊断。质谱分析能够快速鉴别CD患者纤维蛋白原缺陷类型,DNA测序能够直接确定其纤维蛋白原缺陷基因位点。
简介:摘要目的对一个遗传性异常纤维蛋白原血症家系进行表型和基因型分析,并探讨其发病的分子机制。方法家系分析。采集先证者家系成员(3代7人)的外周血进行常规出凝血检查,用凝血酶凝固法(Clauss法)和免疫比浊法分别检测纤维蛋白原(Fg)的活性(Fg︰C)和抗原水平(Fg︰Ag),用蛋白免疫印迹法(Western blot)检测血浆Fg三条肽链的相对分子量。对Fg的FGA、FGB和FGG基因的所有外显子及其侧翼序列进行PCR扩增并测序分析。采用纤维蛋白原凝固率测定、纤维蛋白聚集曲线和扫描电镜观察纤维蛋白凝块等方法,研究其致病机制。结果先证者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正常,凝血酶原时间(PT)、凝血酶时间(TT)和爬虫酶时间(RT)延长;Fg︰Ag(1.6 g/L)轻度降低,Fg︰C(0.7 g/L)明显降低。其父亲和祖母APTT和PT正常,TT和RT延长;Fg︰Ag(分别为2.0 g/L和2.2 g/L)正常,Fg︰C(分别为1.0 g/L和1.1 g/L)明显降低。家系其他成员各项凝血指标均正常。先证者FGG基因第6外显子存在A4774G杂合碱基置换,导致Fg γ链Gln195Arg杂合错义突变;其父亲和祖母亦为Gln195Arg杂合子。Western blot检测结果显示,先证者及其父亲、祖母血浆Fg均无异常条带出现。先证者血浆的Fg凝固率为49.3%,健康对照者为98.9%;凝血酶或爬虫酶诱导的聚集曲线严重受损;与健康对照者相比,先证者纤维蛋白凝块的纤丝直径增大(P<0.001),纤丝密度减小、排列稀疏。结论Fg γ链Gln195Arg杂合错义突变导致Fg功能受损,是引起该家系遗传性异常纤维蛋白原血症的原因,该突变尚未见报道。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术前纤维蛋白原与白蛋白比值(fibrinogen and albumin ratio,FAR)对胆囊癌患者预后的判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07年2月至2019年2月于北京医院行胆囊癌根治性手术的100例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ROC)曲线以确定FAR的最佳界值,通过Kaplan-Meier法及单因素、多因素分析评价预后的影响因素。结果术前FAR判断术后总生存期的最佳界值为0.08。FAR与术前总胆红素(total bilirubin,TBil)水平、肿瘤分化程度、T分期、TNM分期、切缘状态、术前CA199水平显著相关(P均<0.05) 。多因素分析表明,TNM分期(HR=3.562,95% CI:1.075-11.798,P=0.038)及FAR(HR=2.482,95% CI:1.263-4.875,P=0.008)是胆囊癌根治性手术后患者的独立预后因素。结论术前FAR与胆囊癌患者的预后密切相关,可能有助于评估胆囊癌患者的预后。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纤维蛋白原/白蛋白比值比(FAR)对可手术乳腺癌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依据纳入、排除标准,收集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院2013年1~12月收治的520例Ⅰ~Ⅲ期可手术乳腺癌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研究。在术前检测血浆纤维蛋白原和白蛋白水平。将纤维蛋白原与白蛋白质量浓度比值乘以100定义为FAR。根据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确定FAR最佳临界值,并依据最佳临界值将受试者分为高FAR组(FAR>6.99)147例和低FAR组(FAR≤6.99)343例。采用Kaplan-Meier法和log-rank检验评估2组患者的DFS和OS,用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分析患者DFS和OS的影响因素。结果log-rank检验显示,高FAR组患者的DFS和OS均比低FAR组差(χ2=32.885、16.320,P均<0.001)。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单因素分析和多因素分析均显示:高FAR为患者DFS的独立危险因素(HR=4.092,95%CI:2.425~6.903,P<0.001;HR=4.226,95%CI:2.476~7.212,P<0.001);高FAR为患者OS的独立危险因素(HR=3.907,95%CI:1.913~7.978,P<0.001;HR=4.320,95%CI:2.087~8.942,P<0.001)。结论术前高FAR患者的无疾病进展时间更短,OS率更低。术前FAR水平有望成为预测乳腺癌患者预后的有效指标。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异常纤维蛋白原血症的临床特点,以及诊断与治疗方法。方法选择2018年7月30日自贡市第一人民医院收治的1例异常纤维蛋白原血症患者为研究对象。本例患者为女性,52岁。对患者进行纯音测听检查、凝血功能检查,以及FGA、FGB、FGG基因测序。根据患者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结果对患者进行诊断与治疗。随访截至2019年8月。采用回顾性分析方法,收集本例患者的临床病例资料,并对其临床表现与诊治过程进行分析。此外,检索中国知网数据库、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及PubMed数据库中与本例患者FGA基因突变相同的病例报道。检索时间为数据库建库至2018年12月31日。总结与本例异常纤维蛋白原血症患者相关的基因突变类型、患者的出血及血栓症状等。本研究符合2013年修订的《世界医学协会赫尔辛基宣言》要求。结果①本例患者因"左侧听力下降1+个月"于2018年7月30日就诊于自贡市第一人民医院耳鼻喉外科。患者主诉耳鸣、头昏、腰痛,无口腔、牙龈出血,无皮下淤点、淤斑,无呕血、咯血,无腹痛、腹泻、黑便等。患者既往体健,家系中一、二级亲属均无出血及血栓疾病史。②本例患者入院后,纯音测听检查结果示,左侧耳中-重度感音神经性聋。凝血功能检查结果示,凝血酶原时间(PT)为11.3 s,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为23.4 s,凝血酶时间(TT)为48.4 s,纤维蛋白原值为0.31 g/L。③本例患者纤维蛋白原基因测序结果示,FGA基因2号外显子c.104G>A(p.Arg35His)错义突变,1号外显子c.16A>G(p.Ile6Val)错义突变,并且均为杂合突变。④本例患者诊断为异常纤维蛋白原血症、左侧感音神经性聋;鉴于患者及家族成员无出血及血栓疾病史,患者无口腔、牙龈出血,无皮下淤点、淤斑,无呕血、咯血,无黑便等出血倾向,未予纤维蛋白原输注等特殊治疗,仅进行临床观察。截至随访结束,患者一般情况较好。⑤文献复习结果显示,与本研究患者同为FGA基因2号外显子c.104G>A(p.Arg35His)杂合突变与1号外显子c.16A>G(p.Ile6Val)杂合突变导致的异常纤维蛋白原血症患者分别为23、1例。其中,仅2例伴FGA基因2号外显子c.104G>A(p.Arg35His)杂合突变患者具有出血及血栓症状。结论异常纤维蛋白原血症临床表现多样,可无任何临床症状,也可表现为出血或者血栓形成。该病的诊断主要是依据患者家族史、临床表现、凝血功能检查,以及基因突变检测结果确诊,并坚持个体化原则,对于没有出血及血栓形成疾病史及家族史的无症状异常纤维蛋白原血症患者,无需特殊治疗。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在体外环境下不同浓度的抑肽酶及氨甲环酸对纤维蛋白凝胶溶解速度的影响,以获得稳定性良好的纤维蛋白凝胶,以便更好地应用于临床。方法制作不同特性的纤维蛋白凝胶:抑肽酶浓度按15 000、20 000、25 000 kIU/ml,分为A、B、C组;氨甲环酸浓度按10、30、50 g/L,分为Ⅰ、Ⅱ、Ⅲ组;设立无抑制剂的对照组;以抑肽酶25 000 kIU/ml+氨甲环酸50 g/L制作抗纤溶剂联合的纤维蛋白凝胶,标记为U组。将各组纤维蛋白凝胶置于37 ℃恒温水槽中,每隔24小时测量溶解的体积。结果在同一浓度纤维蛋白原中,抑肽酶、氨甲环酸均可延缓纤维蛋白凝胶的溶解速度(F抑肽酶组=502.379,F氨甲环酸组=632.235,P值均<0.05)。将各组每日剩余体积进行组间多重比较,对照组与A组、B组、C组比较,A组与B组、C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B组与C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对照组与Ⅰ组、Ⅱ组、Ⅲ组比较,Ⅰ组与Ⅱ组、Ⅲ组比较,Ⅱ组与Ⅲ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与单用抑肽酶或氨甲环酸相比,联合抑肽酶+氨甲环酸可明显延缓凝胶溶解速度(F值分别为366.417、262.533,P值均<0.05)。结论高浓度的抑肽酶、氨甲环酸均可增强纤维蛋白凝胶的稳定性。在同一浓度纤维蛋白原中,抑肽酶<20 000 kIU/ml,酶浓度的增加可延缓溶解速度;而抑肽酶>25 000 kIU/ml,凝胶溶解速度无明显变化;氨甲环酸浓度增加可延缓凝胶的溶解速度;联合抑肽酶+氨甲环酸延缓纤维蛋白凝胶溶解的作用优于单用抑肽酶或氨甲环酸。
简介:摘要Ⅰ型血小板结合蛋白基序的去整合素金属蛋白酶(ADAMTS)是一类新型锌离子依赖的金属蛋白酶家族,具有多种生理学功能。ADAMTS-7能抑制软骨细胞分化成熟,降解细胞外基质中的软骨寡聚基质蛋白(COMP),参与OA和RA的软骨损伤。在软骨或滑膜细胞中,ADAMTS-7可受包括TNF-α、IL-1β、IL-17A等在内的多种细胞因子调节,影响ADAMTS-7与软骨寡聚基质蛋白之间的相互作用。本综述的目的是更新ADAMTS-7在骨关节疾病发病机制中的作用。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血浆纤维蛋白原(fibrinogen, FBG)水平与乳腺癌组织p53蛋白表达的关系,及二者与乳腺癌预后的关系。方法纳入2012年1月至2016年10月在海南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接受手术治疗的乳腺癌患者共177例,并收集患者的一般临床病理特征、p53蛋白表达及术前1周内血浆FBG水平等资料。采用χ2检验分析不同的血浆FBG水平与一般临床病理特征及p53蛋白的关系,并采用二分类Logistic回归进行多因素分析。采用Kaplan-Meier生存分析法及COX回归分析法分别进行无浸润疾病生存期(invasive disease-free survival,IDFS)的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结果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年龄>50岁及肿瘤组织p53阳性与血浆FBG>2.75 g/L呈显著正相关(P值分别为<0.001及0.006)。多因素分析结果示,肿瘤组织p53蛋白阳性(OR 2.256,95% CI 1.192~4.271,P<0.001)及年龄>50岁(OR 3.712,95% CI 1.967~7.002,P<0.001)是血浆FBG>2.75 g/L的独立相关因素。Kaplan-Meier生存分析结果显示,年龄>50岁、T>2 cm、淋巴结转移、Ⅲ期、血浆FBG>2.75 g/L、肿瘤组织p53蛋白阳性是IDFS的不良预后因素。COX回归分析结果显示血浆FBG>2.75 g/L(HR 6.226,95% CI 3.863~10.033,P<0.001)、肿瘤组织p53蛋白阳性(HR 1.864,95% CI 1.133~3.066,P=0.014)及Ⅲ期(HR 10.382,95% CI 5.942~18.141,P<0.001)是IDFS的不良预后因素,而辅助内分泌治疗(HR 0.427,95% CI 0.275~0.663,P<0.001)是IDFS的良好预后因素。结论乳腺癌p53的表达与高血浆FBG水平显著相关,且p53表达与高血浆FBG水平均与乳腺癌的不良预后相关。在传统病理预后指标的基础上,检测血浆FBG及肿瘤组织p53蛋白可能有助于增加乳腺癌患者的预后信息。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精浆弹性蛋白酶(PMNE)与精液质量在男性不育中的临床意义。方法选取2017年6月至2018年12月在大连市妇女儿童医疗中心就诊的941例患者精液标本。根据世界卫生组织(WHO)第五版标准:白细胞≥ 1 × 109/L为阳性组,白细胞< 1 × 109/L为阴性组,分析PMNE含量与白细胞的关系;将PMNE含量以600 μg/L为分界点分为炎性反应组及非炎性反应组,分析PMNE含量与精液常规及支原体阳性率的关系;根据WHO标准将标本分为不育组及正常组,分析两组间精液常规参数、PMNE含量及支原体的关系。结果阳性组PMNE显著高于阴性组[(1 823.29 ± 557.64) × 109/L比(480.60 ± 195.36) × 109/L],PMNE与白细胞呈正相关(P < 0.05),炎性反应组的精液质量降低,支原体阳性率比非炎性反应组高[(23.7%(71/299)比11.5%(74/642)](P < 0.05),不育组的精液质量降低,PMNE和支原体阳性率均比正常组高[(1 230.89 ± 489.09) × 109/L比(596.78 ± 159.25) × 109/L、34.7%(90/259)比8.1%(55/682)](P < 0.05)。结论精浆PMNE含量与白细胞有很好的相关性,可作为评价男性生殖系统感染的指标;精浆PMNE含量与精液质量关系密切,在诊断男性不育中有临床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