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摘要目的比较在H.pylori根除治疗同时或之后添加嗜酸乳杆菌对肠道菌群的影响,从肠道菌群角度为探索合适的益生菌使用时机提供依据。方法纳入2018年8月至2019年8月在南京市第一医院消化内科门诊进行H.pylori根除治疗的患者30例,分成单用四联组、四联同时用嗜酸乳杆菌组、四联后用嗜酸乳杆菌组,每组10例。主要通过16S rRNA高通量测序技术,在第8周末治疗结束时,检测3组患者肠道菌群的α多样性指数PD_whole_tree和Shannon,主要分析相对丰度>1%的优势菌门、优势菌属的相对丰度和增长或减少的趋势。采用Kruskal-Wallis秩和检验、平均秩多重比较和Bonferonni校正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在第8周末治疗结束时,单用四联组和四联同时用嗜酸乳杆菌组的PD_whole_tree指数均低于四联后用嗜酸乳杆菌组[22.43(21.39,23.45)和22.86(20.93,24.46)比24.93(24.17,27.00)],单用四联组优势菌属柯林斯菌的相对丰度低于四联后用嗜酸乳杆菌组[0.00(0.00,0.01)比0.02(0.01,0.0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3.200、-2.667、-3.581,P=0.004、0.023、0.001);单用四联组与四联同时用嗜酸乳杆菌组的PD_whole_tree指数,四联同时用嗜乳杆菌组与四联后用嗜乳杆菌组的优势菌属柯林斯菌的相对丰度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单用四联组、四联同时用嗜酸乳杆菌组、四联后用嗜酸乳杆菌组的Shannon指数,优势菌门厚壁菌门、变形菌门、拟杆菌门、放线菌门的相对丰度,优势菌属拟杆菌属、链球菌属、布劳特菌、肠杆菌属、栖粪杆菌属、毛圈瘤胃球菌属、克雷伯菌属、活泼瘤胃球菌属、霍氏真杆菌属、双歧杆菌属、乳杆菌属、Fusicatenibacter的相对丰度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优势菌属中,有益菌属栖粪杆菌属、双歧杆菌属、乳杆菌属均表现正性增加趋势,而潜在致病菌属肠杆菌属、克雷伯菌属、链球菌属均呈负性减少趋势。相对丰度差折线图显示,第8周末治疗结束时,四联同时用嗜酸乳杆菌组与单用四联组的致病菌或有益菌属的相对丰度差大于四联后用嗜酸乳杆菌组与单用四联组的相对丰度差。结论在含铋剂四联H.pylori根除后添加嗜酸乳杆菌方案更有利于提高肠道菌群多样性,而根除同时添加嗜酸乳杆菌的方案较后添加方案在调节有益菌增长、减少潜在致病菌方面的效果可能更佳。
简介:摘要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综合征(hypereosinophilic syndromes,HES)是一组以嗜酸性粒细胞持续过量产生为特征的异质性疾病,主要以骨髓、外周血及组织中嗜酸性粒细胞增多为特点,可同时累及多种组织和器官,嗜酸性粒细胞浸润和介质释放会导致多器官损害。治疗方法的选择取决于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结果和突变分析结果。该综述旨在总结目前用于治疗HES的包括糖皮质激素类药物、羟基脲、干扰素-α等药物在内的传统药物以及以酪氨酸激酶抑制剂为首的小分子靶向药物、白细胞介素-5及其受体为靶点的单克隆抗体等的治疗进展。
简介:摘要报道2例罕见的发生于腮腺的涎腺嗜酸细胞性脂肪腺瘤。大体观察:2例均包膜完整,1例呈多结节状,1例呈哑铃状。镜下观察:2例肿瘤均被覆薄的纤维性包膜,由不同比例的脂肪组织和大小不等的嗜酸性细胞巢混合构成。免疫组织化学染色:2例嗜酸性细胞均表达人低分子量细胞角蛋白,部分表达细胞角蛋白(CK)7、CK5/6、CK19、p63、上皮细胞膜抗原(EMA),不表达S-100蛋白、Calponin、DOG1,Ki-67阳性指数约1%~2%。2例分别随访4和5个月,均未见复发。
简介:摘要目的总结嗜酸性粒细胞性肺疾病(ELD)的诊断与治疗经验,提高对该类疾病的诊治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至2019年1月于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呼吸科确诊并住院治疗的33例ELD患者的临床资料,包括病史、病程、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影像学检查、病理结果、诊疗及预后等资料。结果33例ELD患者中,男19例,女14例,年龄(41.30±14.26)岁。其中变应性肺曲霉病20例,慢性嗜酸性粒细胞肺炎8例,嗜酸性肉芽肿性多血管炎5例。33例患者均行外周血检测,其中27例患者外周血嗜酸性粒细胞增多。28例行血清总IgE检测,25例血清总IgE增高。26例行肺功能检查,18例有肺通气功能障碍,8例伴有弥散功能障碍。胸部CT显示以肺部浸润为主,肺部可见斑片状、条索状、团块状、磨玻璃样高密度影。肺组织病理检查可见嗜酸性粒细胞浸润。单独应用糖皮质激素或联合其他药物对ELD治疗有效。结论ELD临床表现多样,极易误诊,其诊断主要结合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影像学检查,必要时可行肺组织活检病理学检查。糖皮质激素是治疗ELD的基础药物。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呼出气一氧化氮(FeNO)与外周血嗜酸粒细胞(EOS)计数对EOS型哮喘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收集2016年5月至2018年3月在山西医科大学第一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门诊初诊确诊为哮喘,肺功能、FeNO、诱导痰细胞学分类、血细胞分析检查结果完善的89例患者的临床资料,以诱导痰EOS比例(EOS%)≥3%定义为EOS型哮喘组(34例),其余患者为非EOS型哮喘组(55例)。比较两组患者肺功能;分析FeNO值、诱导痰EOS%、外周血EOS计数的相关性;绘制受试者操作特征(ROC)曲线,评估FeNO值、外周血EOS计数诊断EOS型哮喘的最佳界值。结果EOS型哮喘组患者的第1秒用力呼气容积占预计值百分比(FEV1%)为(90.3±26.1)%、FEV1/用力肺活量(FVC)为(69.1±11.8)%,均低于非EOS型哮喘组[分别为(110.1±20.3)%和(80.1±6.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014,P<0.01;t=5.003,P<0.01)。FeNO值、外周血EOS计数与诱导痰EOS%呈正相关(r=0.670,P<0.01;r=0.741,P<0.01),外周血EOS计数与FeNO值呈正相关(r=0.647,P<0.01)。FeNO值诊断EOS型哮喘的最佳界值为65 ppb(ROC曲线下面积AUC=0.887,P<0.01),灵敏度为0.647,特异度为1.000。外周血EOS计数诊断EOS型哮喘的最佳界值为0.225×109/L(AUC=0.898,P<0.01),灵敏度为0.794,特异度为0.891。FeNO与外周血EOS计数联合诊断EOS型哮喘(AUC=0.916,P<0.01),灵敏度为0.794,特异度为0.945。结论对于确诊的哮喘患者,FeNO和外周血EOS计数是判断EOS型哮喘表型的可靠指标,二者联合能更有效地预测哮喘患者是否存在EOS型气道炎症。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嗜酸性粒细胞性胃肠炎(EG)的临床特征及诊疗现状。方法抽取2012年1月至2018年12月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收治的EG患者151例,回顾性分析其临床资料、内镜表现及复发情况。结果151例中男87例,女64例,年龄11~73岁,病程3 d~20年;黏膜型123例,混合型(累及黏膜层和浆膜层)28例;有过敏史49例(32.45%),有腹痛症状135例(89.4%),嗜酸粒细胞计数高于正常值109例(72.19%)。151例患者内镜表现无特异性,回盲部、十二指肠、回肠末端病理活检阳性率较高,行激素治疗者临床症状缓解时间及嗜酸性粒细胞计数较非激素治疗者下降快。成功随访102例,黏膜型患者复发19例,混合型复发22例。结论嗜酸性粒细胞性胃肠炎多数伴有外周血嗜酸粒细胞的增多,内镜表现无特异性,激素治疗效果好,但存在复发可能,混合型患者较黏膜型更易复发。
简介:摘要嗜碱性粒细胞是一类长期被忽略的免疫细胞,近期因其在2型辅助性T淋巴细胞(Th)免疫应答中的重要作用而被关注。嗜碱性粒细胞通过多种可能机制参与支气管哮喘(哮喘)发病。嗜碱性粒细胞作为始动者通过与树突状细胞相互作用启动和建立Th2免疫应答;作为免疫调节者,通过分泌白细胞介素4等细胞因子调节2型天然淋巴细胞等免疫细胞功能,进而巩固变态反应性炎症;作为效应者,通过IgE和非IgE途径活化嗜碱性粒细胞直接参与气道变态反应性炎症。利用嗜碱性粒细胞活化状态作为生物标志物监测变态反应性疾病治疗转归是目前临床研究热点,对实现哮喘个体化治疗有重要临床意义。
简介:摘要 :猪副嗜血杆菌病又称多发性纤维素性浆膜炎和关节炎,也称格拉泽病,是由猪副嗜血杆菌引起的以危害呼吸系统为主的传染病,该菌寄生在生猪鼻腔等上呼吸道内,是属于条件性细菌,可以受多种因素诱发。该病的主要传播途径是通过空气、污染排泄物或猪与猪之间的接触,慢性感染猪和带菌猪为本病的主要传染源,发病率一般在 10%~ 15%,严重时死亡率可达 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