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药物性肝损伤(DILI)的常见原因、临床特点和治疗结局,为规避发生风险和改善预后提供参考。方法对2014年1月1日至2018年12月31日来自长江水利委员会长江医院的384例DILI患者的一般情况、用药史、肝损伤临床分型、肝损伤程度分级和临床转归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384例DILI患者中,年龄>60岁者占49.7%(191/384)。引起DILI前3位的药物种类分别为抗菌药物(40.6%,156/384)、抗结核药(20.3%,78/384)和提高免疫类中药汤剂(15.6%,60/384)。提高免疫类中药汤剂引起的DILI以胆汁淤积型为主,占65.0%(39/60),高于肝细胞型18.3%(11/60)和混合型16.7%(10/60)(χ2=40.650,P<0.01);抗肿瘤化疗药引起的DILI以肝细胞型为主,占56.8%(25/44),高于胆汁淤积型27.3%(12/44)和混合型15.9%(7/44)(χ2=17.659,P<0.01)。4级肝损伤患者治疗无效的比例(5/10)和5级肝损伤患者死亡的比例(8/8)均高于较低级别的肝损伤组(χ2=157.218,P<0.01;χ2=320.917,P<0.01)。结论DILI的发生风险和肝损伤的临床分型与药物种类有关,肝损伤程度重者疾病预后差。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药物性肝损伤(DILI)的临床特征、发病趋势、基础疾病、致病药物及预后,为其防治提供依据。方法对我院2002年1月至2015年12月收治的2 820例DILI患者进行回顾性研究,对其临床特征、发病趋势、相关基础疾病、致病药物、治疗与转归进行分析。结果2 820例DILI患者中,男女比例为1∶1.44;年龄(44.00±16.32)岁。临床分型为肝细胞损伤型2 353例(83.43%),胆汁淤积型肝损伤353例(12.51%),混合型114例(4.04%)。在三种临床分型中,男女占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 = 3.032,P>0.05);在各年龄段分组中,男女占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 = 48.367,P<0.001);2002年1月至2015年12月我院收治的患者中DILI占肝病的比例及急性DILI占急性肝病的比例都呈总体上升趋势。2 820例DILI患者相关基础疾病主要涉及发热(15.14%)、皮肤病(11.84%)、心脑血管疾病(11.17%)等;主要致病药物涉及中草药、中成药类(37.49%)、抗生素(15.85%)、解热镇痛药(14.37%)等;在三种临床分型中,治愈、好转、无效和死亡不同预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H = 61.300,P < 0.001)。结论近几年我院DILI占肝病比例呈明显上升趋势,涉及的基础疾病及致病药物种类较多,需引起临床重视。
简介:【 摘要 】 目的: 研究药物性肝损伤时肾生物化学指标的改变与意义 。 方法: 选择 2019年 1月至 2020年本院收治的 80例药物肝损伤患者开展本研究,设为实验组,选择同期在本院体检中心体检的 80例健康体检者作为研究的参照组,分析患者的生物化学指标改变情况,分析疾病发生相关危险因素。 结果: 实验组患者的胆红素、肝功酶学显著升高,与参照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 (P<0.05);实验组患者的肾功能 Cr、 Urea显著低于参照组 (P<0.05);两组 eGFR在现有数据上比较无明显差异性,但实验组有比参照组高的趋势。 反映药物性肝损伤发生的危险因素主要为血清 Cys-C水平,而血清 Cr、 Urea水平变化并不能将药物性肝损伤患者肾损伤情况反映出来,只有血清 Cys-C才是反映药物性肝损伤患者肾功能改变的一个重要指标。 结论: 当临床检查患者存在 Cys-C明显升高,血清 Cr明显降低情况时,应当加以重视,仔细询问患者是否存在药物、保健品等的过度接触,及时确诊及时医治。
简介:摘要药物性肝损伤(DILI)是新药上市前研发失败、上市后增加警示以及撤市的最主要原因,是药物安全性监测的重要组成部分。重视药物的肝脏安全性,开展相应的转化研究,对科学监管和临床实践至关重要。科学监管的前提是必须具备对DILI的发生机制、风险因素、临床诊断和评估、预后预测、有效干预措施以及风险/获益整体评估等的全面了解。DILI的发生机制,涉及药物代谢、肝细胞死亡机制及相应的信号传导调控途径、线粒体功能损伤、免疫损伤、遗传和环境因素等诸多环节。预测DILI发生风险的生物标记物研究,一直是DILI领域的研究重点和热点。对某些药物而言,蛋白酪氨酸磷酸酶非受体型22与人类白细胞抗原的联合检测,有望成为筛查DILI高风险人群的重要手段。由于缺乏特异性的诊断标记物,DILI的诊断面临挑战。DILI复杂的临床表型也给诊断增加了困难。欧美国家相继建立了专门的DILI协作网络,前瞻性地纳入DILI患者进行随访并建立生物样本库,有效推动了DILI领域的研究进展。我国专门针对DILI建立的Hepatox网络平台(www. hepatox.org)已上线并建立了超过3万例真实世界DILI患者的数据库,为后续的转化研究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简介:[摘要] 目的:运用网络药理学探讨何首乌药物性肝损伤机制。方法:检索TCMSP等获取化合物结构信息,用药效基团匹配法获得潜在药物靶点,进行GO、KEGG、REACTOME富集,蛋白PPI网络聚类和生物过程分析,运用构建化合物-靶点-生物过程-药理作用的网络并进行拓扑学分析。结果:获得化合物24个;靶点32个;GO富集BP 29条、MF 29条和CC 26条,KEGG 9条,REACTOME 86条;蛋白PPI网络聚类分5组和两相生物转化;HBSY网络节点70个、集中度0.358。结论:何首乌蒽醌、二苯乙烯、黄酮可能作用于生物转化一、二相反应相关靶点,导致药物性肝损伤。
简介:摘 要:分析抗结核治疗肺结核患者发生药物性肝损伤 (DILD)的危险因素。方法:选取 2016年 1月— 2018年 12月收治的抗结核治疗肺结核患者
简介:【摘要】目的: 探讨 药物性肝损 (Drug-Induced Liver Injury , DILI) 伤患者的临床特点及临床药学服务 ; 方法: 对我院收治的 500 例需要接受临床药物服务人员进行临床药物学服务回顾性分析,根基 DILI 发生情况将全部患者分别纳入发生组 ( n=37 ) 与未发生组 (n=463) ,分析 DILI 临床用药特征, 结果: 接受临床药物服务人员中 37 例为 DILI 患者,患者主要使用药品类型中药 16 例( 43.24% )与抗结核药 10 例( 27.03% )在药物中占比最高。对患者相关数据进行统计,多数患者患病时间在 0 ~ 4 周,常见纳差和乏力临床症状, 疾病类型主要以肝细胞损伤型为主,且病情严重程度轻。 结论: 临床用药中药物性肝损伤患者患病离较低,以患 DILI 患者给药到患病时间多数在 4 周内,纳差和乏力等临床症状发生率较高, 以肝细胞损伤型为主,多数病情发展程度较轻。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患者发生药物性肝损伤(DILI)的情况及其危险因素。方法收集2020年1月15日至3月7日在长沙市第一医院出院的COVID-19患者的病历资料,根据DILI的诊断标准,将患者分为DILI组和非DILI组。记录并比较2组患者的一般情况,包括性别、年龄、基础疾病、COVID-19分型、入院时和用药后肝功能检测结果、用药情况、用药后出现DILI的时间、DILI的治疗和预后,计算COVID-19患者DILI的发生率,将组间比较P<0.05的因素纳入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计算比值比(odds ratio,OR)及其95%置信区间(confidence interval,CI)。结果共有203例COVID-19出院患者符合纳入标准,36例患者出现DILI,发生率为17.73 %。DILI组和非DILI组(167例)患者的性别分布,基础疾病为高血压、脂肪肝、胆石症者占比,COVID-19临床分型和用药种数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2组患者入院时丙氨酸转氨酶(ALT)、天冬氨酸转氨酶(AST)和总胆红素(TBil)水平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用药后DILI组ALT、AST水平均高于用药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01)。DILI组患者用药后出现DILI的中位时间为8(6,11)d,患者均无明显临床体征和症状。发生DILI后16例患者停用可疑药物并予以护肝治疗,6例仅停药未治疗,14例未停药但予护肝治疗;出院时36例患者中34例好转,2例肝功能未恢复至参考值范围。多因素logistic回归显示,男性(OR=3.939,95%CI:1.426~10.883,P=0.008)、重型和危重型COVID-19(OR=6.433,95%CI:2.411~17.162,P<0.001)、基础疾病为脂肪肝(OR=3.815,95%CI:1.298~11.215,P=0.015)、胆石症(OR=16.347,95%CI:1.267~210.990,P=0.032)和用药种数>8种(OR=10.181,95%CI:3.606~28.744,P<0.001)是COVID-19患者发生药物性肝损伤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长沙市第一医院出院的COVID-19患者DILI发生率为17.73 %,男性、COVID-19临床分型为重型和危重型、基础疾病为脂肪肝和胆石症以及用药种数>8种是COVID-19患者发生DILI的独立危险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