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根据中国农村"准自耕农"社会结构特点,基于非劳动禀赋的异质性,构建了一条向上倾斜的同质劳动供给曲线,以此解释中国同质非熟练劳动在向城市流动中实际工资缓慢上涨的现象。中国农村不同地区及同一地区的不同农户,单位劳动可资利用的非劳动禀赋存在广泛差异。即使劳动是同质的,单位劳动生产力及劳动收入也有很大差别。随着劳动需求在城市化、工业化进程中不断增加,农村劳动将沿着务农收入或保留工资由低到高的顺序向城市流动,劳动供给价格及务工均衡工资率不断上升。而且,随着拥有禀赋更少的劳动离开农村,继续务农的单位农村劳动拥有的禀赋及劳动收入也会相应增加。最终,同质劳动收入将在务工和务农、不同农户间相等时达到均衡,实现劳动的优化配置,劳动收入差别只来自劳动质量差别。
简介:基于中国健康与养老追踪调查(CHARLS)数据库2013年的调查数据,通过劳动经济学劳动供给理论构建劳动供给模型,实证检验了影响农村老年人劳动参与及劳动供给时间特征的关键变量。实证检验结果显示,参保养老保险、医疗保险与家庭总劳动参与、农业劳动参与呈现显著正相关;养老金水平、户口迁移变量与老人总劳动参与、农业劳动参与呈显著负相关,户口迁移与非农就业劳动参与呈显著正相关。进一步分析中,参保养老保险对老人劳动供给有显著正向促进效用;养老金待遇水平变量对老人劳动供给有显著削弱效应;医疗保险参保变量对老年人劳动总供给时间无显著相关性,对农业劳动供给呈显著正相关,而与非农劳动供给时间呈显著负相关;户口迁移变量对老人劳动总供给时间、农业供给时间有显著削弱作用,对非农就业劳动时间有显著正向促进作用。基于此,文章提出进一步完善社会保险、户口迁移政策等政策建议。
简介:摘要: 本文旨在探讨中国劳动力工作时间的供给的影响因素,结合微观经济学的劳动供给和工资率的决定理论和中国居民收入消费的相关数据和图表分析实证,我们发现劳动力年龄和收入及消费对工作时间产生了显著影响。随着年龄的增长,个人的工作时间往往呈现出先升后降的趋势;年龄开始与收入成正比关系,然而,当达到一定年龄后,由于生理和心理的变化,工作的变动等,个人的工作时间可能会受到限制,收入也会出现增长缓慢或下降的趋势。因此,为了提高生活质量和个人满意度,个人应在不同的年龄段做出合理的规划和决策。
简介: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必然引起劳动关系的调整和变化,影响到劳动者的切身利益:去过剩产能和优化产业结构,会引起劳动力供给的结构性矛盾,部分劳动者的现实物质权益保障面临压力;去库存、去杠杆、优化资本结构及其运作,必将对我国劳动法律和劳动政策产生影响;个别产能过剩严重的地区可能会出现劳动者集中下岗和财政支出困难的情况,易于引发劳动关系群体性事件;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中降成本补短板,会在短期内加剧劳动者素质提升的要求;职工安置分流存在较大资金缺口。推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实践,要处理好改革政策与劳动者权益维护相关法律之间的关系,严格遵循法定民主程序,多措并举,合理发挥政府、企业和社会各方力量维护劳动者权益,通过转岗分流、社会保障支持、创新创业平台建设等,保证劳动者的就业、社会保障、分享成果的权益,促进改革与劳动者权益维护的平衡共进。
简介: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大背景下,产业模式和经济增长方式的结构性调整,势必会引起原有的劳动关系发生相应变化。从整体和长远来看,这种变化从本质上有利于劳动关系的和谐稳定健康发展,但是在短期内不能完全缓解劳动力供给的结构性矛盾,加上企业管理层的法律意识有待进一步提高等原因。实际上有可能影响到对劳动者合法权益的保护。解决问题的关键除了在立法制度层面加强顶层设计。完善相关法律法规,细化执行规则之外,尤其要注重通过严格行政执法和加强管理,协调好企业利益与劳动者合法权益之间的关系,同时,还要加强政府监管,强化工会作用,维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以促进劳动关系的和谐与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