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评估蚕丝-胶原支架用于兔交叉韧带(ACL)重建后,关节腔内韧带再生和骨隧道内腱-骨愈合。方法Na2CO3脱胶法对生蚕丝进行脱胶处理,乙酸抽提法获取Ⅰ型胶原,然后使用热交联和冷冻干燥法制备蚕丝-胶原材料。20只12周龄新西兰大白兔(由河南省实验动物中心提供),对左膝关节使用蚕丝-胶原支架重建ACL。术后4、16周两个时间点随机处死实验动物的一半,每组标本中的5个进行组织学检测,包括关节腔内韧带的组织学检测和骨隧道腱-骨愈合的组织学检测;每组中余下5个标本进行Micro-CT和生物力学检测。组间比较采用两独立样本t检验。结果术后4周,关节腔内的蚕丝-胶原支架表面可见大量的细胞浸润,细胞排列方向杂乱,细胞周围基质较少,且材料内部细胞浸润较少;骨道内蚕丝-胶原材料内可见细胞浸润,细胞排列较为松散,腱-骨界面可见新生骨组织,骨小梁结构明显;Micro-CT显示骨隧道内新生骨较少,新生骨小梁稀疏,骨体积分数(BV/TV)=(19.36±2.29)%,骨密度(BMD)=(245.04±17.68) mg/cm3。术后16周,关节腔内支架表面和内部均可见大量细胞浸润,细胞呈纤维细胞形态,排列方向较为一致,与支架长轴方向一致,细胞周围基质较多,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显示肌腱蛋白-C(Tenascin-C)表达较4周明显增多;骨道内蚕丝-胶原材料内细胞浸润进一步增多,细胞排列较4周时更为有序,腱-骨界面骨组织趋于成熟,骨组织与支架材料结合更加紧密;Micro-CT显示骨隧道内新生骨较4周明显增多,BV/TV=(39.25±1.51)%(t=16.010,P<0.05),BMD=(400.88±58.32) mg/cm3,组间比较差异有计学意义(t=5.718,P<0.05);16周5例标本测得最大拉力[(43.67±6.52) N],刚度[(9.18±0.76) N/mm],较4周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最大拉力(25.87±4.57) N,t=4.994,P<0.05;刚度(4.85±0.84) N/mm,t=8.556,P<0.05]。结论蚕丝-胶原支架用于兔ACL重建,不仅能获得较好的关节腔内韧带再生,同时能够达到良好的腱-骨愈合。

  • 标签: 蚕丝-胶原支架 前交叉韧带 再生 腱-骨愈合
  • 简介:

  • 标签:
  • 简介:目的通过建立大鼠骨性关节炎(OA)模型,研究大鼠血清和关节液中Ⅱ型胶原羧基末端肽(PⅡCP)水平变化,探讨体液PⅡCP对早期OA的诊断价值。方法将Wistar大鼠随机分成OA模型组和假手术组,用改良Hulth法诱导大鼠膝关节OA模型。分别于造模后1-5周,每周每组抽取6只大鼠取关节液、血清及关节标本,用ELISA检测体液PⅡCP水平,关节软骨行大体观察评分和组织病理学评分。所得数据用方差分析比较各时间点两组间的差异性,比较PⅡCP水平和软骨评分随时间的变化规律,用Pearson相关系数和线性回归分析来检验体液PⅡCP水平的相关性。结果OA模型组在术后第1周软骨组织学表现接近假手术组,从第2周开始逐渐出现明显的OA病理学改变,假手术组软骨组织学无明显改变。OA模型组体液PⅡCP水平从术后第1周开始较假手术组明显增高,并随时间推移差异性逐渐增大;假手术组体液PⅡCP始终维持在较低水平;血清与关节液PⅡCP水平具有良好相关性。结论大鼠OA模型中,血清和关节液PⅡCP水平在软骨出现明显病理变化之前就已经升高,PⅡCP水平与OA病理变化相符合,关节液和血清PⅡCP水平可作为OA早期诊断的参考指标。

  • 标签: 骨性关节炎 Ⅱ型前胶原羧基末端前肽 软骨 诊断
  • 简介:

  • 标签:
  • 简介:

  • 标签:
  • 简介:

  • 标签:
  • 简介:胶原Ⅲ肾病(collagentypeⅢglomerulonephroPathy),又名胶原纤维性肾小球病(collagenofibroticglomerulopathy),是近年来认识到的一种罕见的特殊的肾小球疾病。主要表现为肾小球内出现大量异常Ⅲ型胶原沉积,它由超微结构发现胶原纤维,经免疫荧光染色判定为Ⅲ型胶原而命名。1979年Arakawa等首先报告2例患者,其肾小球内存在胶原纤维,而无指甲-髌骨综合征的临床表现,当时并未证实肾小球内胶原纤维的类型,直至1990年Ikeda等采用免疫组化的方法首先证实了肾小球内沉积的胶原为Ⅲ型胶原。1991年Arakawa等和Imbasciati等将该病命名为胶原Ⅲ肾病,目前沿用的胶原Ⅲ肾小球病(collagentypeⅢglomerulopathy)由1991年Imbasciati等命名。

  • 标签: 胶原Ⅲ 肾病 肾小球病 胶原纤维 Ⅲ型胶原 免疫荧光染色
  • 简介:摘要现在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皮肤胶原的相关深入研究为治疗烧伤等创面的修复提供了新技术。

  • 标签: 胶原 创面修复
  • 简介:【摘要】 目的:探究在血液检验分析影响血液标本质量的相关因素和应对措施。方法:选择2020年2月~2021年2月时段到我院的700例进行血液检验分析出血液质量问题的患者,以随机数字表法进行分组,分别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50例,观察组采用针对性的防范措施,对照组按照常规血液检验分析流程进行操作,对比两组护理后的效果,分析总结血液检验分析血液标本的影响因素及应对措施。 结果:影响血液标本的因素有采血时间过长、采血量不足、标本处理不规范、送检时间太长以及患者自身原因等(P<0.05)。观察组血液标本出现的问题有血标本凝块、标本类型错误、标本量不足和标本信息错误等(P<0.05)。结论:制定严格血检管理制度,实施提高血液标本质量主要措施,可有效减少血液标本质量问题,提高检验准确性和可靠性,为临床治疗提供科学、有力依据。

  • 标签: 血液检验 血液标本 影响因素 措施
  • 简介:摘要随着医学的飞速发展,实验室诊断水平和手段不断提高,实验室的检查结果渐渐被现代医学所依赖,所以,人们也日益关注和重视实验室的质量控制。通常,临床医生认为,实验室血液检验分析结果的误差和变异和实验室本身的操作和分析密不可分。本文探讨和介绍检验标本分析质量控制的目的和方法,从患者准备、标本采集、标本送检等实验室分析过程中每个环节对检验结果的影响。结果分析阶段各环节的质量控制是影响检验结果的重要因素。结论正确、规范地采集和处理血液标本,是做到分析质量控制中的重要环节之一,是保证检验信息能及时、充分、有效支持临床诊疗的条件。

  • 标签: 血液检验 分析 质量控制
  • 简介:

  • 标签:
  • 简介:众所周知,患者的血液检验结果对疾病的诊断和治疗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血液检验结果是临床医生在疾病诊断时需要的重要诊断依据,临床医师可根据检 验结果及患者的临床症状来区分疾病的不同阶段,观察疾病的变化判断预后或观 察疗效!由于血液标本采集,会有一些因素干扰甚至影响检查结果,可能会造 成医生诊断错误,所以,分析阶段血液样本的质量是直接关系到检验结果能否 真实客观反应患者当前病情的一个重要环节。为减少上述现象的发生,以下为大 家简要科普血液标本采集检验各种影响因素,让大家对此有所了解。

  • 标签:
  • 简介:

  • 标签: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反应性穿通性胶原病(reactive perforating collagenosis,RPC)是血液透析终末期肾病的皮肤并发症之一,主要表现为变性胶原经表皮排出,伴明显瘙痒。RPC较少见,病因不明,成人发病多伴有系统性疾病,称获得性RPC(acquired RPC,ARPC),主要见于糖尿病及慢性肾功能不全病史者。本文报道1例血液透析合并ARPC的病例,患者为老年女性,皮肤表现为变性胶原经皮排出形成皮疹,皮损病理见穿通皮肤的胶原纤维,经沙利度胺+抗组胺药+外用皮质类固醇治疗有效,该病例有助于提高临床医师对RPC的认识,同时为血液透析伴发RPC的患者治疗提供参考。

  • 标签: 肾功能不全,慢性 肾透析 胶原病 获得性反应性穿通性胶原病
  • 简介:摘要血液标本分析的质量控制是检验结果准确、可靠的前提和基础。患者、医护人员、检验人员尤应注重采血患者的生活起居、生物学变异、饮食状况、生理状态、病理变化、治疗措施、标本留取时间、标本的采集操作、标本预处理、标本的运送与保存等环节。

  • 标签: 血液标本 分析前 质量控制
  • 简介:

  • 标签:
  • 简介:

  • 标签: